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7月刊 | 专题 | 样式雷:中国最后的哲匠世家

 紫海香藤 2016-10-01
王其亨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天津大学建筑历史及理论专业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及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在古建筑测绘、明清皇家陵寝与园林、古代建筑图学、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传统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等学术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样式雷:中国最后
的哲匠世家
YANG SHILEI:THE LAST 
ANCIENTARCHITECT
FAMILYIN CHINA

作为把持清朝皇家建筑设计200多年的家族,样式雷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建筑师来说并不陌生,甚至会感到熟悉和亲切:他们同样接受多年严格的专业教育,历经实际工程的挑战,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尽可能保证设计理念的实现,甚至在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操作原理上,你都会发现样式雷和今天的建筑设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古代顶尖级的建筑师被尊称为「哲匠」,被认为是有智慧、有思想的匠人,他们用自己专业的技艺和敬业的精神赢得了皇室乃至全社会的尊重,也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留下了灿烂的建筑和智慧遗产。

文/ 戴梦馨 人像摄影/ 乔彬 骆通
资料图片来自2004年「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

1982年,王其亨第一次来到清东陵,他形容当时自己是「目瞪口呆」。

建筑和自然景观的对话、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对话,简直天衣无缝、天人合一、天造地设!」王其亨说,「这些对话机制该怎么解释?我发现,在我学过的所有西方理论里竟然都没法找到答案。」

样式雷设计个案·定东陵
地宫及外围防护性、瞻礼性的宝城和方城明楼,为陵寝的核心。在定东陵经营初期,曾参照孝陵、慕陵、定陵、昭西陵、孝东陵、泰东陵、昌西陵等相关规制拟定多轮方案。其中如钦定地宫方案,就仿照慕陵并增设了一道闪当券。

样式雷设计个案·定东陵
光绪二十一年,专权的慈禧借口修葺菩陀峪定东陵,下命将大殿、配殿、方城明楼与宝城等一律拆除重建。慑于清廷严苛的宗法礼制,建筑格局和规模未变,但用料考究,装修奢华,仅享殿和配殿内壁砖雕和柱梁、天花贴金就耗用黄金近五千两。相应的构造做法也力求坚固,为此样式雷绘制了一系列详尽的施工设计图。以上图样均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样式雷设计个案·定东陵
样式雷图样中涵有大量设计及施工程序完备的建筑工程个案材料,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绝唱。略如清东陵内定陵东侧的定东陵,即清文宗孝贞皇后钮祜禄氏的普祥峪定东陵和孝钦皇后叶赫那拉氏的菩陀峪定东陵,作为清代规制最完备也最崇宏的后陵,自同治元年策划,十二年开工,到六年后告竣,就有近千件图纸和卷帙浩繁的文档传世至今,翔实展现了该工程从选址、设计、施工以至组织管理的详情细节。

面对中国传统建筑,困惑的不仅仅王其亨一个人。长久以来,中国的学者们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建筑到底是怎么设计的?由于留下来相关的史料较少,不少人甚至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没有设计,没有设计师,只有负责建造的工匠, 而根据「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工匠的地位不高,是一种得不到尊重的职业。

「如果你深入了解中国的古籍,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王其亨说,「中国古代非常强调尊重工匠,所以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我们现实之中使用的词语,例如模范、榜样、规矩准绳、陶冶情操,都源自工匠的技术俗语。对那些有思想的匠人,古人还有一个专门的尊称——'哲匠’。」

清东陵的设计者就是一个哲匠辈出的家族——雷氏家族。从康熙直至清末两百年间,雷氏家族共八代人主持了皇家建筑设计,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这些现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设计都出自雷氏家族之手,这个家族也获得了一个美誉「样式雷」。最为难得的是,20世纪30年代,在以朱启钤为首的营造学社努力下,雷氏家族许多设计图档和烫样被保存了下来,这是解密中国古代建筑师绝无仅有的珍贵线索。从清东陵回来以后,30岁出头的王其亨带着介绍信来到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从此他埋头挖掘这座巨大的金矿,逐渐揭开了样式雷家族真实的面貌。

虽然雷氏家族几代人都身居掌案,但是这个职位并非是世袭制的,竞争非常激烈,雷氏家族的少年们13岁左右就要跟随长辈学习,从小刻苦训练,雷家最年轻的掌案——雷献彩任职时甚至只有十九岁。

康熙22年,康熙皇帝启建畅春园,向全国招募工匠。江南地区的雷氏家族擅长「楠木作」,即楠木家具的制作,于是雷发达带着儿子雷金玉应募从南京来到北京,参与皇家宫殿的修建。

雷氏家族祖先朝服像

畅春园的主殿名为「九经三事殿」, 「九经」出自《中庸》:「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来百工」,就是要求皇帝尊重各个行业的工匠,这样才能对工匠产生吸引力。作为皇帝治理国政的核心场所,九经三事殿举行了隆重的上梁仪式,康熙皇帝亲自到场,然而意外发生了——大梁怎么也合不上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梁如果不顺利,不仅意味着建筑质量和建造过程存在隐患,甚至预示着国家、家族未来命运的危机。年轻的雷金玉这时站了出来,他受过高等教育,从国子监毕业以后跟着父亲干活积累了不少木作的经验,经过他的一番努力,梁很快就装好了。康熙皇帝非常高兴并召见了雷金玉,交谈之后皇帝非常喜欢这位有文化修养的年轻人,当场亲赐了内务府的七品官,管理内务府设计工作。朱启钤评价:「样式房一业,终清之事,最有声于匠家亦自金玉始。」雷金玉成为雷氏家族荣耀的起点。雍正三年(1725年),圆明园大规模扩建,雷金玉成为样式房的掌案,他也是家族中第一个担任掌案职位的人。

「掌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家建筑设计所」的所长。在清朝,国家建筑工程凡是工价银五十两、料价超过二百两,都要呈报工部奏请皇帝钦派大臣组成负责审计和验收的「勘估处」和负责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钦工处」。钦工处下设样式房,样式房约有10至20人,这个精简的设计机构负责皇家工程的选址、勘测、设计、监管施工。

「样式房的俸禄很高,从晚清的材料来看,每个月样式房匠人的俸禄大概四两银子,这还不包括餐费、差旅费,合计下来一个人差不多十几两银子,民国期间北京派出所所长的工资才相当于四两银子。」王其亨说,「掌案那就又不同了,他们不仅有每月的俸禄20两银子,在工地监管工程的时候,很多厂家会给掌案回扣。国家对工程只要求十年内保证质量,不管回扣的事,根据材料,厂家给雷家的回扣一笔就一千多两,所以掌案的收入非常高。」

虽然雷氏家族几代人都身居掌案,但是这个职位并非是世袭制的。掌案不是国家公务员,靠的是竞争上岗,竞争非常激烈,即使在雷氏家族内部也存在竞争关系。为了培养人才,雷氏家族的少年们13岁左右就要跟随长辈学习,在皇家的特许下,雷家存放了众多工程的图纸和档案,一方面是便于管理、调用,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方便家族进行职业教育。由于从小刻苦训练,雷家最年轻的掌案——雷献彩任职时甚至只有十九岁,专门负责颐和园和圆明园的设计,「虽然雷献彩年轻,可他的图画得极其漂亮,放到今天也绝对是优秀的建筑师。」王其亨说。

画图,从古至今都是建筑师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作为管理和施工之间的核心角色,样式雷需要把自己的创意用图学语言向皇太后、皇帝、钦工处大臣汇报,到工地上又能让工人明白如何实施。对于样式雷家族来说,画图是选址、调研、汇报、记录等一系列环节不可或缺的工作,而对于王其亨来说,这些图纸终于回答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难题: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有设计,还有极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样式雷的研究非常艰苦,但我研究的时候心悦诚服、如痴如醉,样式雷的设计手法和今天的建筑设计不谋而合,他们非常先进。

样式雷家族留下的资料流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处,光是收集就是艰辛的过程。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哪怕是一个破纸团,王其亨都不放过。除了找到资料,图纸上许多信息还需要落实,「从80年以来到现在为止,我30多年没有休过暑假,除了带学生测绘实习以外,我自己也经常去测绘。一个设计往往经过很多构思,到底哪个才是最终的方案?只有调查实物才能说清楚。」王其亨说,「同时还要结合档案文献,了解图背后的背景。所以可以想象,样式雷的研究非常艰苦。但我研究的时候心悦诚服、如痴如醉,样式雷的设计手法和今天的建筑设计不谋而合,他们非常先进。」

圆明园地盘画样(法国巴黎吉美东方艺术博物馆藏)

左:东陵风水形势全图;右:平安峪万年吉地地盘尺寸画样(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左上:天津行宫地盘样图(美国康奈尔大学东方图书馆藏)
左下:天津行宫立样(美国康奈尔大学东方图书馆藏)
右:天津行宫立样图局部(美国康奈尔大学东方图书馆藏)

左:北海澄性堂準底(故宫博物馆院藏)
右上:同治朝清西陵全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右下:圆明园中路地盘尺寸画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样式雷建筑图档中,有一种被称为「格子图」,这些图纸没有一张存放在宫中,全部保存在雷氏家族的家里。图纸上用墨、朱线绘制着分布均匀的经纬网格,这种网格被称为「平格」。「平格」多以百尺为单位,在复杂的地形上投下这样一个经纬格网,不仅可以据此计算相关平面面积,还能够在交点上记录地势的高程,从而计算高程设计以及土方工程量。

隐含了平格模数方法的战国中山王兆城图

「平格」对于选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园陵、宫殿还是陵寝,它们往往都在山地,高差变化大,因此在选址并拟定设计方案时要进行「抄平子」:在伐除植株的场地上用白灰从「穴中」,即基址中心向四面划出经纬方格网,格子尺度视建筑规模而定,然后测量网格各交点的标高,穴中标高称为「出平」,高于穴中的为「上平」,低于穴中的称「下平」,最终形成定量描述地形的「平格」图。平格图的勘测成果还可以帮助「地盘样」,即建筑组群平面布局设计,把握规划设计的尺度关系。样式房还可以直接将平格图的成果应用于单体建筑的竖向设计和平面设计,绘制高程图「平子样」指导施工。

「根据这些格子图,我们可以很准确地得出判断,平格法的使用贯穿于设计与施工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三个用途:勘测复杂地形、进行平面和竖向的规划设计、指导和控制施工。」王其亨补充说,「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为什么太和殿中轴线上一边不超过一百尺(约为33.33米)?如果了解观演建筑设计就知道,观众需要看得清演员的表情、动作,所以视敏度不能超过0.1度,计算下来就是35米;观众听到的声音要和看到的口型同步,所以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超过0.1秒,计算下来就是34米。这都不是什么'巧合’,样式雷留下了大量的图档,上面全是建筑师进行推敲、演算的过程。所以中国的建筑怎么会没有设计?这太荒谬了。」

平安峪万年吉地平格样

改方案的情况非常多,但是样式雷仍然有建筑师的职业尊严和自信。精湛的业务,就是建筑师的底气。

除了雷氏家族中存放的「格子图」,另一种是表现图。初步设计完成后,样式房会抹去平格,绘制一幅更精美的「建筑效果图」呈给皇室御览,征求意见大致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样式房会制作「烫样」,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建筑模型,再将烫样呈给皇室定夺。烫样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项目留下的图不多,但是烫样制作得非常完整和精细,毕竟对于非建筑专业的「业主」,也就是皇室来说,立体的模型会更直观,也更容易理解。针对烫样,样式房会专门绘制设计图、表现图,以保证设计方案能够交代清楚。例如陵寝的地宫烫样,每一件都可以层层拆开,这样皇帝就会了解地宫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而对于园林来讲,皇室往往比较关注内檐装修,样式雷制作的烫样中,内檐装修都是可以拆换的板片,如果皇帝不喜欢,就可以抽出来再换一种。

上:「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全分烫样(故宫博物院藏)
下:普祥峪万年吉地地宫烫样(清华大学藏)
烫样揭看次序如《惠陵工程记略》载雷思起《惠陵应修地宫九道券揭看法》:地宫九道券由上往下:一先开宝顶盖一层;二开填厢灰土一层;三开蓑衣砖顶一层;四开各道砖券一层;五开各道石券一层;六开平水墙带石门一层;七开平水背后砖一层;八开石床带海墁石一层;九开灰土带龙须沟一层;十到大槽底。
由南往北起:头道礓碴一座(带石栏杆);二道方城明楼一座;三道哑巴院带隧道(转向踏跺两座);四道琉璃影壁、月牙城、隧道(内背砖)。

「其实现在的建筑师看到这个过程,会觉得非常熟悉。」何蓓洁说,她是王其亨教授的博士生,样式雷是她的研究方向,「有些学者对样式雷提出质疑,不认可他们是建筑师,觉得他们不能表达个人意志,和皇上拍桌子叫板'必须按我的方案做’。我想,对于样式雷家族,我们一定要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理解,恐怕当时任何人也不敢和皇帝叫板吧?即使是现在的建筑师做方案,也必须得到甲方认同才能继续下去。从样式雷的实际工作来看,我们会发现这跟现代建筑师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比我们现在做的更多。」

「皇帝、皇太后只是有个大概的主意,但是最后落实到设计,必须还得靠建筑师。当然,建筑师要揣摩皇室的意思,让他们感到满意,改方案的情况非常多,但是样式雷仍然有建筑师的职业尊严和自信。同治皇帝亲政以后决定要修圆明园,皇帝自己有很多想法,在皇帝和两个太后面前,负责重修圆明园的雷思起居然对皇帝说 '做不到’。精湛的业务,就是建筑师的底气。」王其亨说。

样式雷的业务能力得到了钦工处大臣的高度信任。在同治皇帝的陵墓选址过程中,风水师、大臣意见不一,各说各话,最终雷思起分析了实际施工条件之后给出最终意见,这对选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两代帝师翁同龢对雷思起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自己的日记中专门赞誉了这位思路清晰、表达能力极强的建筑师。在设计慈禧慈安两位太后的陵墓时,由于涉及礼制问题,必须要测绘历史上有过垂帘听政经历的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昭西陵」作为设计样板,当时的雷思起已经接近六十岁,腿脚也不方便,醇亲王和恭亲王都劝他不必那么辛苦地亲自测量。由于方案改动多,雷思起长期熬夜赶工,甚至经常通宵,在工地的大臣们都看在眼里,在递给朝廷的上书中专门褒奖了匠人们。而大臣们在行宫接见慈禧太后时,醇亲王、恭亲王点名让雷思起一同前去,慈禧太后也专门赏赐给雷思起宫廷御用的糕点。最终这项工程支付给雷家上万两白银,这是超出工本费的丰厚报酬,代表了皇室对样式雷工作的肯定。

「建筑师得到业主的尊重,当然就会更卖力。而建筑师更下功夫,业主就会更敬重建筑师。业主的意见,合理的就接受、进行修改,对于不合理的意见,建筑师也可以拒绝。其实从古至今,建筑师和业主的关系就是如此。」王其亨说,「样式雷不仅非常尊重业主的意见,注重和业主沟通自己的设计,同时业主能够考虑到的问题,他们都会考虑到,业主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他们也会想到。无论是基本功、方案创作能力、表现能力还是沟通能力,样式雷都是优秀的建筑师。」

专注、敬业、脚踏实地,我想无论是样式雷家族的哲匠们还是今天优秀的建筑师,这种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凋落,样式雷这个家族的辉煌也走向尾声。清末,皇室再无财力兴建更多工程,而新政之后,工部撤销,钦工处、样式房不复存在,样式雷家族不仅失去了最大的客户,他们世代相传的楠木作手艺也失去市场。西方新的技术和建筑形式涌入中国之后,外国建筑事务所——「洋行」迅速崛起,留洋学习的中国建筑师也学成归国,样式雷尽管设计过天津海光寺机器局这样的近代建筑,但仍然无法同这些建筑师进行竞争。

「例如我们天大建筑学院的一位创始人沈理源先生,他1916年就从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建筑学毕业回国,一直在从事建筑设计,天津的许多银行、公司大楼都是他的作品。这样一代又一代年轻海归建筑师崛起以后,样式雷这个家族就失去了饭碗,后世子孙也没人会画图和设计了,甚至根本不了解家族的历史。虽然家族败落,但是他们信守承诺,保存了家族里的图档资料,一直到1930 年吃光家底之后才卖给了中国营造学社,因为这些图档材料都是雷氏家族的荣耀。」王其亨说。

王其亨希望更多人认识到样式雷的价值。2004年,「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2005年,「清代样式雷图档」准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 8月13日,「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2007年,「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正式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并在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周年世界记忆工程」。2013年,样式雷的展览不仅来到了国家文物局前著名的「北大红楼」,还走出国门,来到瑞士、德国,引发了海外学者的轰动。

2013年国家文物局红楼前的展览

苏黎世样式雷展览

「20周年世界记忆工程,诺贝尔没入选,曼德拉没入选,而我们中国的样式雷入选了。全世界200多个记忆遗产,样式雷是唯一代表建筑、代表中国的记忆遗产。」王其亨自豪地说,「我相信,样式雷图档的价值是属于全人类的,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如果没有样式雷,没人知道中国人怎么做设计,我们中国人在全世界的建筑设计领域里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它向世界揭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世界记忆遗产证书

在教学中,王其亨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够理解这种中国人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五四以来,我们大兴科学主义,而忽略了技术的价值。结果就导致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误区——轻视工匠。」王其亨说。「30多年来,我带领学生们亲手测绘样式雷留下的实物,就是希望学生们在爬房上梁的过程中能够和古代的'哲匠’对话,为什么今天我们要了解样式雷?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设计的根。」

作为王其亨的博士生,何蓓洁对这些一百多年前的同行们常有共鸣。在工地上,样式雷会把每日的工作记录下来,写成《随工日记》,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日记中的一句话:「必经千般苦,方知学艺难。」

「实际上建筑师直到今天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们要经历本科5年的学习,工作以后常常晚上要加班,甚至没有周末。读《随工日记》的时候我发现,样式雷那个时候也是一样的,他们经常加班到晚上一两点甚至熬夜通宵,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敬畏感。」何蓓洁说,「专注、敬业、脚踏实地,我想无论是样式雷家族的哲匠们还是今天优秀的建筑师,这种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文字及图片版权归本刊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sunyue@ingen.net.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