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潮祖:鼻渊医案

 陈鑫医师 2016-10-03
明医公开课第194期
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陈潮祖
编辑/李邦源  校对/江小媛


陈某,男,12岁

        2006年7月19日初诊,,自诉:鼻流浊涕,味腥,鼻不闻香臭,头昏,前额眉棱骨处胀痛半月余,既往曾在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经治疗后症状得以控制,但每因感冒引发,反复发作多次且已明显影响其学习与生活,近日又因感冒诱发,其家长几经打听方于今日求治于陈老处。察患者人中沟处因长期鼻涕不断而出现明显皮肤发红,鼻涕色黄,其精神较差,鼻音重浊,问其小便量多,大便质软不成形,每日2~3次,胃纳较差,睡眠不佳,舌淡苔白腻,脉弦细。陈老曰:此乃典型鼻渊之表现,证属水湿阻滞,鼻窍不通,当以健脾利湿,宣通鼻窍为主要治法,选方以自制苍辛五苓散加减。

处方:
桂枝15g    白芍30g    猪苓15g
泽泻30g    辛夷15g    生姜15g
白芷15g    薄荷10g    白术20g
茯苓20g    大枣20g    苍耳子10g
甘草6g
上方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

7月22日二诊:诉鼻塞有所缓解,鼻涕较前几日变稀,前额眉棱骨疼痛好转,头昏减轻,小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软稍稀,胃纳较差,精神尚可。脉象弦滑,舌淡苔白腻。于前方中加入建曲15g,苍术15g,陈皮15g,厚朴15g,3剂,水煎服。

7月25日三诊:诉鼻窍已通,鼻涕明显减少,精神较好,大便已成形,每日1次,眠可纳佳,脉细略数,舌淡红,苔薄白。为巩固疗效,更进2剂,服后改服玉屏风散1个月,每10日1疗程,每疗程可间隔2~3天,以预防感冒,改善体质,避免症状再次发生。

侍诊心得:鼻渊一疾,在陈老看来当归属于津气病变的范畴。津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中焦脾胃所化生,经由三焦腠理敷布全身。津气病变不外盈虚通滞,一有郁滞不通即成病态。鼻渊之疾就是由于津气停于鼻窍,不得通流,积久而化生水湿进而闭塞鼻窍,使人不闻香臭;水湿之邪其性属阴,而头为诸阳之会,邪浊害清,蒙蔽清窍从而成为头昏、眉棱骨疼痛。古之贤者创苍耳子散,旨在宣通鼻窍,恢复鼻之正常功能,然其通窍之力有余,通津祛邪之力却相对不足,作为治标之剂可以取效一时,但却无法根治本病,故取古之贤者通窍之意,辅以淡渗健脾利湿之五苓散,使水湿从小便而化,鼻窍得辛宣而通。

        五苓散为健脾除湿之要方,方中桂枝通阳利水,佐以淡渗健脾利湿之品,但其重于渗湿而健脾之力稍显不足,故在本方基础上加入大枣、甘草以增强本方健脾益气的力量。加入生姜、白芍,使本方具备了桂枝汤的基本框架。桂枝一方于外证得之,可解肌而调营卫,内证得之,可化气调阴阳。鼻渊一病总属津气病变,在外表现为鼻之功能失常,究根于里实为阴阳不和所致,故以桂枝汤调和之,使阴阳和谐而症状改善。此外白芍、甘草的配伍,提现了芍药甘草汤的基本配伍结构,鼻渊之所以形成,在于水湿停阻鼻窍从而使得鼻不闻香臭,而芍药甘草汤能扩张经脉膜腠,经脉膜腠舒张则有利于津气、水湿的通流,在苍耳子散宣通鼻窍的基础上达到缓急止痛的目的。

按语:
        鼻渊之病,改善症状较易而巩固疗效较难,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反复感受寒热邪气之后而诱发本病,故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改善体质,增强机体防御外邪的能力。改善体质,在中医看来一方面要增强脾胃键运之力,另一方面要固护表气,增强卫外御邪的能力。二诊之时增入平胃散并加建曲,意在运脾和胃,恢复脾胃正常健运,将本案治疗之初以祛邪为主的治疗思路调整到扶正与祛邪并重上来。三诊之后,交代病人服用玉屏风散益气实卫,其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病人体质,防治病情复发。

(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