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之经络辨证

 ll无为 2017-10-13

中医的经络辨证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互相联系,对皮肤病等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以识别其病机和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就疾病的传递途径而言,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反之体表受邪又可以借助经络内传于脏腑,因此,经络既是气血流通的道路,又是病邪传变的途径。而且,每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可在相应的经络上,尤其是经气聚集的腧穴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临床上可以通过这些症状,推断疾病发生在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其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势。

  《外科启玄》载“夫人之体者也,皮肤肉筋骨共则成形,五体悉俱。外有部位,中有经络,内应脏腑是也。七窍者,目肝,耳肾,鼻肺,舌心,口脾,是五脏之窍也。如有疮疡可以即知经络所属脏腑也。”由此可见,经络辨证是对局部症状、体征进行辨析以确定病位的重要手段,是脏腑辨证的必要补充,对于皮肤病的辨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将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简述如下:

  1.四肢部位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而。其规律大体是太阴、阳明经在前缘。厥阴、少阳经在中线。少阴、太阳经在后缘。

  2.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头面部主要分布的是手足阳经。其中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3.躯干部位 十二经脉在其循行分布过程中均与躯干部位发生联系,其分布规律是:手三阴经均出走于腋下;手三阳经皆上行于肩胛。足三阳经贯穿于整个躯干,其中:阳明经行于胸腹面,太阳经行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行顺序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睥经和足厥阴肝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