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之大事

 木头1018 2016-09-30

  因原文内容较多,故分两篇。上篇主要叙述侯马虒祁遗址第九次发掘工作起源、下宫之役与迁都新田、晋都以往的祭祀考古、侯马新月小区东周祭祀坑发掘四部分内容。下篇主要叙述北魏纪年墓、汉墓及金元明墓、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及祭祀坑性质等内容。

一、工作起源  

  侯马,地处临汾盆地南缘,金乔环峙,汾浍旋潆。经过数代考古人60年的艰苦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迹,包括古城、墓地、铸铜遗址、制陶遗址、祭祀遗址等,证实了侯马曾作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而存在。

  2014年9月到2015年7月间,为配合侯马市冶炼厂生活住宅区“新月小区”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对建设区域内的祭祀坑和墓葬进行了科学发掘,并对其中部分重要遗存进行了搬迁保护,本次发掘系虒祁遗址第九次发掘。虒祁遗址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侯马市高村乡虒祁村西北约1.5公里处,北距台神古城约2公里,地处浍河北岸。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从东至西由夯土建筑、墓地、祭祀遗址三部分组成。自1996年8月至2012年8月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清理古墓葬2000余座,祭祀坑3000余座,陶窑数座及夯土墙基和铸铜遗址。出土铜、铁、陶、玉石、骨器万余件,时代从春秋晚期至汉代,为研究晋都新田废弃前后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二、下宫之役与迁都新田

  西周初年,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历经曲沃代翼,献公拓土,自文公始,晋称霸于诸侯近150年。此间由于连年发动征服小国的战争,国内统治阶级中战功卓著的将领所受采邑增多,养士日众,他们在同僚中拉帮结派,培植私家势力,于是在晋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威胁公室的新势力。同时,晋国为了避免公族觊觎国君之位而执行“无公族”的政策。这种政策虽然避免了公族争夺君位,但同时也为大夫专政提供了客观条件。晋国公室逐渐衰微,卿大夫势力渐强而又相互争斗,其中赵氏势力无度的扩张与迁都新田有直接的关系。

  赵氏势力的发展肇始于赵衰,赵衰跟随文公出亡,历尽艰辛、生死与共、忠心耿耿。晋文公得狄女叔隗转给赵衰,生赵盾。归晋后,文公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赵衰,以母之姓姬冠以夫之姓赵,称赵姬,赵姬生长子曰同,次子曰括,三子曰婴齐。文公为了报答赵衰对自己的忠贞,表彰其功,于公元前629年蒐于清原,封衰为新上军将,进入卿列。晋襄公搜于董后,以赵盾为正卿。赵盾长期把持晋国政权,扶植亲赵势力,坚决打击异己。晋灵公、成公时期,赵氏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景公时,公室与赵氏的矛盾一触而发。

  赵朔为赵婴齐的长侄,赵朔在晋齐鞍战之前已经去世,赵庄姬青年而寡,与赵婴齐通室。其丑外泄后,公元前586年春,原同和屏括为了维护赵宗的尊严,将其三弟赵婴齐逐出晋国,赵婴齐逃奔齐国。赵婴齐奔齐之后,赵庄姬痛恨赵氏同、括兄弟,便进宫向其兄景公诬告赵同、赵括谋逆叛乱。栾书和郤氏也出面作证,这正给了晋景公一个极好的借口。为了废掉私家势力,特别是根除长期以来威胁三代国君(灵、成、景)的强族赵氏势力,晋景公于前585年废弃了原来的国都绛,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为由,由故绛之地迁都新田。前583年,发兵围赵氏下宫,捕杀原同、屏括,夺取了赵氏的食封之地,史称“下宫之役”。

  晋国公室与强卿的争斗历经数世,于公元前453年终落下帷幕,晋阳城外赵、魏、韩三族大败知氏,杀知瑶于晋阳城下,赵、魏、韩尽分知氏领地,知氏亡。当是时,晋国公室的领地几乎尽入三家,晋国实际上被三家代替了。新田为都历经13代209年,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二年),晋静公被迁往屯留废为庶人,晋国一分为三,新田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在此200余年间,新田见证了晋国的盛衰存亡。虒祁遗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而此次虒祁遗址祭祀坑的发掘,又拉近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为了解晋都的规制和宗教礼仪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

三、晋都以往的祭祀考古

  史前社会的祭祀基于人类对自然的朴素认知与敬畏而产生。史前时期的人们借祭祀仪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用以凝聚部落成员。商周时期,祭祀制度趋于完善,逐渐转化为政治手段,仪式繁琐、庄重、虔诚,人们通过仪式和祖先的神灵往来,增进宗族感情、加强宗族凝聚力。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了解中国上古的祭祀就无从知晓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在周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祭统》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周人的祭祀对象纷繁复杂,概括来讲包括天神、地祇、人鬼系统等等。而周人之所以要频繁祭祀,一方面是对大自然和祖先馈赠的回报,另一方面是在遇到灾祸时向天地鬼神所发出的祈祷求福以及在得福之后的报赛。考古研究人员认为,在沟通神与人的措施上,因祭祀对象的不同,沟通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晋都新田作为晋国都城,在考古发现中并没有发现大型的城址,而是聚集了8座小城址,因为新田作为晋都时正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时,因此,“学者们或认为是由于晋国公室卑而诸卿强的结果”,在晋都新田共发现了11处祭祀遗址,构成了祭祀遗址群。各处遗址均由密集的祭祀坑组成,少者数十,多者逾千,有些地点如呈王路建筑群遗址有与祭祀相关的建筑基址。这些祭祀坑绝大部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排列存在一定的序列和规律,分置牺牲的坑、共置器物与牺牲的坑、仅置器物的坑及空坑几种。

  晋都新田已发现的11处地点的祭祀遗址群主要集中分布于三个地区,其一是以牛村古城和台神古城为中心的地区,包括牛村古城南祭祀建筑遗址、西南张祭祀遗址和虒祁遗址。西南张祭祀遗址、牛村古城南祭祀遗址位于牛村古城的西南部,前者位于牛村古城西南6公里处,后者北距牛村古城南墙约0.25公里,虒祁遗址位于台神古城西南1500米处(图1数字9所指位置);其二,后来发现的西高祭祀遗址则位于汾河边;其三,其余七处地点以呈王路建筑为中心,位于牛村古城以东,盟誓遗址、煤灰制品厂祭祀地点则处于呈王路建筑祭祀地点的南面,北西庄、省地质文水二队、省建一公司机运站位于呈王路建筑祭祀地点东约1000米处,自北向南形成了一个以呈王路建筑祭祀地点为中心的环绕于其东、南面的半环形祭祀带。从出土遗物和盟誓内容可知,这些祭祀遗址群的时代为晋文化晚期,年代均不超出晋都新田时期或稍晚(图1)。

图1 侯马祭祀遗址分布图图1 侯马祭祀遗址分布图

四、工作过程

  在经过与建设方及当地文物部门洽谈,并找好驻地后,考古队于2014年9月22日正式进入侯马冶炼厂新月小区开始考古发掘工作。工作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场地规划、表土揭露

图2 全区航拍图图2 全区航拍图

  进驻工地后,我们对南北长为220米、东西宽为60 米、总面积为13200平方米的待发掘区进行了规划。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小区建设一期工程对发掘区的北部地面破坏严重,故决定对北部140米、宽60米的区域采用全面揭露发掘法,是为II区。对南部南北长80米、宽60米的区域则采用探方发掘法,布10×10的探图2 全区航拍图方48个,东、北各留一条1米宽的隔梁,是为I区(图2)。经过两个月的工作,到2014年11月下旬,I区、II区的表土揭露工作基本结束。通过对I区的探方发掘,我们充分了解了发掘区的地层情况。四个时期相继叠压,自上而下,由晚及早分别为现代层、明清层、③④层均为东周层(图3)。通过对整个发掘区的大面积揭露,我们共发现祭祀坑822座,墓葬37座,均撒上白灰,以示标记。

图3 T0101南壁图图3 T0101南壁图

  (二)揭露祭祀坑

  1.祭祀坑发掘

  2014年11月下旬,我们开始了紧张的清理工作。发现的祭祀坑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绝大多数为圆角长方形或方角长方形,坑口长在0.7~1米之间,宽在0. 4 ~ 0 . 6米之间,深0.3~6米之间(图4)。由于祭祀坑宽度较小,对于埋藏较浅的祭祀坑尚可以趴在地面上直接清理,而对于稍微深一点的祭祀坑则无法清理,所以我们在祭祀坑长边一侧扩开一个半圆形或长方形的工作平台,直径在1米左右,以便于清理工作(图5、6)。

图4 祭祀坑K1021图4 祭祀坑K1021

图5 较浅的祭祀坑可以直接趴下清理图5 较浅的祭祀坑可以直接趴下清理

图6 祭祀坑及工作台、两侧脚窝图6 祭祀坑及工作台、两侧脚窝

  发掘祭祀坑时,先要再次确定原先大面积揭露时所划定的遗迹现象的准确位置,确定后先在祭祀坑长边一侧扩半圆形的工作台,工作台与祭祀坑填土先后依次逐渐向下发掘。在自上而下发掘填土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坑壁的情况,在有的祭祀坑南北两壁发现有对称或错位而置的脚窝,有的在坑壁发现有工具痕迹,多为单齿的扁状工具痕迹(图7)。

图7 坑壁工具痕迹图7 坑壁工具痕迹

  祭祀坑填土发掘至见动物骨架时停止发掘。此时,工作台需继续向下发掘至祭祀坑底部以下约15~30厘米左右,以方便清理工作的进行,当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祭祀坑深达6米左右,为了便于发掘及清理者进入与离开坑底的工作平台,我们逐渐向下发掘工作台时,在南北两壁上像古人一样掏挖脚窝,以供上下(图8)。

图8 工作人员掏控脚窝顺脚窝上下图8 工作人员掏控脚窝顺脚窝上下

  2.温室作业

  从清理祭祀坑开始时,气温已经下降,渐入冬季。为了赶工期,考古队依然继续坚持野外发掘工作。为了解决地面冻土的问题,我们在2014年严寒到来之前的12月14日-16日,在祭祀坑密集区(即II区的中东部)搭建了塑料大棚,以确保冬季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图9)。

图9 严寒到来之前,我们建起了塑料大棚图9 严寒到来之前,我们建起了塑料大棚

  凡事有利有弊。搭建了塑料大棚,防止了冻土,抵挡了严寒,可是上午九点半十点左右,凝结在大棚上部的水珠便一直往下掉,如下雨一般,这时候考古队员们的身上便是大片大片的水印子。实在不行了,大家就离开大棚,到外面用竹竿敲打大棚,让水珠掉落。大概几分钟后,水珠掉得差不多了,大家再回到湿漉漉的工作场地继续清理,小水珠依然滴滴答答。由于大棚内气温较高又不透气,队员们还要不停地清理,身上开始出汗、脱衣,而大棚外气温较低,这一出一进,难免生病(图10)。

图10 温室作业图10 温室作业

  经过一个寒冬的蛰伏奋战,我们在2015年春节前一个星期顺利完成原定的II区的所有发掘任务,清理完成祭祀坑406座,墓葬12座(其中东汉墓2座,西汉墓6座,金墓4座)。

  3.鲜明的差异

  过完春节, 我们于正月十一(2015年3月1日)便又开始了紧张的考古发掘工作。本年度还有416座祭祀坑及25座墓葬的发掘清理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一大早到工地我们便开始部署,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先行清理祭祀坑。

  按照发掘I I 区的工作方法, 我们继续发掘清理I 区内的祭祀坑。有了II区祭祀坑的比较,我们在发掘清理祭祀坑时发现, 与I I 区相比, I 区的祭祀坑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一是在祭祀坑的形制上, I 区多为方角长方形(图11),II区则多为圆角长方形(图12);二是在I区祭祀坑南北两壁多有脚窝,II区少见; 三是I 区祭祀坑的北壁底部中央多有壁龛,内有玉石器1-2件(图13),II区极少见;四是在I区东南部发现有一坑多牲的情况(图14),II区没有发现;五是祭祀坑内出土的玉器两区特征明显,I区玉器薄如纸片,多为破损的玉片,成形者较少,其中三片上有墨书的字迹(图15),II区的玉器则较厚,且成形者较多(图16)。

图11 I区方角长方形祭祀坑图11 I区方角长方形祭祀坑

图12 II区圆角长方形祭祀坑图12 II区圆角长方形祭祀坑

图13 祭祀坑北壁下部中央壁龛图13 祭祀坑北壁下部中央壁龛

图14 K1219一坑多牲图14 K1219一坑多牲

图15 玉片上的墨书字迹图15 玉片上的墨书字迹

图16 玉龙(K2026:1)图16 玉龙(K2026:1)

  4.祭祀坑内的牺牲

  本次发掘的祭祀坑内有牛(89例)、羊(275例),另有无牲坑458座,未发现马(图17)。动物作为文化象征物,在祭祀活动和遗迹中常常出现,对理解祭祀制度和礼制有着重要作用。商周时期祭祀遗址的动物牺牲一般为猪、马、牛、羊等,各个时期侧重使用的牺牲种类却又不同。在商代祭祀中,都城遗址祭祀用牲从早期的猪优位转变为晚期的以牛优为主的多元兽牲制度,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而在乡村一级的遗址中则可能仍以猪狗为主要的祭牲。到了周代,祭祀用牲所侧重的种类较之商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无论西周还是东周,在都城级别的祭祀遗址中,研究人员通过对考古出土的动物骨骼的统计表明羊、牛、马为主要的祭祀用牲种类。其中,羊最多,猪基本不见。

图17 祭祀坑内的牺牲图17 祭祀坑内的牺牲

  对于都城及祭祀遗址中猪牲的缺失,研究人员认为是由于猪牲所能参与的祭祀等级相对较低以及对它的处理方式造成的。在乡村一级的遗址中,猪牲仍然被使用。同时,周代用牲种类也没有商代宽泛丰富,野生动物较少出现。对于从晚商的牛优位转变为周代羊牲占据优势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有学者认为,或许和遗址的级别有一定的关系,晚商牛优位的认识是基于商代王都出土的材料,而周代王都级别的祭祀遗存并没有发现。有研究人员还提出,不同的动物祭祀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不同的祭祀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的牺牲,不同的动物祭祀可能有着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牺牲种类应该存在等级的区分,马牲等级较高。

  在动物祭牲的埋葬方式方面,商和周都存在活埋和死埋两种。研究表明,周代使用整牲时以活埋为主。在动物牺牲的使用部位方面,商代有使用整牲和部分牲体两种,周代也是如此,但以全牲为贵。在动物牺牲的年龄和性别方面,考古材料显示商代使用成年动物的情况不在少数;周代则有崇尚幼牲和母牲的倾向,当然也有例外。此外,根据对牺牲年龄及牙齿的观察研究,商代和周代均存在专门饲养牺牲的可能性。商周时期用于祭祀的动物牺牲在种类和方式上, 延续和转变并存。而且,随着时代的推移,祭祀用牲有不断规范化的倾向,如一坑一牲、多用幼牲和牡牲在商代并未有明显的表现,而在周代多个祭祀遗址显现出了这样的规律。这反映了祭祀活动的演变是一个由社会习俗逐渐向礼制规范演变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礼制制度。

  5.祭祀坑内的玉器

  此次祭祀坑内出土的玉器包括玉环、玉璧、玉龙、石片、玉璜、玉饼、玉琮、玉圭、玉琥等成形玉器,也包括破损的玉石片、玉石块等(图18)。从文献记载看,周代在天神、地祗的祭祀中所用的燔燎或埋沉的玉器以圭、璧为主,而祭祀人鬼时则用灌祭所用的玉瓒。从考古资料看,周代的祭祀用玉确实以圭、璧为主,但也并不局限于圭、璧,也不排斥其他器类的使用,不但有璜、珩、环、玦和龙形配等配饰用器,而且还有变通之法如类似于此次发掘过程中出土的一些制作粗糙或者未完工的玉器,甚至是一些破损的玉石片、玉块或废料等。祭祀用玉的多样性表明周人在用玉祭祀时首先看重的是“玉”这种物质,其次才是具体的器类,周人的这种态度是和周礼重视“礼之义”的思想相吻合的。祭祀用玉的多样性更有经济上的原因,玉在周代是贵重之物,圭、璧更是地位尊崇者才能拥有的礼仪用器,而以当时祭祀之频繁,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玉器,这无疑是祭祀者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使用某些替代品也实属无奈。

图18 祭祀坑内出土的玉器图18 祭祀坑内出土的玉器

  6.空坑不空

  在发掘的祭祀坑中,有一部分的坑内没有牺牲,也没有器物。关于空坑的性质,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肉祭、血祭的祭坑,也有人指出祭祀坑中存在用币帛的现象,部分空坑应为瘗埋币帛之类的遗存。这些都有赖于精细的发掘与记录,以及科技手段的检测。

备注:本文为原文的前半部分,更多内容请阅读“国之大事— 侯马虒祁遗址第九次发掘记(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