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习928

 糖t8hy762h8b27 2016-09-30
每日一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A.注意    B.思维
  C.意志    D.认识
  2.给幼儿呈现香蕉、苹果、球、球棒等物品,要求他们分类。如果他们将苹果和球归为一类,香蕉和球棒归为一类。这表明他们主要是根据物体的(  )进行分类的。
  A.指认属性     B.本质属性
  C.抽象属性     D.表面属性
  3.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的长城形象是(  )
  A.后像    B.复述
  C.想象    D.表象
  4.“义务感、责任感、是非感”是情感中的(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喜悦感
  
  
  5.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  )教材。
  A.熟悉   B.分析
  C.概括   D.理解
  6.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是(  )品质的体现。
  A.注意分散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广度
  7.在解应用题时,老师总是一再强调要读懂题目,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  )
  A.很好地完成对问题的心理表征
  B.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C.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D.牢记题目内容
  8.在课堂上,教师在处理学生上课讲悄悄话没认真听课的行为时,最好采用哪种方式(  )
  A.惩罚   B.表扬别人忽视他
  C.泛化   D.辨别
  9.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用手触摸猫,逐步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治疗方法称为(  )
  A.系统脱敏法      B.松弛训练法
  C.认知转变法      D.肯定性训练
  10.“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功能是(  )
  A.信号功能   B.调控功能
  C.激励功能   D.健康功能
  11.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逐渐掌握(  )的概念。
  A.片面性    B.感性
  C.守恒      D.自我中心
  12.人们往往认为一个有较好仪表的人还具有其他一系列较佳品质,反之亦然。这种效应是(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印象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略。
  2.A【解析】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可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指按照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本题中幼儿按照物品的形状(圆形和长形)分类,即按照物体的指认属性进行分类,形成了关于形状的具体概念。
  3.D【解析】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头脑中重现的长城形象就属于表象。
  4.A【解析】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如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自尊心等。
  5.D【解析】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6.C【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工人眼、耳、手并用,即把注意分配到眼、耳、手上去。
  7.A【解析】画出示意图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8.B【解析】表扬别人而忽视讲悄悄话的学生是利用消退和替代强化的方法。
  9.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系统脱敏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0.D【解析】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表现为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情绪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11.C【解析】儿童在7~12岁左右逐渐掌握守恒的概念,可以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维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
  12.A【解析】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不只是外表具有吸引力,其他品质尤其是重要品质的认定也具有同样的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