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陈鑫医师 2016-10-04




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难经·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难经》的作者在这里显然有失于考究之处。盖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不过言其大概而已。究实手足三阴经脉中,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肾是少阴之脉直者“循喉咙、挟舌本”;特别是肝足厥阴之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哪里是什么“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何况经脉之循行,如环无端,阴经经脉与阳经经脉还存在着配偶关系,五脏之开窍,除前后二阴外,亦皆在头面呢!


  奇怪的是:徐灵胎《难经经释》偏要说《难经·四十七难》“理极明当”,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更谓“《难经》此节,独以手足六阳经上走于头为之说解,理极浅显,又加以'头为诸阳之会’—句,言简意赅,乃出于《甲乙經》、《灵枢》之上”,反指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及《甲乙经·病形脉诊篇》“未能说出人面所以耐寒之理”,“语极浮泛”,“且词句又俚,必非中古文墨”云云。不提到这里还好,如果把《灵枢》之文与《难经·四十七难》拿来一对照,二者高下、精粗之分就很清楚了:《邪气脏腑病形》云“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傍行的经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一个说“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一个把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联系起来,说经络气血皆上走于面,再加上“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皮又厚”、“其肉坚”,这两种解释,哪个好呢?究竟是谁“未能说出人面所以耐寒之理”,难道不是很清楚的吗?张氏妄自尊贬,未免轻率。至于他特别赞赏的“头为诸阳之会”这句话,其实也明明见于《邪气脏腑病形》,原话是“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这也算是智者之—失吧。


  还应当指出,更重要的是:《灵枢》这一段话,并不是专就“人面何以耐寒”这个问题讲的,而是以此为例去讨论邪气中人的部位和原因。其部位有中于阳、中于阴的不同:中于阳者多从头面始,中于阴者多从臂胻始,其原因则多由正气之先虚,即其所谓:“方乘虚时及新用力,当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文中臂部位“其阴 (内侧)皮薄”,“其肉淖泽”(柔弱)与面部之“皮又厚”,“其肉坚”,也正是对举之词。可见《灵枢》所讨论的,乃是有关于人体发病的大问题,而《难经》独摘“人面何以耐寒”这个纯属人体生理的问题来讨论,似未能理解《灵枢》的用意所在;就是在“入面独能耐寒”这个问题上,其理由既不充分,又多破绽,比起《灵枢》来,也显得相形见绌多了。


  附记:几十年前,成都国医馆毕业考试,考题之一就是“人面何以能耐寒?”有学生答曰:“脸皮厚。”一时传为笑谈。 



何绍奇
(1944-2005),四川梓潼县人,著名中医学者和中医临床家。78年以总分第一名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94年应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邀聘为终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专家,03年香港浸會大學中医药学院任教。05年因心臟病在香港離世。
本公號專事系統介紹四川名醫 何紹奇先生之學術思想,若你喜歡,可扫描下方二维码,並與同道們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