分享

七个要点保证您的生化结果准确无误

 广州平淡 2016-09-29

检验人可以说是“临床的侦察兵”,而生化检验又是检验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一项生化结果都将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因而如何保证高质量的生化检验结果很值得去思考。笔者就个人的工作经验,作一些总结:

 

1. 室内质控很关键

 

室内质控是检测样本的前提,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因此,开展常规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控图和观察是否在控这些工作必不可少。对于在控的项目,要了解该项目的质控值相对于靶值是偏高还是偏低,对于哪些接近2SD警告线的项目,更要重点关注,并在审核过程中应该予以纠正。对于失控项目分析寻找失控原因,解决问题后重新测定质控品,再进行标本的检测,以此来监测检验系统的稳定性与精密度,要质控结果都在控的情况下,才可进行报告的审核工作,保证发出结果的可靠性


由于室内质控只能检测结果的精密度,为增强结果准确性的判断,要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室间质量评价可以校正各参与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使得各实验室间结果具有可比性,减少实验室内系统误差,同时也为同级医院结果互认提供依据。

 

2. 谨防检测方法学引起的“误会”

 

相信有不少的同行都遇到过个别项目的结果是“0”值、负值或异常低值等,如果该项目用的是终点法,应考虑标本量是否太少或血清凝固,需重新处理标本进行测定;如果是采用速率法,要考虑是否是酶活力过高(ALTASTCKLDH等可高出十倍以上不等)而导致反应底物耗尽,看该项目的动态反应曲线是否正常,注意有无提示数据报警,如LIMT0LIMT1LIMT2等,若有应使用减量稀释后再测。


另外一些项目由于方法学问题,可能会干扰其他项目测定。如测定葡萄糖用的是氧化酶法的话,会对钾和磷有正干扰,MTB法测定钙对钾有负干扰。检验CK-MB常采用的方法是免疫抑制速率法,会有CK小于CK-MB的出现,考虑是否由CK-MM或引起CK的抗原性改变引起的,对于CK-MM过高引起的可稀释后重测,如是CK引起的只能如实报告。

 

3. 仪器因素不可忽视

 

仪器方面,如果发现某一时间的结果全部偏低,就要考虑是否引入了系统误差,是否发生仪器的样品针堵塞,搅拌棒搅拌不均等情况,或样品针注射器漏气,或试剂的交叉污染,或光源灯老化等问题。如直接胆红素试剂(钒酸盐氧化法)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紫外一乳酸脱氢酶法)测定产生严重负干扰,使其结果明显偏低。这是由于前一试剂对后一反应有影响,见于试剂针洗不干净,有极微量试剂存在,也会干扰下一项指标的测定。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试剂加样针的冲洗次数或者是加上防止交叉污染冲洗。

 

 

4. 受检者的生理状态

 

病人的各种生理因素会对生化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如年龄,生长期的儿童因骨骼增长,ALP在骨骼中含量较高,会出现明显增高,而新生儿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也会出现高出成人许多倍的现象。而运动时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能使ALTASTLDHCK等一些项目增高,所以一般主张清晨平息15分钟后抽血。再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会使BUNUA等值增高,故要求检查前一天尽量做到清淡饮食。而过度饥饿除会引起血糖降低外,有报道称还会引起ALB等值降低。

 

5. 注意某些指标的一致性

 

有许多检验项目彼此间是密切相联的,比如,尿素与肌酐,心肌酶谱中的多个酶,血脂系统、肝功能的各种理化指标,当在某两项指标相悖时,查找原因。如肌酐值过低或负值,往往提示血清黄疸因素的干扰影响;LDHKASTTPTG异常偏高,应注意标本是否有严重溶血或严重脂血;ASTALT两者之间有一致性,如果一项很高,另一项不高,则需查看反应曲线,反应曲线正常,则不需稀释重测,否则,需稀释后再测定。因为酶学指标在测定时,由于受底物浓度影响,高浓度酶在测定时,反而会出现测定结果偏低的现象。

 

6. 临床方面导致的偏差

 

有时候很多项目的异常是由临床原因造成的,需要及时与临床沟通。如洋地黄中毒是高钾的原因之一,但洋地黄中毒也有低钾的可能,应对其进行分期,如高钾期和低钾期,然后分别列入血钾增高和减低的原因内;除了Na+Cl-K+和血糖增高明显外其它结果全部偏低,并且标本血清量多,颜色变淡,血球少,这就有可能是在输液同侧采血造成的;血糖较低时,可能是标本放置太久,也可能是临床对患者应用具有还原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

 

7. 标本状态也很重要

 

标本状态异常也可能影响生化结果,发现标本状态有异常,应予于备注。审核时发现直接胆线素较总胆红紊高、或者低密度脂蛋白呈负数,应查看标本是否脂血;黄疸血标本对血磷、高密度脂蛋白影响很大,使其结果明显偏低,这是由于黄疸可干扰这些物质的测定反应;溶血可引起很多项目异常,有的升高,像ASTLDHK+等,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内含有大量这些物质引起,而有的降低,像PGGT等,主要是由于血红蛋白可干扰这些物质测定反应。遇到此类标本,最好重新采集标本检测。

 

总之,遇到有疑问的结果,多与临床沟通,综合思考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本文作者:白衣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