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调研笔记②:小齿轮有大乾坤

 天道酬勤YXJ1 2016-09-30

第二个解读则认为工匠精神是指一种做事专注、追求极致的理念。在日本,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在二三十年里专注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替代。哈德洛克的螺母、羽田机场的新津春子都是最好的例子。拥有这种理念,工人在制作产品的时候就会精益求精,就能保证产品的精度和质量。这是刚刚老板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也是多数人理解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固然重要,可仅凭工匠精神就能做出好产品、做成百年老店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在工匠精神的背后,必须要有一套精密复杂的工匠技术作为支撑。工匠精神的传承,更需要工匠技术作为载体。培养工匠技术的过程,就是传承工匠精神的过程。

只不过,这种能承载工匠精神的技艺却无法在蓝翔技校完全学会,还需要在实际生产中慢慢体悟和完善。真正能够承载工匠精神不是常规的技术知识,而是所谓的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是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提出的概念。波拉尼认为,有的知识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后通过规范化的培训,像教小学生学数学那样传递给别人。这样的知识叫明确知识。但是,还有很多知识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这些知识就叫做默会知识。举个例子,中餐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火候。做菜讲究火候要合适,但什么才是合适的火候呢?说不出,只能在做菜的过程中慢慢琢磨。

默会知识不能独立存在,离开了掌握默会知识的人,默会知识就会失去生命,外人根本无法了解到其中的奥秘。想要传递默会知识,就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必须依靠学徒制。正因如此,工匠精神往往会和学徒制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严格的学徒制越来越少,但学徒制的模式依然广泛存在于工厂之中。资历较深的技术人员会扮演师傅的角色,一对一或一对多地指导新入行的工人。渐渐地,“徒弟们”就会体悟到传自师傅的默会知识。

所以说,齿轮虽小,却包含了大量的默会知识。这些默会知识就是齿轮中的乾坤,更是一个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并发展的资本。就像某个企业家告诉我们的那样,国家应该关注那些在一个产品里能够存活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能够专注生产一个产品,并存活这么长时间,就一定有不为外人所知的门道。如此看来,这个门道其实就是企业在一二十年里传承和积淀下来的默会知识。

企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实引进并学习了很多生产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缩小了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老板告诉我们,他认为中国在机械制造上跟德国至少差了30年。这种差距不只体现在设备技术上,更体现为工人素质和技艺方面。想在短时间内赶超德国的工艺,无异于痴人说梦。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必过度害怕来自周边国家的竞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培养出数量可观的技术工人群体,不少企业也已找到属于自己的“独门绝技”。东南亚等国家想要凭借低人工成本,从中国手中抢走这些制造业,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

(本次调研受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资助,特此表示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