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县现有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景州舍利塔、封氏墓群、高氏墓群,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亚夫墓。冀中南有“沧州的狮子、景州的塔、真定府的大菩萨”三大古迹之说,这景州的塔,指的就是景州舍利塔。舍利原本梵语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印度,人死后的遗体多火葬,骨灰藏在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于地面的即为塔,塔是高显的意思,相当于中国的坟。藏舍利的容器,可供奉在屋里,也称为塔,这种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国宝塔的来源。北魏皇帝崇尚佛教,时有景县籍大官高允在原籍建设此塔,不但逢迎皇帝的旨意,而且显示了自己的荣耀。“真定府的大菩萨”指的是今石家庄正定县隆兴寺内大悲阁里的铜铸观音像,该像铸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千手千眼观音像,是世界上古代铜铸立式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一尊,聊到石家庄时再多说几句。“沧州的狮子”就是前面提到的沧县铁狮子,沧州因这个铁狮子也号称“狮城”(新加坡是梵语“狮城”的谐音)。景县封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和唐。据《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新唐书》宰相系表和《景县志》记载,见于史传的,有官位者就有六七十人之多,南北朝时期讲门阀,景县的封氏,其官位之高、人数之多,当时少有。封氏墓群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墓葬,所有出土和未出土文物是研究北魏、北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景县北齐高氏,也是当时北方的名门望族之一,在历史上繁衍的年代很久,上起于后汉,下至隋、唐。在《晋书》《三国志.魏书》《北史》《魏书》《北齐书》《隋书》《新唐书》等史书的记载中,景县高氏,有官位的就有一百三四十人之多。而在北魏至北齐,高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为此时的高氏,不仅是个望族,而且成了皇族。高欢及其子高澄、高洋等人,从北魏做官到灭魏建齐的过程中,其高氏兄弟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高欢父子对其高氏兄弟大加封赏,其中封王拜相的就有三十多人,解放后,考古专家经考证北齐皇族的墓葬在今河北邯郸磁县境内。高欢因祖父高谧(音:蜜)犯法,移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固阳西南),成为鲜卑化汉人。前面讲到吴桥时没提到其县名由来,这里补充一下。
秦汉以来,鲜卑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黄须金发”,有鲜明的白种人特征。十六国时期,鲜卑各族政权为数最多、持续最久,分别是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音:玉)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北魏、东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鲜卑化汉人的高氏北齐,先后持续近三个世纪。宇文鲜卑“别种”契丹族辽国持续近二个世纪,亡于女真族金国后进而西迁建立了西辽国,直到被蒙古汗国所灭,又持续近一个世纪。北宋,有拓跋鲜卑支裔党项羌拓跋部的西夏国,持续近二个世纪,自十六国以来影响中华历史进程约千年之久。鲜卑主要活跃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而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大转型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历史。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转轨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主旋律。胡汉民族的共同性日渐增多,差别性日渐减少,对汉民族的认同,为北方各民族趋同于汉民族文化而走向汉化提供了根由。于是,在当时社会现实的驱动下,北方各民族相继步入了汉民族的封建化道路。在这方面,鲜卑最具典型意义,尤其是鲜卑拓跋氏,特别是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改制”,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定型化、常规化和普及化,进而把胡汉民族的大融合推向了全新的历史阶段。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便是在胡汉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尤其是胡汉通婚造成民族血统混合的基础上经过重构而变更面貌的新汉族。据《中国民族史》一书作者王桐龄考证,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出自鲜卑的纥豆陵氏,唐太宗皇后长孙氏的父系和母系皆鲜卑人,故唐高宗李治承袭鲜卑血统近四分之三(所以他能公然迎娶其汉族后母武则天,而武因司空见惯,毫不介意。而西汉的王昭君因心理上无法接受匈奴单于父终子继的婚姻,三十多岁就抑郁而死)。隋唐皇室便是以胡汉混杂的血统而统一中华的,并且胡汉血统混合更大量地在于下层民众,所以隋唐时期的汉人或号为“唐人”的汉人,已不是魏晋以前汉人血统的简单延续,而是胡汉血统混合的民族共同体。所以隋唐文化并不排外,而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