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招远高家庄子徐其珣故居 别具特色四合院

 一心斋主 2016-10-01
123456
   抱鼓石

    招远西北辛庄镇,有一个2013年入选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子———高家庄子村。
  该村现有镇龙庵钟楼、关帝庙、徐氏宗祠、乾隆年间御前侍卫徐云峰故居、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1930-2011)先生故居等完好的传统民居院落共计180多套。这其中,“六大家”之一的徐其珣故居最具特色。
  徐其珣故居为东西两组前后两进四合院建筑,其有三大与众不同的特色。一是建筑格局。正常的四合院,皆是四四方方,而徐氏故居则利用仅有的空间,安排了23间房屋。这20多间房,形成一个左细右粗的不规则“T”字形。细看则发现,南排倒座最东一间是一座小关帝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保留至今。小关帝庙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时,房顶更换为黄、蓝、绿琉璃瓦。前几年维修时,在与两间倒座之间的西山墙夹道里,发现一个菱形状龙和祥云山花。而西边院落倒座与一进的房屋皆为两间,但二进的正房则是东西两小中间三大共五间组成,导致前、中、后三排建筑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原因是倒座和一进院的西边是别人家的房子。倒座硬山脊,东边一进院子的房子山墙则是卷棚脊。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排正房,都是硬山脊龙吻,东边三间的东西两个后窗用青砖围成八边形,中间镶嵌花格。西院的一东一西两小间高度则要矮一截,中间三间与东边三间齐平。
  第二个特色是东西四个院落共有七个大小门楼,这些门楼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等级也不同。四间倒座从西向东第二间为大门,也是规格最高的一个,所以屋脊高于两边房屋,单独起脊翘角,正脊两只龙吻。门前一左一右两只圆形抱鼓石,上下分为三部分,下面为门枕部分,正面浅浮雕一只刻着祥云和鹤,一只刻着祥云和鹿;内侧面是牡丹。第二层是荷叶托; 最上一层则是圆形石鼓,正面是一只椒图口衔圆环。门上是雕刻精美的“寿桃佛手”门簪。两侧的墀头墙冰盘檐做得也很是讲究,各种图案和花纹一共做了八层。最上的墀头砖雕雕刻着吉祥寓意的“博古清供”图。倒座最东一间是东边一进院的临街大门,不单独起脊。西边二进院大门也是单独起脊,但是与旁边屋脊齐平。门前一对素面方形石鼓,肃穆端庄。这个一进院和东边的一进院之间也有个嵌在墙上的小门,青砖起框。此外,二进院之间,在西院东厢房南北,各有一个互通的小门,南边是方形的,北面则做成了拱形。东边二进院也有个小门楼通往大街。
  第三个特色是壁画、题字比较多。西院的门楼上面,二进院正屋出廊的墙上皆是山水画、题字,其中尤以西边二进院的照壁最具特色。这个照壁与传统的完全不同,颇有现代感,在东厢房的南山墙上,依墙探出四五十厘米,上部木制罩檐由四根红色木方柱支起,之上是五层青砖造型,照壁青砖起框,中间画了一面壁画,画面的四周是传统的浅绛山水,空中有两架像蜻蜓一样的飞机,不过貌似作者并未见过飞机;山上亭、塔,山中茅屋,山下是湖水,水中既有传统的帆船,也有冒着黑烟的火轮船;近处是一座八角亭,亭子前方是通往湖中的一座十七孔桥,桥上五座重檐建筑; 近处一个台座上面有只卧牛塑像,这是仿照颐和园十七孔桥及桥边的镇水铜牛画的。牛的旁边还停有一辆小汽车。这幅画面好似时光穿越,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对传统生活的固守和对新式生活的向往。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徐潜修的六个儿子(号称“六大家”)之一的老三徐其珣。徐潜修祖上在北京经营三义广绸缎庄,积累了大量财富。所生六子,各有分工:老大徐其瑛、老二徐其珂去青岛经营祖业货栈,老三徐其珣、老四徐其珍在家守业,老五徐其璜、老六徐其璇读书求取功名。六子在创业、守业、治家都有创新,各有特色。老三徐其珣后来和老二徐其珂调换,在青岛三年多,开设了义源涌绸缎庄,还有鸭楼饭庄、酱菜园入股,发了大财,回乡修建了这所宅院。
  1900年,为纪念祖上徐策勋“十八棒槌争海口”,徐其珣从青岛运回一批洋槐树,在村北海滩上栽种十八行,几十年光景茂密繁盛,全县闻名,上世纪40年代闹饥荒,周边十里八村百姓奔向“十八行”采摘槐花充饥度荒。1947年,国民党大举进攻胶东,中共招北县委秘密隐藏在树林中坚持战斗,徐其珣当年种植的槐树林立下了大功劳。(感谢张丕基先生协助采访)解焕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