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与建筑对话》之总督楼创建始末之建筑设计

 冯子 2016-09-29

博粉儿们好!~

今天继续为您连载《与建筑对话》

本期内容为总督楼创建始末之建筑设计

2-3 总督楼创建始末

2-3.2 建筑设计

1905年7月的设计图纸标明建筑为'皇家总督住宅工程'。


从设计的角度看,待建的总督住宅(总督官邸)起码要满足以下要求:(一)要满足日常居住与对外交往的双重需求,可用于大型社交聚会等官方接待活动;(二)整个建筑物要有严谨的布局和完善的结构,各个房间要浑然一体;(三)建筑形象上要气势宏伟,富于强烈的艺术感和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足以代表德国文化的魅力,要使来访的外国客人和代表团产生表的震慑感,以体现所谓“统治的代表性”。这是建筑设计必须依循的几个基本原则。建筑师开始了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极大挑战性和诱惑力的艺术设计工作。


未进行公开的设计竞标,而是采取了委托设计的形式,总督府建设部门邀请了几位著名建筑师进行前期设计。在1904年总督府行政大楼开工之后不久,新官邸的第一批设计图样已出炉了,而比较成熟的方案完成于1905年初。当时,三位建筑师分别拿出独立的设计草图,他们是:总督府建筑师维尔·拉查洛维茨,海军建设委员会建筑师艾博纳,另一位就是总督府行政大楼(总督官署)的设计者路德维希·马尔克。最后选中拉查洛维茨的方案,他担任了工程秘书和设计负责人。


现存拉查洛维茨的设计图纸有两套,有边建设边修改的痕迹,一套是绘制于1905年的设计草图,另一套为完成于1907年的蓝图定稿,其中部分图纸签注的时间是1908年,应是工程决算时为存档而特别晒制的。比较两套图纸,可以看到,建筑整体造型基本一致,外立面局部有所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东西两个立面,在1905年的设计草图中,东立面顶端位置设计为半木构三角山墙,后来取消,高度降低,改成了绿色鱼鳞饰木壁,其以南位置增加了一段圆堡形山墙,原先在花房之上设有一组大型鹰标,后来的定稿取消了这一标志性的设计,只在圆堡山墙的顶端镶嵌了一枚较小的鹰标,转而大大强化了西立面的象征性内涵。在1905年的草图中,西立面并未予以特别强调其象征性,主入口所在的前山墙亦无甚奇特之处,构图相对简单,未见那由太阳石和龙头雕像,诸多特殊元素尚未出现,山墙北段虽说也做上了动物雕饰,然而并非现今所见的龙头雕像。由此可见,1905年,那极具震撼力的纪念性思维尚未完型,而在1907年蓝图上,我们发现了完型的秘密,那由太阳及其光柱、龙头、锚链和帆结等元素构成的象征性画面取代了原先的平淡构图,显示了纪念性元素和多重艺术语言的集结,这将在第四章予以揭示。再者,东西塔楼也有变化,原先西塔楼的西面为一段三角山墙,其上未见那密如蜂窝的窗洞和白色花饰,而东塔楼二层原先并非圆柱敞廊。

从草图到蓝图的过程,是建筑自我完善的过程。可以想见,建筑师倾注了心力,建筑也获得了某种超越自我的可能性,艺术性得以加强,气度得以提升,个性得以明确。有了这一步,建筑艺术的绵延之路将变得开阔。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