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之洞也是猫奴还因作息时间太奇葩曾被弹劾

 汉青的马甲 2016-10-01


添加水煮君为友,从此不再失联


张之洞如果生活在现在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码农...一个养着一群猫的合格码农...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则在河北沧州。




咸丰二年时,十六岁的张之洞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时,二十七岁的张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因作息时间奇葩被弹劾


年少夜读


张之洞幼年时,便很聪慧,读书很用功,5岁入家塾读书,受到了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


他先后跟的几位老师中,丁诵先是道光十八年的进士,翰林院侍读。而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


所以,张在13岁以前,就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此外,他还兼习史学、小学(文字学)、文学及经济之学,又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打下日后从政和治学的初步基础,并在12岁那年刊刻了名为《天香阁十二龄草》的诗文集。


除了聪慧又努力外,少年张之洞就已经有一套自己的学习习惯——夜读静思。“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


这套习惯一直伴随着他长大,便成了习性,张之洞就成了一个彻底的夜猫子。


张之洞开始下午2时入睡,至晚间10点起床,然后开始办理公务,“后服官治文书往往达旦,乃幼时好夜坐读书故。”


兴居无节


下午两点睡觉,晚上十点办公,就自己的意愿如此,自然也很好。可惜张之洞身居高位,自己晚上工作,连带属下还得上夜班。


身体好还可,个别体弱多病的人可就坏了,有人被他耗没了命。


清流名将黄体芳的儿子黄绍箕是张之洞的门生,也是他的侄女婿。黄绍箕后来做了张之洞的幕僚,张之洞非常器重他,最喜欢在晚上找他聊天,一聊就是一整夜,而且揪住他不放。黄绍箕体弱多病,根本熬不了夜。熬来熬去,一病不起,最后眼睛一闭不睁,仅54岁就驾鹤西去。


张之洞对此却毫无意识,他该咋地还要咋地。


在张之洞看来,世间万物万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个世界就是那么变态和无序,你要是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不正常的事物,而觉得不正常的话,那么你本身就不正常。


正是有这样的认识,张之洞才把辜鸿铭那个怪杰当做掌中宝,一掌二十多年,直到他死。


因为这事,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当然啦,张之洞官居重位,告是告不赢的。


也有人着眼于张之洞的勤劳,毕竟是张之洞个人的生活习惯嘛,于是又有李鸿章的哥哥粤督李瀚章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


一代猫奴


除了夜猫子外,张之洞吃饭也很像猫。他有椅子不坐,而蹲在椅子上,猫着腰,双手搭在饭桌上吃饭。


此外,张之洞也很喜欢猫。


名人恰好是个猫奴,常会导致家里的猫数量不只一只的情况。例如,据季羡林的儿子回忆,常有人投父亲所好,就会送猫给他,虽然父亲开心,但家里有几只猫,家里难免乌烟瘴气。


名人一般也都不存在经济上的顾虑,想养几只就养几只。


但张之洞养的猫,还是忒多了些,有几十只,这几十只里有时候掺进几只在野猫,来蹭饭的猫,在离家出走几只猫,这是一群数量浮动的猫群体。


不管怎样,张之洞很爱这批猫,自己每天亲自喂食。在晚清那个年代,这批拌饭喵们也没有猫砂,常在室内随地大小便,有时就在书上、文件上,张之洞也不气恼,用手帕擦了就当没事了。


他还对左右的人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可见他对猫的偏爱与宽容。


民间有一种说法,经常养猫的人,他的行为举止,也会受到猫的影响和传染,如伸懒腰,睡懒觉,猫着腰蹲在某个地方等。张之洞的一些怪癖行为,真的和猫无异。


猫狗党人张之洞是否有反清的野心和布局?

袁灿兴


晚清重臣之中,张之洞是一个十足怪人,生活方式与众不同。甲午战争期间,刘坤一北上负责军务,张之洞代理两江总督,刚毅前往巡视,中午自然要设宴欢迎。




刚毅在酒席上口沫横飞,正得意时,突听鼾声大作。一看,张之洞已酣然入梦。刚毅以为这是瞧不起他,回京之后没少攻击张之洞。但这不是张之洞瞧不起刚毅,而是张之洞生活习惯使然。张之洞习惯夜里办公,白天睡觉,晚上精神好得不得了,白天则衰弱得不行。不得已要应酬时,又常在饭局上入梦。


张之洞整夜不睡,寂寞了,就抓两个人陪他聊天。黄绍箕是他门生,常被拉来聊天,一聊一整夜。黄绍箕体弱多病,陪张之洞长期熬夜聊天,熬不过去,竟早死了。张之洞还喜欢养猫,在卧室里养了十几头猫,每天亲自喂猫。猫时常在书上拉屎,张之洞就亲手擦,边擦边和左右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张之洞不但生活习惯古怪,政治上也多变,其中心则是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张之洞系清流出身。同治、光绪年间,清流一派,议论时政左右舆论,敌视洋务派,认为华夷之防乃是根本。张之洞是清流主将,以此起家。经清流领袖李鸿藻提拔推荐,张之洞当上了山西巡抚,之后他却华丽转身,成为洋务派殿军了。1883年,张之洞在山西创办洋务局,这是他办洋务的开始,之后他又在各地创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洋务企业。


戊戌变法前,张之洞积极支持维新派,曾向强学会捐赠五千金,并让儿子张权和亲信杨锐入会,被认为是强学会名义上的会长。1895年,张之洞代刘坤一暂署两江总督(此时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刘坤一北上),康有为跑到两江总督府,一住二十余天,二人隔日一谈。维新派的舆论根据地《时务报》,全赖张之洞的捐助而得以创办。《时务报》创办之后,张之洞每期都要阅读,并下令湖北全省各衙门都要订阅。


但当戊戌变法进入高潮时,觉察到风向不对的张之洞迅速转变,他密电亲信杨锐,让他不要将机密消息告诉康有为。每当有人提出请他进京时,他就推辞,云“精神不支,万万不可”。《时务报》被查封后,张之洞立刻与维新派保持距离,并让儿子张权及一干亲信在京活动。另一方面则派湖北按察使瞿廷韶北上与荣禄联系,以营救门生杨锐,同时也向荣禄、慈禧表态,以划清与维新派的界限。戊戌政变之后,张之洞丝毫未受影响。慈禧召见瞿廷韶时,还夸奖张之洞“甚顾大局”。


1900年张之洞的表现也不同寻常。


对于义和团,他认为必须围剿。当长江流域、两湖地区爆发反教会运动时,他派兵前往镇压,并向传教士赔礼道歉,以平息事端。当听闻义和团拆毁丰台至琉璃河铁路、焚烧车站的消息之后,张之洞给荣禄、裕禄发电,建议“当格杀勿论”。当清廷于6月21日发布宣战上谕后,张之洞违背上谕,与刘坤一、李鸿章结成同盟,与西方各国搞东南互保。


张之洞对大局势的判断是明朗的,与西方列强对抗,清廷必败无疑。他认为:“自古无一国与列强开战而能取胜者,自古无依靠乱民可以治国者。”而这种失败有多惨烈,却是他不能把握的。结成东南互保同盟之后,张之洞也积极行动,以应对清廷覆灭之后的局势。


在华进行情报工作的宇都宫太郎与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大员都有联系。宇都宫太郎留下的日记中载,张之洞曾表示,准备联合二、三总督,于南京成立一政府。张之洞还希望日本能派遣军事专家来华指导军事行动,并从日本购买枪支弹药,装备新式军队。当北方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时,在武汉的张之洞命令长子张权,率领总兵吴元恺、游击张彪、纪堪荣等前往日本考察军事,购买武器,以应对乱局。张权在日本前后四个月,期间联络日本军政界要人。直到清廷大局落定后,9月4日,张权才由日本返回上海。


而庚子年最值得注意的乃是张之洞与自立军的关系。自立军由唐才常组织,唐才常在日本与康有为、梁启超取得联系后,联合势力遍布于长江流域的哥老会,组成自立军,准备起义,迎请光绪重新执政。


哥老会与湘军头号猛将鲍超有关。鲍是四川人,跟着他入伍的四川人很多,并在军中结成哥老会,彼此照应。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大部分被裁撤,被裁撤的人中一部分回到老家,一部分不愿意回家,分散在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他们以哥老会的形式活动,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会众十余万,各地官府都畏惧三分。同治四年(1865),左宗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今江、楚之间,游勇成群,往往歃血会盟,结拜哥老会。”为了利用哥老会势力,唐才常一方面积极从海外争取费用,另一方面则许诺,待起义后允许哥老会在各地劫掠三天。


老谋深算的张之洞深知,清政府对列强宣战,其结果必然比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为惨烈。最坏的结果是,列强可能将清室彻底消灭。在此种情况下,东南各省督抚的机会就来了。此时张之洞辖区内的自立军,就成为可以利用的力量。故而张之洞对唐才常及自立军的活动采取放任态度,对唐才常两湖独立的建议,则虚与委蛇,不明确表态。张之洞的模糊态度,在唐才常看来,等于是默许其活动。基于此种判断,自立军将总部放在武汉,并在湖南、湖北军队中发展成员。


依照计划,本该在8月9日起义。但事前康有为许诺的军费三万元却一分未到。依吴玉章的说法,这笔钱被康有为给吞了。哥老会对此大为不满,唐才常不得不将起义日期推迟。但在安徽桐城县大通镇的自立军未接到通知,照常起义,三天之后被镇压下去。起义领袖秦力山、吴禄贞等逃亡日本。


镇压起义后,安徽巡抚王之春给张之洞发电报,称大通起义是自立军在整个长江流域起义计划的一部分,总部设在汉口租界内,头目为唐才常,请张之洞注意。收到电报后,张之洞并未立刻行动,他尚在观望,此时京津战火正浓,大局尚未尘埃落定。


8月21日,慈禧、光绪逃到宣化府,并继续发布政令。此时局势已经明朗,光绪、慈禧安然无恙,张之洞借清室被消灭后出现乱局,成就一番伟业的谋划已不可能,唐才常等人自然要成为牺牲品。


此日,唐才常被张之洞派兵从汉口英国租界内捕获。次日深夜张之洞快刀斩乱麻,将唐才常等二十余人于僻静处诛杀。唐才常被杀后,他的弟弟唐才中也在湖南被擒。审讯时,唐才中毫不畏惧,别无他语。上刑场时,步行甚速,谈笑自若。唐才常是张之洞两湖书院的学生,吴禄贞等自立军将领又是张之洞派往日本学习军事的“官费生”,张之洞果断处理,以脱清关系。


就庚子年间东南三督的表现,《清议报》气冲冲地骂道:“刘坤一,弱也。李鸿章,猾也。张之洞,贼也。”张之洞之贼,贼在他首鼠两端,做好两手准备。清室若被联军消灭,就是他在长江流域施展拳脚的机会。至于他会施展多大的拳脚,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后人也不得而知。


庚子年之后,张之洞显示了他一贯两面派的作风,从对待吴禄贞上就可以看出。吴禄贞是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高材生,庚子年在安徽大通镇领导哥老会起义,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张之洞电告日本政府,称吴禄贞曾暗中潜回国内,在大通滋事,请严加惩处。但当吴禄贞从日本学成归国,张之洞却又对他加以重用。至辛亥革命时,吴禄贞已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大将。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创办陆军学堂,以公费派遣学生赴英、法、德、日学习军事。其中以去日本的留学生最多。这些在日本的留学生,多数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主力。张之洞亲手创办的湖北新军中,也涌入了大量的会党、落魄的知识分子乃至于革命党人,此中产生了埋葬清廷的力量。后世的一些评介认为,张之洞在湖北的布置,和晋朝的陶侃(士行)一样,多少有点不臣之心。


谁也不知道,张之洞对清廷是否存有叛逆之心。张之洞去世前,曾暗示摄政王载沣,在他的谥号里加入一个“忠”字。但载沣没有领会到这一点,封给他的谥号为“襄”。张之洞死后两年,武昌起义,各处衙门均被焚毁,但供奉张之洞画像的建筑却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否是革命党人对他的一点点心意?


来源|口袋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