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表现和评价的能力。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 一、利用多媒体组合,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灵感思维也叫顿悟思维,它是写作的一种原动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思维形式,更是快速作文一种主要的思维形式 。它是思路突然接通,思维最活跃,情绪最激发的一种状态。要想学生在作文时能迅速获得灵感,平时要多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储存写作材料,建构开阔的知识面,培养广泛的兴趣。但是中小学生往往缺乏观察生活的能力,他们常常对身边有意义的事情视而不见。因此,如果在快速作文课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进行教学,克服他们观察的局限性,挖掘他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生活,加以有序化后再呈现出来,为他们提供生动丰富的写作信息,就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唤醒他们的潜意识,燃起他们写作顿悟的火花。因为灵感思维的产生,往往得益于外界的启示。善于获得启示,是捕获灵感的一种重要。快速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组合,就是帮助学生从外界事物中获取有价值的启示,并进行思维的转移,即把从外界事物中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转移到所写的作文题目上来,从而迅速获得一种新的启示和见解。因为多媒体组合既可以显示某一事物高速运动时的一瞬间的静止画面,又可对一个长达几年的缓慢的变化过程浓缩为几秒钟,既可把细微的东西放大成千上万倍,又可在纷繁复杂的画面中抽取几条有意义的线条。 二、培养想象能力,获取创新灵感。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夏丐尊就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应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如下文题:我主张的中美关系、俄罗斯衰落了吗?21世纪世界的格局、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我曾经拟过一些假设、推测、幻想等想象性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如《妈妈年轻的时候》、《2008年的中国奥运》、《假若我有了钱》等,这类作文题,时代感强,有生活气息,学生兴趣大,最有话说,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思路新颖。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办法。 三、抓住学生对课文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一切事物,只要有了兴趣,那就不会再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语文老师常常感喟学生做起数学题来,不舍昼夜,埋怨他们不愿作文,这就是一个兴趣问题。如果教学中碰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千万不要错过,这正是让他们练笔的大好机会。如《李广》一文,学生对能征善战、神勇无比的大将军李广自杀的悲惨命运,唏嘘叹息,心痛之极,而对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卫青却不屑一顾,所以,我就及时地布置了《浅谈李广“数奇”》、《我心中的李广》、《卫青其人》等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一抒为快。又如《泰坦尼克号》剧本节选,杰克和罗斯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他们在大海上生离死别的悲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于是我就趁机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把本单元中的戏剧人物汇集起来,在不改变自身性格发展逻辑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想象,重新演绎穿越时空的动人故事。客观地说这篇作文容量大,难度也大,要想写好,除了首先要对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人物性格特点了如指掌外,还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学生丝毫没有感到厌烦,作文一布置他们就情绪振奋,抢着阅读课文,列人物表格。有的学生一节课就写了十几张作文纸,用去了半个本子。写出的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就连批改作文都一种享受。这样既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练习,每个学期只进行2-3次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必须围绕学生主体,拓宽学生写作空间,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有真实的写作体验,而这需要广大教师变革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真正实现中学作文教学的突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