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无言之美”

 江山携手 2016-10-02

教育的“无言之美”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而教化万方。无需喋喋不休,无需苦口婆心,无需三番五次的强调,无需见缝插针的思想教育,只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会给被教育者留有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使得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作用。

  教育的“无言之美”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每个教育工作者向往与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这种追求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应该是从最初的“有言”逐渐升华为“无言”的。教育一旦进入“无言”的状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由此看来,教育的“无言之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一段时间的修炼得来的。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努力实现教育的“无言”之美: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言传自己的知识,而且身教做人的品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他的一举手一投足,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去打动学生,让学生有可模仿学习的范本,发自内心的去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

(二)习惯的习得作用。

实现教育的“无言之美”,习惯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若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无言”能产生美吗?怕是后果不堪设想的,定是让我们伤透脑筋的事情。所以学生习惯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而要培养学生的习惯,则要求我们起码得做到:

(1)严格要求,规范习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必定有个规矩可循,而这规矩也就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班规、公约等,还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行为习惯的要求。要求的严格才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当学生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做事、学习时心中便有一把尺,非常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做。当学生的行为习惯达到这种程度时,我们便可以“无为而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便可以起到教育的效果,实现“无言之美”。

(2)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就像广州华阳小学的那位老师,唱不同的谱调,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容就不同。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可以想象的到在最初的开始阶段时,那些小孩子的表现应该是参差不齐的,步调不一致的。那位老师一定是想了不少的办法,不厌其烦的指导、训练学生,坚持下来,所以才有了我及其他去听课老师所看到的令人赞叹不已的情景。

(三)读书的感化作用。

“读书使人进步”,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在不断的阅读中去提升自我,提高文化底蕴,学到知识,学会做人。所以,读书的教育感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读书就是与高尚的人的一次心灵的对话”,“读书可以治愚”,因此引导学生酷爱读书,从书中汲取精神食粮,在读书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这实则也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的美体现在是从内心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

(四)生活的关注作用。

生活中无言的教育之美是随处可见的,因此生活中不是缺少教育的例子,而是我们是否去关注、去思考、去从中受到启迪。例如,站在酒店门口面带微笑的服务员,公园里默默清扫垃圾的工人,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马路上指挥交通的警察。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的行为,你能说不是无言的教育吗?你能说他们身上没有体现美吗?他们的行动启迪了我们对待工作应该有一种敬业的精神。对于这些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若我们引导学生去留心关注,关注了这些人的一举一动,想必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心灵的触动,这样的教育才会落在实处。

我们如何让学生去关注生活、感受无言的教育之美呢?我一般采取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去做调查,途径有上网查资料、采访对话。

二是进行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来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

三是进行话题写作,让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去感悟。

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发挥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教育功能,用现实去教育学生,用现实取代教师的空洞的说教,使得教育的无言之美得以充分的体现。

无言的教育,是一种力量,是在沉默中显出博大,是在无语中让人听出精深,是润物无声的无为而治。因此,实现教育的“无言之美”,需要教师工作的耐心、细心、爱心,更需要教师工作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