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行舍藏”与“暴虎冯河”——《论语》乱谈之二十七

 沉思中的李子树 2016-10-02
  “用行舍藏”与“暴虎冯河”

  ——《论语》乱谈之二十七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7、11)

  这则“论语”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孔子对颜回的感慨,感慨他们师徒两人都是属于那种有人任用的话就出来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干脆隐退全身的人;还有一层是子路和孔子讨论和哪种人一起共事最好。两层意思似乎没什么关联,按照《论语》这种语录体的特点,是完全可以分成两则来写的,当然,一定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也是有道理的,连接点就是一个“行”字,所以子路循着孔子的思路来了个“子行三军,则谁与”的问话倒也不是特别地突兀。对于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说法,我是一直认可的,对前半句“用之则行”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了,每个人学会本事都希望为世所用的,至于“卖”给了谁那就说不定了,在我们这个讲究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功利社会,站对立场显得尤其重要——不过说到底我还是最欣赏“士为知己者死”的做人原则;至于后半句“舍之则藏”,就大有文章可做了,它比起“用之则行”更需要勇气和智慧,也更有可挖掘的东西,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下来,也没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孔子他自诩已经做到了,还拉了个“二好学生”(颜回同学似乎身体不是很好的,“德”和“智”自是没话说)颜回作伴。对于“用行舍藏”的处世观点,孔子平时其实常常说起,比如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说“邦有道则任,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后来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实也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当着颜回面的这番感慨估计是在教室里说的,众弟子也都听到了,不待颜回的附和,莽撞的子路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如果让您统率三军,会和谁共事呢”——我觉得这个貌似粗鲁的子路其实这里是有狡猾的“陷阱”的,孔老夫子是个文人,子路偏偏提问如果您去统率三军,而打仗,这明显是子路的特长嘛,让病恹恹的颜回去打仗是指望不上的,所以,子路最想听到的答案是“非子路莫属”了。子路狡猾,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孔子一眼就看出了子路的问题陷阱,于是他偏偏没有顺着子路的思路来回答,反而借机“揶揄”了子路一番,孔子说:“徒手搏虎,徒步涉河,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跟他共事的。”谁都听得出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说的就是子路这种类型的人,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很勇敢,但是有勇无谋,精神可嘉却不值得共事。孔子对子路确实有清楚的认识,子路之后,中国历史上的项羽、张飞、李逵、程咬金、牛皋等人和他都十分类似的,这一类人很难成大事,充其量做个勇士,所以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是“子路的勇敢超过了我,但是其实没什么可取的呀”。都说性格即命运,又说本性难移,用在子路身上倒也贴切,子路勇敢是勇敢,最终也死在了他的“勇敢”之上,是一个典型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他的死完全是自找的。子路之死的前因后果大致是这样的:卫灵公宠信南子,太子蒉聩被迫出走,卫灵公驾崩后蒉聩的儿子登基,这就是卫出公,卫出公在位十二年,后来蒉聩迫使孔悝支持自己,将卫出公赶下了王位,子路前去救难,遭到围击,在混战中帽子上的缨子被划裂,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从容地系上缨子,端正帽子,结果被剁成肉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