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自驾游,从清远去连州,其实是可以带着点发财的小目标的 ——因,连州有秦汉古道。
就是中国最古老的远距离交通道路啊! 这是古代等级最高的道路:官道! 看着有点简陋,但是那在当时,已经国家层面最高等级的道路了,这是古代的“高速公路”!
至今,连州的山野间,秦汉古道的遗迹依然留存。下图:顺头岭古道。
有可能! 为何? 且听我慢慢道来: 据说,当年很多往来的古官的人们,身上必然带点着细软盘缠啥的;偶尔兵荒马乱的,盗贼响马四处流窜的,那些路上的人们怎么办呢? 他们也很聪明的,遇到这种情况,或者需要提前防备这种情况的时候,都会悄悄地把细软埋在路边某个容易标记的地方,等待以后过来取用。 以后呢?可能很多人没有以后了。 历史上不知道发生或多少次这样的事情,不可胜数吧。沿途就可能埋了下大量的宝贝不为人知。 那么,如果现在有人在古道上,沿途进行勘探挖掘,地下有些文物宝贝什么的,被发现也是很有可能的呀。 我就是带着这样美好的愿望去试试看的。 走着走着,就开始有些感慨起来。 古代人真是不容易啊! 古代人体力真好啊!强悍! 车辙!石头上压出的车辙! 多少人走过了,才会石头上压出车辙。 无数的汗水血泪、悲欢离合;淹没在这条古道之中。
其实,古代南岭路途之险,也不亚于蜀道之难。 因为南岭的天然屏障吗,其实广东这地方秦汉时也不太好管;反正你打不过来,独立称王多有意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派50万大军攻打岭南,小样,想在广东称王?灭你!必须的! 但你是秦始皇,也不行! 因南岭山路险阻,后勤支援不上,三年都打不过去; 后来有人想到办法;在广西兴安挖了中国最早的运河——灵渠,打通了漓江和湘江,联系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在水路上解决了岭南的粮草和士兵运输问题,从此,秦始皇横扫了岭南。 中学历史课本上就写着:秦始皇在广东设立南海、桂林、象郡。 那就是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之后,才有的。 顺头岭古道,就是秦军踏出的。 史载:秦朝时,公元前214年,任嚣、赵佗数路大军南下岭南,其中一路就是沿着连州的秦汉古道翻越,顺连江,下番禺(今广州)。 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十万楼船水师,就是沿顺头岭古道南下湟水的。 东汉章帝时期,大司农郑宏奉命将顺头岭一带的秦汉古道扩宽至3米左右,用麻石条铺砌成官道,“此道已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可见影响之大。 即使官方修整过,但是翻越南岭的官道,依旧是格外的险峻。艰难险峻也得走,这几乎是当时陆路南北往来的唯一选择。 秦汉至唐朝,1000年的一段时间里,广东地区往来南北通道的主要依赖这一条; 如果是拿现在的高速公路来看的话,那可是老赚钱了!
当时连州,应该也是很牛的,中原南下必经此地,然后转水路直达广州。 连州是当时中原到广州之间的古代高速公路上,最大的收费站! 连州是南北水路转换的交通枢纽! 绝对的风水宝地! 不管你多牛的人,必须经过我的地盘! 连州水陆相接,是天然的门户之城,在岭南这地界,估计除了广州可以压过连州,其他也没谁了。 但是连州的风光被张九龄给灭了。 唐朝宰相张九龄主张:在韶关另行开辟一条南下通道。 张九龄是韶关人,他了解岭南地理,估计也是为老家谋福利;“要想富,先修路”嘛! 道路经过之处,人财货才会滚滚而来 韶关南雄的梅关古道,果然后来居上,抢了连州古道的风头,这条南下的路更加便捷和简单! 果然,从那时起,韶关超越了连州! 上图:韶关南雄的梅关古道,众多名人雅士的故事开始在这里上演,抢夺了连州的历史风头。 这真有点像今天的清连高速和京港澳高速(京珠北段)的关系:清连高速开通后,极大地抬升了清远和连州的城市地位;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报了当年两地在古道竞争上结下的冤仇。(韶关出过宰相,连州也出过宰相!——这两个城市好像天然就存在竞争关系,呵呵)。 下图:清连高速。
骑田岭,是南岭五岭山脉之一,海拔1500多米,这里还是南岭和中原的分界岭,一过骑田岭,南北气候决然不同:骑田岭上的顺头岭,是秦汉以来打通五岭南北第一条古道;蜿蜒起伏,保留比较完好,可以一窥秦汉当年的“高速公路”的模样。
这条古道不仅路途遥远、陡峭崎岖,而且途中又有恶虫猛兽频繁出没,千百年来,不知道多少人马或因疲乏至病或遭毒虫兽害而身亡。 本来,岭南山区地势高低悬殊,气温差极大,有时相隔数十里,气候已经截然不同。尤其是冬天的气温差更大,俨然两重天地,即使现在,京珠北路段的高速路冬季的大雾,依旧是很多司机的噩梦。冬天路过这里时,更是艰险。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贬连州,带着一家老小翻山越岭走过这段路之后,不由得感叹: “桂阳岭, 下下复高高, 人稀鸟兽骇, 地远草木豪, 寄言千金子, 知余歌者劳!” 桂阳,即古代连州。 刘禹锡还是朝廷官员;普通老百姓走起来,那更是艰辛翻倍。 我们的先人就是在这样艰难险峻的路上,完成了南北民族融合和政权的精准管制;古人在体力上的承受能力,真是超乎想象! 即使看看现在的高速路的路线走向,跟古代的进出地势的选择也是大多趋同;可见古人勘测地理的水平很牛。
在古代,从连州坐船到广州,要三天三夜,那已经水路的高速路了! 如今,据说这条水路因为沿途小水电站多,基本不用了。 (在今天从连州到广州,只要走清连高速和广清高速,一个小时即可)。 交通真是太重要了! 因水陆交通的变迁;连州的城市地位也因之起伏。 秦汉古道,只剩下考古和旅游价值了; 据说,也有人准备重走连着的秦汉古道,不知道现代的人们,能否真的按照古人的方式,走完这条艰险的古道。 古代不仅仅在荒野,也路过城市、村庄、也有驿站、公馆;就像现在的高速路一样,也得有服务区啊! 下图:连州石兰寨古村落,秦汉古道经行之处。 那路面当平整光滑的的青石板,看上去真像工艺品!~ 那是千万人用鞋底打磨出来的。 如今,这条古道,已经废弃了,村里也没人居住了。 有时,只有老人、古树、荒草在这条古道上,“惯看秋月春风”。 偶然看到两个老人,在安静的门楼下,午睡纳凉。 那条冰凉平整光滑的青石板,坐起来真是冰凉舒适啊! 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颇有点“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味道。
这荒凉的古道,可能是因为浸满了行人的血泪; 这曾经热闹的古道,也应承载过无数人前行的希望; 你若愿意倾情走走, 秦汉古道沿途,也倒是感觉处处充满诗意! 在古道上送别时,一般就到此为止; 喝酒、施礼、告别。 相当于现在火车站的站台吧?
可是比现在要惊心动魄; 有时一离别,就是真的是永远了; 那种送别,可真是情意深重。 秋风起 满目萧瑟, 走在孤岛上, 遥望着长亭门外, 隐隐有歌声传来。。。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