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读书,学渣也能逆袭成学霸!

 千山万水总是的 2016-09-29
(接上文)

3、分析性课文这样读

分析性课文都是以比较严肃的笔触一步步进行分析和推理,主要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这类课文主要包括各门理科类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和高中的生物等内容。我们看到,分析性课文中很多科目如物理、化学等是我们刚刚或即将要接触的,对于这些课本的阅读,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问题一:初学者怎么办?

初学者一定要重视“原始积累”。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几何的时候,感觉几何抽象、难学,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在他的大脑里还没有相应的知识体系,接受新知识就会感到困难。学习一门新学科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原始积累阶段,在该阶段要强化记忆、反复感悟、反复理解。当达到一定层次后,就自然会做到游刃有余。

所以有时候就会感觉“有些东西很难,当时理解不了,可以过了一段时间,我也没怎么学,我就想明白了”,其实这不是不学就明白了,而是这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层次,量变引起质变。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学习的的进步不是渐变的,而是顿悟的,每个人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有明显的感受,从某一个瞬间开始,自己的理解能力似乎突然好了很多,其实这就是一次顿悟的过程,一次思维优化的过程,一次质变的过程,俗称“开窍”。

问题二:如何掌握知识点和潜在规律?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试着将每页课文中所含有的知识点或蕴藏着的潜在规律都提炼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写在页眉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复习时一些知识点被漏掉(初学一门课程时,概念较多、基础知识较零碎,复习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在不重要的内容上浪费时间。

然后,精读每一字课文。复习时,首先将每页页眉上写的问题当成考题来检查自己对本页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对能准确、流利回答的问题,就算通过;对不能流利回答或回答不好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复习一下,直到能准确、流利地回答为止。如果将这些问题都掌握到位,就说明本页内容被掌握了。

问题三:记现象、背结论,就万事大吉了吗?

很多同学在理科学习时倾向于了解记住结论、公式,或者记住各种题型,做题时就死套公式;有些老师在讲课时也会教给孩子各种题型的解法,然后告诉孩子,这类题就这么解,然后是**公式,这样学习就是死学,是把知识学死了,把课本读死了。在读课本时,很多人只了解“是什么”,却很少想想“为什么”。

比如当课本上介绍怎样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时,不少同学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运用“累积法”,用课本的总厚度除以总张数,却不想想为什么能用这样的方法,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长此以往,就会限制我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展。

4、描述性课文这样读

描述性课文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阅读这类课文要注意两个问题。

问题一:一定要获得充分的感受吗?

是的,这是阅读描述性课文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感受作者的感受,感受文中的情与景,感受书中的真、善、美。举例而言,在读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词句时,我们如果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里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能更加贴近作者的心理,深刻理解他的作品。

问题二:如何获得最佳阅读效果?

细细品味,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描述性课文常常意蕴深刻,内涵丰富,因此读这些文字时要每字每句地读。比如我们读到的是一首美妙的诗歌,如戴望舒的《雨巷》,细细品读“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样的语句时,是不是犹如亲历了诗人的感受呢?

读书,别着急,静下来,慢慢品味。

文丨李忠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