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10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5-13

阳明病篇/总论/阳明病的成因及病变部位

   大家好,我们上课,前一个阶段我们讲完了太阳病脉证并治,按照《伤寒论》原书的次序,那我们就应当是讲阳明病脉证并治,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讲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我们每讲一病的原文,要先对这一病篇的主要内容作一个大概情况的介绍,我们还是先介绍阳明病的概说。

一、阳明病的成因

第一个病因:阳明经脉是运行于体表的,体表可以直接感受外邪,所以阳明病的成因第一点,是阳明经脉直接感受外邪,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正阳阳明”。
   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但是阳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的时间很短,因为阳明的阳气它不走表,它走里。它不像太阳,太阳的阳气是作用于体表的,所以太阳经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它这个病程的持续时间很长,而阳明经脉受邪呢,由于阳明的阳气不作用于体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邪气可以迅速循经入里,化热、成实,而形成阳明的热证和腑实证。
   所以阳明经证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在《伤寒论》中也提到了这种
由阳明本经直接感邪气而发生的阳明病,叫做“正阳阳明”。

第二个病因:邪由它经传来。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入阳明呢?

* 首先是太阳,太阳之邪不解,邪传阳明;或者是太阳误治,邪传阳明。
   太阳病应当发汗,结果误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疗,导致津液耗伤,邪气就势入里,化热、成燥而传阳明,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叫做“太阳阳明”;

* 还有一种情况,少阳病误治导致了邪传阳明,少阳病误治以后伤了津液,然后少阳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这种情况在《伤寒论》里叫“少阳阳明”。

* 除此之外,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当太阴病阳气恢复,就可以出现阴病出阳,脏邪还腑,这个时候出现的阳明病,是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的,一种好转的倾向。

   太阴病阳气恢复以后,阴病出阳,脏邪还腑而出现了阳明病的表现,这是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种表现。而本经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太阳之邪不解,少阳之邪不解,或者太阳少阳误治以后传入阳明,这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是病情加重。关于阳明病的成因,我们就介绍这么多。

二、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阳明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哪些脏腑,哪些经络,这是我们在概说里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 首先,阳明病的病变部位,从经络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经,那就是足阳明胃经了。

* 从脏腑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但是《灵枢.本输》篇,说过这样一段话,“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句话原本是讲经络的连属关系的,对于《伤寒》注家,经常引用这句话,说明阳明病的病位还应当包括小肠。
​   你想,小肠上接胃,下连大肠,对于阳明病来说,上面的胃有问题,下面的大肠有问题,难道中间的小肠就没有问题吗?因此阳明病的确切的病位,从外感病的病情来看,它应当包括胃、大肠和小肠,小肠尽管不能把它叫做阳明,而它属于手太阳,但是小肠腑的病变应当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范围之内。
   这就象太阳病篇里,它没有包括手太阳小肠的病,但是根据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太阳病篇涉及到了手太阴肺的病变,象麻黄汤证的喘,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中风兼喘,象小青龙汤证的外寒内饮,水寒射肺的喘,还有像麻杏石甘汤证的邪热壅肺的喘,它们常常是在太阳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以后,容易引发这些疾病,所以手太阴的病变在《伤寒论》中,大多数是在太阳病篇出现的。
   而手太阳小肠的病变在太阳病篇没有出现过,它应当在什么地方呢?在阳明病篇出现。这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密切的生理关系来谈的。所以阳明病,从脏腑的角度来讲,包括了胃、大肠、小肠,在《伤寒论》中把它们统统的叫做“胃家”。所以“胃家”就是代表了整个胃肠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