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论证素材《成长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jdzzqc 2016-10-02
写作论证素材《成长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小编有话说
《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写作题中的一大类型,昨天说到叶圣陶先生的三个递进中的第一递进,就是“如何认识自己”,叶老把认识自己分为二个方面,一个是认识自我,另一个是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
作文题干
“许多植物自身都有对自然界灵敏的反映,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干旱可让植物的根根植于泥土中,风力大的地区的植物长的更牢固,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材质松软,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的慢的植物常常材质坚硬,植物如此,人也一样。”
写作要求是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断题的常见的几个误区
观点片面,缺乏辩证论述
在论述是'改变自己'还是'选择环境'上,内发论和外因论二派各有侧重。不管侧重哪边都会缺少辩证论述。例如:内发论“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状态”,外因论'要善于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
论述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教育类论述,不能只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例如:有的人会通过“环境的恶劣反倒使植物长的更强坚”为由,提出“挫折使人进步”的论点,如果能写成“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就站在了教育的角度了。
开篇未破题,即展开论述
好的论述必要先有因由,题干解析越干净,后文就越易发力。“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的慢的植物常常材质坚硬”,这里提到了“生长的慢”这个小细节,你可以看作是植物在不同环境下选择的生存手段。包括坚硬的植物体。
铺垫不够,主观带入过早
因为贫瘠和肥沃对植物来说,所谓的好还是恶劣环境都是一种适应。所以先以中性客观的角度分析着写会比较讨好,例如:通过自然界植物在不同环境的生长规律得出,例如:适者生存等观点,先把主体和环境二个对象分析出来。
中性导入
自然界中植物能从选择适合环境的外型特质与生长特点,让环境反过来选中而不是淘汰自己是一件非常奇妙的过程。这种在相互筛选过程的背后,必定是有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所以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探讨生存与适应的秘密。
那么说完植物,说说我们自己吧,天下最可怜的事情莫过于不认识自己。有的人因为不认识自己的缘故,走入歧途,一切堕落,事业不得成功,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何等的危险。
分析型破题是最环保的,建议大家多多练习,由植物带到人。小编的破题也算粗糙仅起到抛砖引玉,所以大家尽可以自我发挥。
认识环境
认识自己有两方面:一为自己的主体,或称“自我”;二为自己的环境,或称“外物”或“客体”。单是自我,不会有正确的认识;单是被认识的客体,也不能认识自己:必须明白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了环境,方能认识自己。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的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行动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环境有支配或决定人生的力量,同时又有引诱人生入于某种途径的力量;我们受种种外物的支配和引诱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认识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行动才会有目标有意义,不至于成为盲目的不正当的行为。
对环境的认知与判断,也不忘记阐述认识外部环境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例证:教育者如何为学生创造合理的学习环境(省),留给同学自己作业了
认识自己
在认识环境之后,应当认识自己的本身。认识自己的本身,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地位。一个人能否尽自己的责任,就以认识自己的地位与否为先决的条件。各个人的地位本来是环境的反映,但是对付这个环境因人而不同,不是机械的受其支配而已。所以对于环境,就有能否适应的分别。所谓适应,既非屈从,又非反抗,乃是恰当利用环境之谓。要利用环境,除了认识环境之外,第一要注意自己所处的地位,第二是自己的能力,第三是自己的能力在所处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所以环境的认识和自我的认识都是必要的。
对自己本身的认知的过程中,
例证:教育者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利用学习环境(省),留给同学自己作业了
不断的学习才是关健
认识客体的环境和自我主体的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相当的知识学力,才能辨别是非,分清黑白。这当然是教育的责任了。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学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入正轨,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下得到充分的素质培养,形成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认识环境,利用环境,通过环境了解自己,通过了解自己得到最佳的学习手段,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成长能力,自我成长了对环境的认识的边界也拓宽了,就能选择更佳的环境促成自己的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
笔试复习总索引
http:///page/bishi/000 (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