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管理基础结构演变规律看企业管理特征

 天道酬勤YXJ1 2016-09-30

从管理基础结构演变规律看企业管理特征

什么是管理基础?管理基础是管理系统建立的依据,是组织管理思想、制度、措施实现的基础,缺乏管理基础,价值创造活动无法有效进行,组织运行秩序无法建立。管理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会有管理行为的体现,这些行为始终贯穿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管理行为的背后是一系列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工具。管理基础使管理行为有了依托,从管理行为产生那一刻起,管理基础就发挥作用。

管理基础结构是不同管理基础的组成关系,是企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形态的演变与管理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步进行,不同的组织形态下管理基础结构特征不同,通过对管理基础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组织形态的演变规律。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管理基础结构是构成企业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企业形态演变时,管理基础结构必然发生演变。

在市场生态中,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演变,经历了股东价值形态、精英价值形态、客户价值形态、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等四种典型组织形态,实现了从低级组织形态向高级组织形态进化,如下图所示。四种企业形态特征分别可以用四种平面图形代表,股东价值形态形如三角形,精英价值形态形如梯形,客户价值形态形如八边形,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形如圆形。其中股东价值形态、精英价值形态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字塔”形,这也是中国的主流企业形态特征。

从管理基础结构演变规律看企业管理特征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在组织形态管理理念中,生态、组织与人都是有机的价值系统,体现人性特征,因此作者认为管理始终都以“人”为基础,这里“人”是人性而不是具体的人,但是人性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因此“人”并非一成不变,导致管理基础结构在不同组织形态中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很多人认为管理是“管人”和“管事”,这里的“人”和“事”都是管理基础,管理行为体现在“管人”与“管事”过程中,这是人们对管理基础的不同认知,这种认知恰恰反映出“人”在变化,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四种企业形态就会有四种典型的管理基础形式。

管理基础结构演变规律

在企业形态的进化中,管理基础结构经历从“工作”到“人”,体现了人性的演变过程。当管理基础成为“人”时,企业与市场生态的管理基础趋同,企业边界逐渐消失。

从管理基础结构演变规律看企业管理特征

管理基础结构演化过程

从企业形态演变过程来看,管理基础结构经历四个阶段,这四阶段分别是以“工作”为基础,以“职位”为基础、以“能力”(即能力素质)为基础、以“人格”为基础,这是“人”的四种具体形式。之所以会首先出现“工作”是因为“人”的价值还没有体现,当“人”的价值开始体现时,管理基础就会一步步体现出“人”来。

1.以工作为基础的指令性管理

股东价值形态下的企业以“工作”为管理基础,人的价值通过“工作”体现,企业通过管理“工作”实现管理目标。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1.0),人类的价值创造能力水平大幅度提升,机器成为重要的价值创造工具,管理基础从“事”到“工作”,虽然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管理从杂乱无章转变成为一个系统学科领域。这个阶段人的价值创造力远远落后于机器与自然资源,因此管理活动主要围绕“工作”展开,强调人要适应工作要求,人要与工作的难易程度相匹配,管理系统主要是一种以纪律、奖惩为主的指令性管理,管理在于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使资本收益最大化。

从管理基础结构演变规律看企业管理特征

以“工作”为管理基础

目前中国依然有一些以“工作”为基础的企业存在,管理行为相当的粗放,这些企业多数掌握着一些独特资源,“人”的重要性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市场不断发展,这种企业数量逐渐减少。

2.

以职位为基础的标准化管理

精英价值形态下的企业以“职位”为管理基础,人的价值形式主要通过职位体现,企业通过管理“职位”实现管理目标。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2.0),社会化大分工导致工作细分及专业化水平提高,职能分工成为企业构建与运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出现了固定的“职位”。“职位”强调“工作”的稳定性,这就是所谓的“因事设岗”。这个阶段人的价值通过“职位”体现,强调人符合职位要求,这就是所谓的“人岗匹配”。应该说以“职位”为基础是以“工作”为基础的一个延伸阶段,“职位”让企业管理系统走向专业化、标准化,企业开始全方面建设管理系统。

从管理基础结构演变规律看企业管理特征

以“职位”为管理基础

很多传统企业已经处于这个阶段,“职位”管理基础有力的保障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传统的集团型企业都是以职位为管理基础,但是也导致“船大难掉头”,职位管理基础让这些企业在频繁变化市场中越来越显得僵化。

3.以能力为基础的满意度管理

客户价值形态下的企业是以“能力”为基础,人的价值形式依据“能力”体现,企业通过管理“能力”实现管理目标。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工业3.0),价值需求变化更加频繁,“职位”无法承载频繁变动的工作职责,导致职位的稳定性受到冲击,“职位”逐渐解体,“工作”得到解放,业务流程的出现使企业运行秩序彻底发生了改变,这时“工作”是业务流程上那些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西方心里学中“能力素质”这一理念就是在研究“人”与“工作”之间的直接关系,可以说“人”与“工作”相结合就构成“能力”,“能力”通过人在工作中的行为体现,这个阶段组织管理系统建立在“能力”基础上,强调人的行为与价值创造活动相匹配。

从管理基础结构演变规律看企业管理特征

以“能力”为管理基础

以能力素质为管理基础大大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灵活性,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发展规律,中国的传统企业将逐渐以能力管理取代职位管理,能力管理的确立也将意味着传统企业转型的结束。

4.以人格为基础的个性化管理

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下的企业是以“人格”为基础,人的价值形式依据“人格”体现,企业通过管理“人格”实现管理目标,目前极少数企业体现出这种价值形态的某些特征,这将发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后(工业4.0)。人格是“人”的复杂性、独特性、价值性最清晰的体现,是对人性的全面具体化,这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价值创造主体,对企业组织而言“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如“人”,人格将成为其价值创造的一种标识,人格能够影响价值创造活动的成败,组织管理系统将以“人格”为基础,强调企业人格与个体人格之间的趋同性,体现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从管理基础结构演变规律看企业管理特征

以“人格”为管理基础

以“人格”为管理基础将出现工业4.0时代,如今在西方一些先进企业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萌芽,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不同管理基础形式的组合关系构成组织管理基础结构,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价值形态中。从“工作”到“职位”,从“职位”到“能力”,从“能力”到“人格”,管理基础实现了从“事”到“人”过程,体现了人性的演变规律。在组织形态进化过程中“人”虽然没有直接体现,但却通过“工作”“职位”“能力”等形式间接体现,最后落实到“人格”,其实管理从来就没有偏离人性,因为这是管理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