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结缘天宁寺

 青梅煮茶 2016-09-30

    说到扬州“八怪”,位列之首的为郑板桥,他与扬州渊源深厚,长期漂流在扬州,在扬州生活、学习、作画、交友、游乐,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就有他在扬州天宁寺寓居时的佳话。据此,市文物局正筹备在扬州天宁寺建郑板桥纪念馆,这非常必要,令人期待。

    天宁寺始建于东晋,相传为晋太傅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赐名“天宁禅寺”。元末,寺毁。明洪武年(1382)重建,后又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天宁寺,并命巡盐御史曹寅在寺内设书局,主持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郑板桥和天宁寺的结缘,得从郑板桥30岁后到扬州卖画说起。郑板桥是兴化人,其父郑立庵是板桥的启蒙老师,郑板桥曾随父读书于仪征真州毛家桥;16岁时,跟随本乡陆震先生学作词,22岁时开始绘画创作;23岁时,与同邑徐氏结婚,其后育有一男两女;24岁时,县童试合格,入学为生员,即秀才。不久因生活所迫,只好辍学谋生,遂设塾于真州江村,因收入微薄,生活十分拮据。康熙末年,其父郑立庵逝世,留下了一大堆债务。由于债主们不断上门讨债,郑板桥出于无奈,于雍正初年来到镇江焦山躲债。在这里,他十分偶然地遇到了扬州大盐商马秋玉,在对弈论诗、游山观江中,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友谊。不经意间,马秋玉了解到郑板桥家的生活窘况后,假托郑板桥的名义寄了二百两银子给郑家,并邀请郑板桥过江,到他在天宁寺下院建的别墅“枝上庄”小住,一住就是数十天。也就在这一年,郑板桥开始卖画扬州,尽管郑板桥在扬州的住所经常变更,但天宁寺也就成了板桥常住之所。

    苦读中举

    青年时期的郑板桥,家境贫寒,而又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同时代的士子一样,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取得生员资格后,就要进行第二步考试——乡试,即省一级的考试,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举人资格取得后,才具备了上京城参加会试的资格。板桥的故乡兴化,向来是名人辈出之地,仅明朝中叶以后由科举而做上宰相的就有高谷、李春芳、吴甡等人,其中李春芳还是状元出身,这些乡贤,必然会对郑板桥有所激励。他尝言:“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板桥自序》)

    为求取功名,备战乡试,雍正六年(1728)春天,郑板桥时年36岁,来到天宁寺,寄居寺里读书。

    郑板桥住在天宁寺所读之书,自然是为科举做准备的《四书》、《五经》之类。板桥平日不喜欢背诵,但是为了迎考,又不得不背诵。为了提振学习兴趣,他和学友从坊间买来比较便宜的印格纸,进行默写经文比赛,“日默三五纸,或一二纸,或七八、十余纸,或兴之所至,间可三二十纸,不两月而竣工”。(《四子书真迹序》)也就是说,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将《四书》全部默完了。“虽字有真草讹减之不齐,而语句之间,实无毫厘错谬”。体现出板桥“诵读之勤,亦刻苦之验也”。这一时期,板桥常和诸砚友聚在一起谈诗论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板桥不以背诵为满足,对于读经有不同于时儒的看法,钻研经义有其独特的研治方法,他认为“书中有书,书外有书”;他说“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用处”。这种特识,换个说法,叫做“自出眼孔,自竖脊骨”,即使应付科举文字,也要有“新鲜秀活之气”,使人“悦心娱目”。

    这次郑板桥住在扬州天宁寺读书读了多长时间,无从查考,但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的时间是确定的,即雍正十年(1732)壬子秋。对于郑板桥来说,能参加乡试确属不易,他家里穷困不堪,在得到了兴化县令汪芳藻资助后才得以踏上乡试之路。乡试前一年,即雍正九年除夕前夕,郑板桥给县令汪芳藻写了一首诗,诗云:“琐事家贫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禁寒。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结网纵勤河又沍,卖书无主岁偏阑。明年又值抡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板桥在诗中提出要向县官借钱,汪大人见诗后,为保证板桥顺利迎考,差人送去银一两,“除夕又送米一包、炭一包、肉一方”,解了板桥燃眉之急。功夫不负有心人,板桥这次科考,终于博得举人资格,这就为赴京城参加会试铺平了道路。中举后,板桥怀着喜悲交加的心情,挥毫写下了《得南闱捷音》一诗。诗云:“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何处宁亲惟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他日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

    板桥乡试中举后,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活明显改善,至乾隆元年赴京应试,考中了进士,为二甲第88名。

    对榻而眠

    郑板桥和李鱓是同乡好友,李鱓是受郑板桥的邀请住进天宁寺的,与郑板桥对榻而眠。

    李鱓出生于兴化名门,年少得志,26岁考中举人,28岁时得康熙帝赏识,任南书房行走,奉旨从内阁学士蒋廷锡学画,成为一名宫廷画师,让天下同龄人仰慕不已。因美学取向与老师不同,更因卷入太子废立风波,被革去科名,33岁时,萧萧匹马,走出都门,从此浪迹江湖,过着落拓不羁的生活。他曾数次驻足扬州府城,经人介绍,他在扬州见到了石涛和尚的画,领略到《画语录》的真谛,更注重以大自然为师,其画风为之一变。同时结识到一批诗朋画友,与同道切磋互促,名声越来越大。而此时的郑板桥还在默默无闻地苦苦读书,郑板桥自己说:“板桥从不借诸人以为名。惟同邑李鱓复堂相友善。复堂起家孝廉,以画事内廷供奉,康熙朝名噪京师及江淮湖海,无不望慕叹羡。是时板桥方应童子试,无所知名。”后来,还是郑板桥的叔父郑省庵请来李鱓,要李鱓当面指导郑板桥。李鱓看了板桥画的墨竹、兰花、石头和刻的印章,再翻翻板桥的诗稿词稿,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便郑重地说:“是能自立门户者!”板桥连忙起身向李鱓施礼,觉得李鱓最能理解自己,找到了知音,从此结为莫逆之交。雍正年间,世人将兴化李鱓、郑板桥和文友顾于观称为“楚阳三高”。

    李鱓住进天宁寺后,自有人找上门来买字画、寻诗文。此时的郑板桥还是个不知名的穷秀才,画得再好也难以卖出去,而凭李鱓的名望,字画价钱要比板桥高得多,可不是吗,能得到宫廷画师、南书房行走的字画是多么荣耀呀。共同的生活,使郑板桥和李鱓在书画艺术创作上有了更多的交流,艺术取向上也具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两人心有灵犀,息息相通。李鱓早期的艺术活动,让郑板桥看到了希望,给他树立了榜样;李鱓对他“自立门户”的肯定,又鼓励了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

    郑板桥和李鱓也都有自己的苦闷、彷徨,长夜难眠,不免相互倾诉。李鱓是因介入诸皇子之争从宫廷被赶出来的,总希望皇恩浩荡,再恢复官职,现实是雍正皇帝一改康熙的“怀柔”政策,推行了与康熙截然不同的高压政策,凡对他的皇位不利的则无情打击,包括他的皇兄、皇弟及亲信都给予了严厉处置,李鱓感到前景暗淡。而郑板桥对致力于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身份、踏入上层社会的梦想能否实现,怎么也看不清楚,心存隐忧。午夜时分,冷月高悬,寺中御碑亭内石上所刻圣祖仁皇帝康熙《幸天宁寺诗》依稀可见,想到曹寅在寺内刻唐诗的举止,板桥问:“历代吟咏天宁寺的诗不下百首,不知道兄最喜欢哪一首?”李鱓道:“吴嘉纪《天宁寺晓月》所写诗境与我们今天倒差不多,‘竟夜不能寐,数疑天已晨。披衣闻去雁,出寺看归人。’”吴嘉纪为明末官员,明亡后曾在天宁寺寻找复明同志,与李鱓叔祖父有同僚之谊。板桥说:“倒不如文果和尚的诗最能道出心底之愁,‘岁晏飘摇旅思增,冰澌冻剩一枯藤。’”文果和尚也是明遗民,明亡后在天宁寺削发为僧。李鱓回应道:“这首诗未免太冷了一点,还是袁世振《天宁寺杏花》可看到点光明,‘杏本疏荫绿色迟,老僧坚锁最繁枝。一帘夜雨犹堪听,十里春风总不知。’让我们将一切烦恼也像最繁枝那样锁在心头吧!”从艺术交流到思想共鸣,两人相交之深可见一斑。

    三友相会

    黄慎是福建宁化人,以画为生,于雍正二年(1724)来到扬州,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初到扬州,为了能在扬州立足,使自己的画能卖出去,黄慎做足了功课,但斩获不多。

    一日空闲,黄慎逛出天宁门,来到天宁寺。这里是天下文士来扬州必到之处。黄慎作为画家游览,不同于一般游客,每幢建筑,每块碑石,每副楹联,他都仔细观赏,不觉天色已晚,正想往回走,天上忽然下起了雨,而且雨越下越大,下个不停。

    有位僧人看见黄慎一人在檐下避雨,便主动上前询问是否在寺里留宿,黄慎想到此时城门已关,也就只好答应暂住寺里了。僧人告诉黄慎,他们寺里原先也住了两位文人,一是举人李鱓,一是秀才郑板桥,要住就住在他们二人的隔壁。黄慎一听大喜,板桥、李鱓二位的大名他早就听说了,一个擅长兰竹,一个擅长花卉,都是当世名笔,很想与之接触。僧人便将黄慎带到后院客房处,黄慎见隔壁房内已经上灯,二人正在谈话。黄慎安顿后即去敲门,一位身体微胖、长有络腮胡子的人前来开门,问道:“先生找谁?”黄慎自我介绍:“余乃一山野村夫,是福建人,名叫黄慎。听说二位先生在此,特来冒昩请教,唐突之处,敬请谅解。”一位手持书卷、身材瘦小的人走了过来,道:“原来是七闽画师黄慎,久仰久仰,这位是李举人李鱓,字复堂,刚从京城回来,敝人郑燮,我们皆扬州兴化人。”于是三人闲谈起来。

    黄慎将来扬州卖画的情况及最近对绘画的一些想法告知板桥、李鱓,诚恳地听取二位的意见。李鱓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画者,艺也。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白石翁之苍古,天地生之幽怪,得其一张半纸,皆可传世。其日,不徇索画者之意,亦不固执己意,兴之所至,笔即出之。若随人指点,其品必卑。”板桥道:“复堂所言极是,作画不能听命于商人。不过,作画虽是雅事,实亦俗事也。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既是俗事,何必苦守清高。若能抒发自己情感,爱其可爱,憎其可憎,道出天下劳人之苦痛,虽俗亦雅耳。黄兄家境如此,就更不必过于计较了。”一席话,说得黄慎连连点头,顿觉茅塞顿开,黄慎说:“真不啻十年读书耳!”因有共同语言,竟谈至深夜。

    第二天,僧人来到黄慎房中,送上早餐。餐毕,僧人便向黄慎求画,黄慎感到奇怪,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会作画?”僧人回答说:“先生若不是画家,能与隔壁二位谈话如此之久?”原来这位僧人是个书画收藏迷,一看就知道黄慎绝非平常之人,所以特意安排他住下。黄慎原不想画,无奈僧人求画坚决,有感于昨日大雨留宿之情,便为僧人画了一幅米家山水,故意留下一段空白,请板桥题字。板桥也不推辞,便写下七绝一首:“苍茫一晌扬州梦,郑李兼之对榻僧。记我倚栏论画品,蒙蒙海气隔帘灯。”僧人看了非常高兴,先前几次请板桥题字皆遭拒绝,今日竟侥幸得之。僧人拱着双手,千恩万谢而去。

    扬州是郑板桥人生之船航行中的一个重要停泊地,天宁寺则是一温暖的港湾,从这些故事、传说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扬州八怪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