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公钟 太保鼎 梁山七器 小臣艅犀尊 中山王三器

 历史探奇 2016-09-30

逨鼎



逨鼎



逨鼎



逨鼎



逨鼎

zhyg_2392009-04-10 09:49 132楼

  逨鼎
  

逨鼎



逨鼎



逨鼎



逨鼎



逨鼎

zhyg_2392009-04-10 09:57 133楼

  春秋早期·秦 秦公钟
  
  通高48、甬高17、铣间27、鼓间20.4厘米,重24公斤。
  
  甬上饰四条小龙,龙体相互缠绕,干上饰目云纹,旋饰重环纹,舞部饰变形夔龙纹,篆间饰两条向的夔龙纹,鼓部饰两对凤鸟。钟体内侧各有六道调音槽。
  
  铭文字数,钲间、上边、左栾和左鼓刻铭文86字(其中重文2、合文1)
  
  铭文释文为□(秦)公曰:“我先且(祖)受天命,□(赏)宅受或(国),剌剌卲(烈烈昭)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卲合(昭答)皇天,□(以)虩事□(蛮)方。”公及王姬曰:“余小子,余□(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克明又(氒)心,盭龢(戾和)胤士,咸□(畜、蓄)左右,□□(蔼蔼)允义,□(翼)受明德,□(以)康□□□或(奠协朕国),□(盗)百□(蛮)具(俱)即其。
  

春秋早期·秦 秦公钟



秦公钟

zhyg_2392009-04-10 12:36 134楼

  78年出自宝鸡太公庙的两只秦公钟之一,高度48cm.

秦公钟

zhyg_2392009-04-10 12:42 135楼

  秦公钟
  
  共五件,1978年陕西省宝鸡县太公庙村一春秋窖藏出土。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出土地点位于宝鸡、眉县和岐山交界处,千河、渭河在其西交汇。根据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这里是春秋早期秦国首都平阳。秦公钟应是平阳封宫或宗庙遗物。
    5件秦公钟为一组编钟,形制、文饰沿袭了西周后期编钟的作风,最大的通高48厘米、重24公斤,最小的通高27.6厘米,重6公斤。钟体呈合瓦壮,甬上饰4条小龙,舞部饰变形夔纹,钲部中间为刻铭处,篆间饰两条双身夔龙,鼓中部装饰相对而立凤鸟一对。
    整个钟可以敲击出两个音阶,一个在鼓的中心位置,一个在鼓右侧,右侧小鸟即为第二音阶标志。这种钟称为双音钟,优点是用数量较少的钟,即能构成完整的音阶。
    秦公钟铭文为刻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青铜刻铭。
  

秦公钟



秦公钟

zhyg_2392009-04-10 12:44 136楼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商代及以后的编钟造型均为合瓦型,但商钟甬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经实践证明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编钟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经考证合瓦型的甬钟几乎多为双音钟,其中一个音在鼓的中心,另一个音在鼓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 古代中原.巴蜀钟它所采用的调音方法是锉磨手法和开条形槽声弓均音准校及西周的挖遂调音,还有一种及是虎泉兄所提到的壁厚问题,为以钟壁厚薄区别音高与音域,为不挖遂型而采用钟壁厚薄来调节共鸣腔的大小起到衍射共振调校方法!此种钟型不多见,多为大小递变的。这一点古人早就掌握了其原理!(出土有记载的壁厚为2.5公分和0.6公分的)编钟发音特点是发声短,容易衰减.据实验测定,在敲击之后半秒,全部高谐音消失,基音也开始衰减,一秒之后基音也消失大半.并适宜于慢速、中速以及比较和缓的快速旋律的演奏。
  
  在历代各种文献中,对于编钟的结构形状以及它们对发声的影响有许多记述,尤其是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曾对编钟的发音特点作了极好的科学总结。
zhyg_2392009-04-10 12:51 137楼

  
   1978年,上海博物馆为宝鸡新出土的一套秦公钟作除锈工作。除锈之后我们试着敲击这组编钟,音色异常的纯正清亮,而且很清楚的听到一个钟又两个完全不同的声音。这个发现令我们吃惊不已,我们又请人用专门的仪器对编钟的声音进行测定,结果还是一样。
  
   秦公钟之所以有如此奇特的双音效果,与它高超的制造工艺分不开。秦公钟外形是扁圆的,形成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共鸣箱,形成了两个共振模式。最不可思议的是,工匠们在制作这些青铜钟的时候,对于每个沟槽的深度和宽度把握的非常好,似乎早就算计好了哪种沟槽会发什么样的音。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

秦公钟

zhyg_2392009-04-11 09:28 138楼

  太保鼎 
  
  通高50.7厘米,口径 23×36厘米
  
   西周康王时期青铜礼器。四足方鼎。直耳,耳上有垂角双兽,作攀附状。腹壁四隅起棱脊,腹饰兽面纹及垂叶纹。柱足饰兽面纹,有棱脊,中部附圆盘。造型优美独特,铸造工艺精湛。内壁有铭文“大(太)保铸”3字。太保,官名,即辅助周王的要臣召公奭 (shì,音事)。
    据传此鼎为清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同出的尚有敦、甗、彝等,即著名的“梁山七器”。该鼎历经李宗岱、丁麐年、徐世昌等名家收藏,是享誉海内外的青铜重器,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堪称国之瑰宝。徐世昌著《水竹邨人集》中有专为此鼎所作的《得鼎歌》,倍加赞颂。
    1958年徐世昌孙媳张秉慧捐献。
    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太保鼎



太保鼎

zhyg_2392009-04-11 09:29 139楼

  太保鼎
  
  
  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
zhyg_2392009-04-11 09:35 140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 (境) 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 (组) 一级文物禁止出国 (境) 展出:
  
  “五星出东方”护膊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陶鹰鼎
  司母戊铜鼎
  利簋
  大盂鼎
  虢季子白盘
  凤冠
  嵌绿松石象牙杯
  晋侯苏钟 (一套14件)
  大克鼎
  太保鼎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河姆渡出土陶灶
  良渚出土玉琮王
  水晶杯
  淅川出土铜禁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齐王墓青铜方镜
  铸客大铜鼎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涅槃变相碑
  常阳太尊石像
  大玉戈 (大王戈?)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青铜尊盘
  彩漆木雕小座屏
  红山文化女神像
  鸭形玻璃注
  青铜神树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摇钱树
  铜奔马
  铜车马
  墙盘
  淳化大鼎
  何尊
  茂陵石雕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兽首玛瑙杯
  景云铜钟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八重宝函
  铜浮屠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中山王铁足铜鼎
  刘胜金缕玉衣
  长信宫灯
  铜屏风构件5件
  角形玉杯
  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
  直裾素纱禅衣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红地云珠日天锦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
  青花釉里红瓷仓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zhyg_2392009-04-11 09:39 141楼

  梁山七器 
  
  
   清咸丰年间(一说道光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了七件青铜器。它们是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友、太保鼎等。这些商周青铜器,器型庄严厚重,纹 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梁山七器”。一时间,学者们研究著录,收藏家们争相收藏,成为清末民国初金石学界的大事。目前在天津博物馆的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

小臣犀尊,藏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

zhyg_2392009-04-11 09:45 142楼

  
  
  小臣艅犀尊,是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知名度最高的中国藏品,因为国际上许多有关青铜器的学术书刊都把它作为中国青铜器的象征,刊登在书的封面上。

小臣艅犀尊

zhyg_2392009-04-11 09:54 143楼

  太保簋
  西周早期
  傳出山東壽張縣梁山下
  通高23.5、口徑37.5釐米。
  侈口沿外折,深腹微鼓,高圈足沿下折成邊圈,四個獸首耳,獸角寬大高出器口,鼻上卷,下有長方形垂珥。俯視獸面紋,獸面的雙目爲器耳相隔,圈足飾夔紋。
  【銘文】王伐彔子(聼),氒反(厥叛),王降征令大(于太)保,大(太)保克(敬)亡(譴),王(永)大(太)保,易(錫)休(集)土,用(茲)彝對令。
  

太保簋



太保簋

zhyg_2392009-04-11 10:05 144楼

  
  
  太保簋现藏美国费里尔美术馆
  
  
zhyg_2392009-04-11 10:09 145楼

  太保鸟卣 
  
  
   西周早期青铜器。古代雕作,特别是动物雕刻,往往都有着特殊含义。在当时人眼中,它们是附带有神性的东西,人们在它们身上倾注了崇拜而产生的景仰之情,是当时社会性宗教感情的自然流露。
    西周早期的太保鸟卣,通高23.5厘米,长冠鸟式,整体雕塑为鸟形,鸟首像鸡。有双长冠垂于脊背,腮两侧似吐绶鸡,啄上片可开合用以注酒。鸟的双腿形象化了,又粗又大似鹰爪。两爪正巧从器腹下弯曲向前转向下,成了支柱着地,鸟的尾巴扁平半弯曲向下,把爪和尾设计成了器物的支柱,这样使整器更显稳重典雅又古朴大方,增添了观赏的效果。鸟顶后部有盖。卣的提梁在颈部两端有环连接,环上饰有鳞纹。
    器上铸有铭文“太保铸”三字。与太保方鼎完全相同。周初,召公为太保。武王灭商后,为抵御弋狄南下入侵,封召公于燕,建国于河北北部。现在北京琉璃河及辽宁凌源马厂沟均有带“燕侯”铭文的铜器出土,但无“太保”铭文的铜器。这件卣虽为传代的铜器,无出土地点。故只能推测它可能与召公家族有关系。仿鸟兽形象的象生器,是青铜器中一类特别神奇美丽的器形,构思别出心裁,精心制作,耐人寻味。全器造型奇特,十分传神,极富想象。
  
  
  可惜流落海外,现存日本白鹤美术馆。
  
  

太保鸟卣

zhyg_2392009-04-11 10:15 146楼

  
  有说是抗战时日本抢走的
  
  

太保鸟卣

zhyg_2392009-04-11 10:17 147楼

  太保鼎
  是七器中的一件,它通高50.7厘米,口长径23.36厘米,重26公斤。造型雄伟,工艺精湛,使用圆雕、浮雕技法,鼎口双耳上附雕双兽。鼎腹部的四面分别饰有垂叶纹和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鼎的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异。
  
  商周王室贵族的祭祀,宴飨,丧葬等活动都遵从列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贵族的生享死葬都以此为标准,地位不同的人不能僭越这种规制。根据这件方鼎的型制判断,它可能是一组列鼎中的一件。在鼎腹内壁上清晰地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线条清晰流畅。这“大保”二字其实应该为“太保”,在金文中“大”和“太”字型一样。因此这件鼎就被称作“太保鼎”。
  
  同期声:梁山七器,有小臣艅犀尊,太保簋,大史卣等,还有包括太保鼎,当时称为梁山七器,太保鼎内壁铸有,太保铸,太保就是召公。
  
  太保是周朝一种官职的称谓,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地位非常显赫,与同是辅佐周王的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据《尚书》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鼎铭文中的太保指的就是召公本人。召公,姓姬名奭(是shì),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少,由召公担任太保,辅佐统治,并以长老身份对成王监护。召公辅佐成王时提倡勤俭为民。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诗经·甘棠》中也曾描述: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说的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召公,舍不得砍伐甘棠树的典故。太保鼎正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一件珍贵的青铜重器。
  
  

太保鼎

披着羊皮的狠2009-04-11 10:34 148楼

  看到楼主的帖子几乎要哭了
  青铜器一直是我的最爱,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想有朝一日介绍给同好,可是本人无才兼懒惰,一拖再拖,惭愧啊。
   前一阵子什么SB兽首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什么呀那是,看看3千年前先民的想象力和工艺。
  语无伦次了,总之谢谢楼主。
  
zhyg_2392009-04-11 11:03 149楼

  
  
  作者:披着羊皮的狠 回复日期:2009-04-11 10:34:04 
    看到楼主的帖子几乎要哭了
    青铜器一直是我的最爱,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想有朝一日介绍给同好,可是本人无才兼懒惰,一拖再拖,惭愧啊。
     前一阵子什么SB兽首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什么呀那是,看看3千年前先民的想象力和工艺。
    语无伦次了,总之谢谢楼主。
  
  
  。。。。。。。。。。。。。。。。。。
  
  
  握手。
  
  我也是剪刀加浆糊而已。
  
  
  
zhyg_2392009-04-11 11:49 150楼

  圆明园那几个水龙头,我觉得主要是政治意义。它们知名度高,它们的背后是圆明园,圆明园的背后是中国近百年的屈辱。。。作为一个象征和代表,是有一定的意义的。现在看能不能慢慢的把它炒热,对内引起民众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对外,看能不能把他搞成一张牌,就像小日本的历史问题一样。
zhyg_2392009-04-11 11:53 151楼

  
  
  圆明园那几个水龙头,我觉得主要是政治意义。它们知名度高,它们的背后是圆明园,圆明园的背后是中国近百年的屈辱。。。作为一个象征和代表,是有一定的意义的。现在看能不能慢慢的把它炒热,对内引起民众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对外,能不能把他搞成一张牌,就像小日本的历史问题一样。
  
  
  
zhyg_2392009-04-11 12:17 152楼

  商代的青铜编钟

商代的青铜编钟

zhyg_2392009-04-11 15:28 153楼

  中山王三器
  
  战国时期的中山,即春秋时期的鲜虞,本是戎狄部落的一支,过去有关的史籍记载很少。1974年以来,在河北省平山县发掘出中山国重要遗址,遗址座落在平山县三汲公社东灵山和西灵山的南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以及中山王圆壶合称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行文流畅,文字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国古文字的精品奇葩。铭文以中山王鼎最多,也最精美。铭文为刻款,体现了华美的书写风格。铭文章法随势附形,排列整齐。
  
    从书法上欣赏:铭文绮丽多姿,典雅飘逸。笔划一丝不苟,线条下垂,纤细劲秀,布局均匀。字型修长优美,重心偏上,体势秀逸,摇曳多姿,极富装饰趣味。文字排列参差错落,穿插自如。圆转流畅,灵动自然。是战国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中山王三器

zhyg_2392009-04-11 15:35 154楼

  中山王鼎
    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是1977年在西灵山一号大墓中出土的,鼎为铁足刻铭铜鼎,周身刻铭七七行,计四六九字。鼎系中山王十四年铸,是用以赏赐中山相周的。 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 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中山王鼎》铭文字数之多,仅次於西周《毛公鼎》,在战国铜器中更属罕见。铜鼎铭文的风格,按近三晋文字,字体修长,匀称流美,装饰意味十分浓厚,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中山王鼎释文:
    唯十四年中山王作鼎于铭曰呜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昔者燕君子哙睿恰夫吾长为人宗干于天下之勿纠犹迷惑于子之而亡其邦为天下戮而皇在于少君乎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智唯傅 是从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喜克顺克卑亡不率仁敬顺天德以佐右寡人使智社稷之赁臣宗之义夙夜不懈以 道寡人今 方壮智天 其德省其行亡不顺道考宅唯 呜呼折哉社稷其庶乎厥业在只寡人闻之事如长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难行也非赁与忠其谁能之其谁能之唯吾老喜是克行之呜呼攸哉天其有 于哉厥邦是以寡人 赁之邦而去之游无遽惕之虑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今吾老喜亲帅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寡人庸其德嘉其力是以赐之厥命唯有死罪及三世不 以明其德庸其工吾老喜奔走不听命寡 惧其忽然不可得惮惮 恐损社稷之光是以寡许之谋虑 从克有工智也诒死罪之有 智为人臣之义也呜呼念之哉后人其庸之毋忘尔邦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赁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尔毋大而 毋富而骄毋众而嚣邻邦难信仇人在旁呜呼念之哉子子孙孙永保定之毋替厥邦

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

zhyg_2392009-04-11 15:38 155楼

  中山王鼎铭文拓片局部

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

zhyg_2392009-04-11 15:42 156楼

  中山王方壶
    1978年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八条雕龙为装饰。在壶盖上有四个抽象的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龙头冲上,独角大耳,颈背生鬃,长尾。这些龙装饰的使用,为光素无花纹因而略显呆板的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而龙身无繁缛的花纹,与壶体协调相称,共同构成一种素雅明快之美感。
  
    该壶最受学术界珍视之处,是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下的长达四百四十八个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铸造的酒器。该壶铭文云:“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意即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铭文中说该器叫做彝壶,用来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到了汉代,人们给这种方体铜壶起了个专名叫做“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