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阅读︱鲜花与掌声是对帝王的残酷警告

 博奥99 2016-09-30


开心阅读07  得意之后必忘形

 

夫差大肆加封越国土地后,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夫差认为,这一次给了越国如此巨大的恩惠,根据勾践一贯的表现,他肯定是感激涕零,也将会更加忠贞不贰。那么,越国就不会成为自己的后顾之忧了。由此,夫差就能腾出手来,敲打夹在吴国和楚国之间的几个小国家。


夫差是一个有着强烈成就需求的人。他不但想成为“聪明仁义之君”,还想成为天下的霸主,超越父王阖闾所建立的功业。


夫差的战略规划是这样的,首先平定包括越国、陈国、蔡国等在内的小国家,牢牢压制住南面的大国楚国,然后再图谋中原的强国齐国、晋国,逐一击破后,吴国自然就成了天下第一的霸主。


夫差的这个规划应该说是极具可行性的。如果越国真的与吴国一笑泯恩仇,不在背后捣乱,夫差的战略规划如期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大。


夫差首先把目光对准了陈国。


陈国是楚国的小跟班,一向唯楚国马首是瞻。吴国一进攻陈国,楚国必须出兵支援,否则陈国只能向吴国投降,楚国的实力就会被削弱。而如果楚国出兵,吴国也不怕。因为吴国曾经有过五战克郢的经历,在面对楚国的时候,充满了心理优势。


楚国此刻是楚昭王当政。楚昭王复国之后,广施仁义,励精图治,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他也早已名满天下。经过了十年的休养生息,楚国早已恢复了元气。楚昭王也有意和死敌吴国再扳一扳手腕,他带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等重臣,亲自率兵,来到城父,与吴军对垒。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但夫差的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


正当盛年的楚昭王竟然在军中得了重病,而且不治身亡(这一突发事件,我们已经提前在《辱越》中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楚军无奈,只能黯然退兵。陈国失去了强力外援,不得不臣服于吴国。


夫差不战而胜。而楚国此后,因新君年幼,无力外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表现沉寂,这也让吴国消除了南部边境的后顾之忧。


吴楚之间的这一次较量,再一次给了夫差极大的心理暗示。连名闻天下的仁义之君楚昭王都折在了自己手里,老天爷实在是太眷顾自己了(孔子曾经对楚昭王赞不绝口,说:“楚昭王知大道矣。”)。夫差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霸业必成的信念至此牢不可破。


南方既平,夫差朝着自己的霸主之梦又迈进了一大步。夫差随即将目光投向了吴国的北方——那里正是几个中原老牌大国的所在。


中原的老牌大国主要是齐国和晋国。齐晋两国,尽管事实上已经日渐衰颓,但在人们的认知中,余威犹存。为谨慎起见,夫差决定先不动齐晋,而是选择鲁国,做一个试探。


在整个春秋时期,鲁国虽然实力一直偏于弱小,但却是一个地位非常特殊的国家。因为它是周公旦的封国,是所有诸侯国中最讲究周礼的国家。如果征服了鲁国,获得了鲁国的拥戴,那么吴国距离霸主之国的目标就又进了一步。


夫差亲自率兵北上,来到鲁国的缯邑,点名要鲁哀公来见,并向其索要“百牢”。

这个要求顿时令鲁国君臣上下都惊呆了。


这还要从“什么是牢”说起。


“百牢”并不是指一百座牢房。这个“牢”指的是祭祀时所用的牲口。当时诸侯之间会面,必须举行祭祀的仪式,而“牢”就是祭祀时所用的牲口。牢又分为太牢和少牢。太牢是指牛、羊、豕三牲各一。少牢是指羊和豕,但没有牛。据《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


一牛、一羊、一猪为一牢,夫差提出要百牢,这是向鲁国索要牛羊猪各一百头。


鲁国人吃惊,并不是因为他们拿不出这么多“牢”。鲁国虽然弱小,但牛羊猪各一百头还是拿得出来的。他们吃惊,是因为荒蛮之国的吴国人实在是太不知礼了。根据周礼的规定,周天子会合诸侯,祭祀时用十二牢;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堂堂的周天子,祭祀时都只能用十二牢。当时的吴国,虽然早已自号称王,但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吴国的等级不过是“子”,只能用“五牢”的子男这一级。


鲁国人觉得,如果真的按照吴国的要求,送给他们“百牢”,那么丢的不是吴国人的脸(野蛮的人哪里有脸呢),而是鲁国人的脸。作为周礼的发源之国,鲁国人觉得自己很有责任与义务,教化一下这些荒蛮之国的无礼之徒、无知之人。


鲁国派了大夫子服景伯去见夫差,希望能够劝说他收回成命。


但事实上,吴国人并不像人们刻板印象中所认为的那样野蛮无礼。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不知道周礼的规定,而是出于炫耀实力的试探需要。他们既然敢于僭越称王,周天子早已不被他们放在眼里,那么周礼中关于祭祀的规定又怎么能约束得了他们呢?吴国人就是故意要针对鲁国,提出这样一个狮子大开口的要求,来试探自身强大实力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所以,夫差断然否定了子服景伯的劝诫。夫差冷冷地说道:“我听说,你们当初给晋国的范鞅十一牢,这是怎么回事啊?”


范鞅不过是晋国的六卿之一,按照周礼的规定,连“五牢”的待遇都不能享受。而晋国的国君属于上公一级,也只能享受“九牢”的待遇。但是,鲁国慑于晋国之强大、范鞅之难惹,竟然给了他“十一牢”,仅次于周天子的待遇。这显然也是僭越逾轨的行为。


现在,鲁国想要在吴王夫差面前讲原则,夫差抛出的这个故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下子就把能言善辩的子服景伯击倒了。可见夫差的应变与口才也是很不错的。


子服景伯嗫嗫嚅嚅地辩解道:“当初范鞅贪而弃礼,以武力威慑我国,我们是不得已才向他献上十一牢的。”


夫差却不再说话了,只是冷冷地看着他。夫差的用意不言自明:我们今天也是用武力来威慑你们的。如果你们不识相,非要刀兵相见,那么,别说百牢、千牢,你们鲁国所有的牢都是我们的。


子服景伯一身冷汗,空有一张利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只好灰溜溜地回到鲁国,按照夫差的要求,乖乖地为吴国准备了百牢。


夫差眼看自己的试探大功告成,不禁心花怒放。这一次试探,让他扎扎实实摸到了中原大国的底。他摸的虽然是鲁国,但从鲁国的表现,他已经推断出中原大国外强中干、风光不再的现实了。这也让他对自己征服诸侯、称霸天下的计划有了更大的信心。


俗话说,狗仗人势。主人要是得意了,身边的狗也会变得趾高气扬。夫差将鲁哀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壮举”也让伯嚭兴奋艳羡不已。


伯嚭也想学着夫差的样儿,显摆一番。与夫差对等的是鲁哀公,伯嚭掂量了一下,与自己对等的应该是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即季孙肥)。所以,他也派人让季康子过来见他。


伯嚭这样的自我认识,摆明了他已经不再将伍子胥放在眼里。本来伍子胥才是吴国仅次于夫差的二号人物。但此刻的伍子胥,遭受了多番挫折后,称病不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伯嚭在与伍子胥的明争暗斗中多次获胜,早就认为自己可以取伍子胥而代之了。


季康子担心自己在伯嚭面前受辱,不敢前去,只好派孔子的高徒子贡去见伯嚭。生性敏感的伯嚭对季康子的拒绝非常不满。当初,齐国大夫鲍牧奉命送少姜入吴,只去拜见了伍子胥,而没有去拜见伯嚭,就让他深感不满。此刻,季康子的推托不来,再次让伯嚭感到失了面子,也让他觉得自己在外人眼里,还不是名正言顺的吴国第二人。这样的想法,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伍子胥的嫉恨之心,非要将其除之而后快。


子贡长于洞察人心,他巧妙与伯嚭周旋,总算是不辱使命。伯嚭知道夫差因为鲁国如数献上百牢,心情大好。这个时候不便多进谗言,只好强自控制了自己的不快情绪,暂时放了季康子一马。季康子此刻并不知道,他这一次对伯嚭的失礼,在多年之后差一点会要了自己的命。


夫差几乎没花什么力气,就换来了越楚陈鲁这一连串的顺服,简直是如有神助。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其实是为得意者量身定制的警醒之语。失意者已经无路可退,再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但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人生骑手,怎么会想起急流勇退呢?当然是快马加鞭,纵情向前。


那么,一路顺风顺水的夫差,接下来又会做些什么呢?


心理感悟:人们往往只看到鲜花与掌声的可爱,却看不到它们的可怕。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