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子到周都洛邑拜访老子
■孔子在弟子南宫适和国君的帮助下到周都洛邑拜访老子终于成行
■老子以不教之道而授道,孔子以不问之道而问道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此时孔子三十四岁。孔子在弟子南宫适的帮助下,得到鲁昭公的资助,到周都洛邑拜访老子终于成行。孔子见到老子,老子以不教之道而授道,孔子以不问之道而问道,先后游览了明堂、太庙、孟津,凭吊了西亳契、汤旧都,考察了周都寻常百姓对礼的认识,观赏了苌弘演习的《大武》乐章。孔子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孔子以言。老子的赠言,对孔子影响很大。
一、孔子在弟子南宫适和国君的帮助下到周都拜访老子终于成行
孔子在深入研究周礼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学问欲进一步提高,必须向高人请教。在周都洛邑任守藏室之史的楚国苦县人老子,贯通礼乐的奥旨,深明道德的精义,是孔子十分崇敬的高人,很早就想去拜访,无奈资金欠缺,难以成行。
孟氏兄弟拜入孔门后,有条件帮助孔子实现心愿。孔子向南宫适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南宫适说:一年一度向周王纳聘的时节到了,往年都是由家父前往,今岁我奏明君侯,让先生携我同往,如此可收一举两得之利。南宫适奏明鲁昭公后,鲁昭公欣然准奏。
鲁昭公资助孔子是有用意的。一是他素知南宫适是个贤臣,由他陪孔子出国,完全可以放心,可以信赖。二是孔子早有贤名,料定将会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早在14年前,孔子生子,昭公赐鱼,就非盲目之举。14年的时势证明他的预料是准确的。三是昭公早不满于眼前的政治局势——三分公室,政权旁落,自己充当傀儡。他幻想着孔子此番赴周都,能逃回强公室、抑私家的灵丹妙药。于是昭公赐孔子车一乘,马两匹,御者一人,由南宫适陪同前行。当时南宫敬叔不足二十岁。
二、老子以不教之道而授道,孔子以不问之道而问道
孔子见到老子后,老子绝口不提学礼之事,而是安排孔子和南宫适先到各处游览风光。孔子和南宫适拜谒了天子宣明政教的明堂和东周太庙,到孟津凭吊了武王伐纣、大会诸侯的地方,到西亳凭吊了契、汤旧都,深入民间考察了寻常百姓对礼的认识。
孔子游览得差不多了,老子又安排孔子观赏苌弘演习《大武》乐章。《大武》是反映周武王率诸侯倾覆殷纣王朝的大型乐舞,共有六成,多少年来,《大武》乐舞几濒失传,唯有周之乐师苌弘可以通演《大武》六成,尚且密不传授。孔子以亲睹《大武》为幸、为荣。苌弘对孔子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外,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怨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老子反对苌弘的观点,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万物本于无,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唯夫道,善贷且成。老子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像和,前后相随。
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关于礼的知识,老子都根据事实和情理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的思想把孔子带到了超脱人间和现实生活的浩渺世界,但孔子明白充满着爱与恨、恶与善的现实世界才是自己思考的土壤。临别时,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因议人之非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因发人之恶也。老子的这句临别赠言,深深地影响了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