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讲伤寒】郝万山教授:阳明病的若干问题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17-12-15

导读

阳明经的病位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

阳明病的病位

阳明经的病位涉及到足阳明胃经,从脏腑的角度来讲,他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

小肠上接胃,下连大肠,对于阳明病来说,上面的胃有问题,下面的大肠有问题,难道中间的小肠就没有问题吗?

因此阳明病的确切的部位,从外感病的病情来看应当包括胃、大肠和小肠。

小肠尽管不能把它叫做阳明,而它属于手太阳,但是小肠腑的病变就当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范围之内。


这就像太阳病篇,它没有包括手太阳小肠的病,但是根据外感病的发病规律,

它却涉及了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阴病篇没有涉及手太阴肺的病,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仲景在六经辨证中虽然参考了《内经》中三阴三阳对脏腑经络的命名,

也藉用《内经·素问·热论》中脏腑分证的方法,但他的分证是根据临床实际的,

因太阳主表,肺主皮毛,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后,就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进而出现咳喘,


出现在太阳病篇治咳喘的四个方子,

如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都是治疗手太阴肺的咳或喘的。

而手太阳小肠的病变,在太阳病篇没有出现过,在阳明病篇出现,

这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密切的生理关系来谈的,

所以阳明病应当从脏腑的角度来讲,包括了胃、大肠和小肠。

因此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来自《内经》又不拘泥于《内经》,他是根据临床的,不是纸上谈兵。


阳明的有关生理

足阳明的经脉行于头、面、胸、腹,他也是从头至足,经脉行于体表,可以直接感受风寒邪气,邪气进一步入里化热而形成阳明病,叫正阳阳明。

邪气入阳明的另一个方式就是由他经传来,邪由太阳经传入的,叫太阳阳明。

少阳主枢,若邪由少阳传入的,则称少阳阳明。


不过正阳阳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这些词汇。在现代临床都已经不用了。

此外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当太阴湿浊不化,在体内蕴藏日久,从阳明燥化,就会出现大便干硬,

而转成阳明病,这叫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阳明经脉的生理,足阳明胃经从头到脚、行于头、面、胸、腹,

所以《伤寒论》中把额头疼痛、目赤、满脸通红的症状叫做阳明经脉受邪,

把热在上焦、热郁胸膈、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水热互结等都归在阳明经脉的病证中。


因为阳明经脉 从头、面、胸、腹,把上中下三焦都贯穿了。

而足阳明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因此阳明病的病程中出现阳明实热或者阳明邪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

有心烦、有心中懊恼,甚至使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而出现谵语,严重的可出现独语如见鬼状等精神症状。


其他阳明经证亦会出现心的症状,如太阳蓄血证可见如狂或发狂,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经别过心;

少阳病可以出现心烦,是因为足少阳胆经经别散布于心。这些都是在经络循行的部位上所出现的症状。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

在这里,我顺便谈一谈经络现代研究的问题。

由于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文献中,都没有涉及到经络。

于是就有人认为经络只不过是古代人类头脑中假想的一种联系脏腑和脏腑、脏腑和体表、体表和体表的通道,根本不存在实质性的东西。


几十年前,大陆一窝蜂搞针灸麻醉。针灸麻醉,如果是膈肌以上部位的手术,

包括颅脑的手术、甲状腺的手术、心肺的手术,

常常有许多人可以达到一级镇痛的效果、病人在神志非常清楚的情况下,通过针刺以后,诱导上一段时间,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手术。


当然,对膈肌以下的腹部的手术,效果就不好了。

那么即使使膈肌以上的这些手术有一定的效果的话,这就应当研究。

你绝对不是针在一个子虚乌有的头脑中假想的通道上吧?

如果是一个头脑中假想的东西的话,那么病人客观上他怎么能达到镇痛的效果呢?

甚至有许多病人能够达到一级镇痛的效果呢。


那个时候有一位国家领导人主张找一些搞生物物理学的、搞现代自然科学的人去研究经络。

你靠中医大夫去研究经络的话,他还是那种传统的思路,不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当时有一个生物物理学家叫祝总骧。

我上课很少说老师们的名字,这个祝老师当时他是个生理学教授,也是个生物物理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的一个人。

领导说,你能不能够来研究经络。他当时心想,哪有经络啊?我教的解剖学没有,我教的生理学也没有。

既然你让我来研究的话,那我就伪证。我交的答卷,就是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证明经络不存在就可以了。


他当初是那么想,可是他说怎么伪证啊?我得用生物物理学的手段,用生物化学的手段。

用物理学的手段,不就是声、光、热、电、磁、核吗?

用声学的方法他怎么测啊?拿一个听诊器,随便放在胳膊上哪个部位,拿小锤敲这个胳膊,看看有经络的地方和没经络的地方声音一样不一样。

你说这个实验是不是非常非常的简单啊。经络是纵行的,

他横着敲,沿着经络循行线的运行方向垂直来挨着敲,拿听诊器听,闭着眼睛,让另外一个人敲,敲到一个地方呢,

他觉得声音和其他地方声音不一样,就在那个地方点一点,

再换个地方敲,又有个地方的声音不一样,再点一个点,然后再换个地方敲,睁开眼睛一看,

惊奇地发现声音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点居然能够连成一条线,

这条线就是经络的循行线。


他说这是偶然的吗?他每条经络都做,结果每条经络都能够敲出高振动的音的点来。

然后他说是不是这个助手有意识地知道这个地方有经络循行线,他敲这个地方,把叩诊锤敲的力量重一些呢?

然后他就设计了一个用电脑控制的小气锤,当、当、当、当,敲到经络循行线的时候,

确实可以听到一个高振动音,拿声谱仪来分析的时候,那么也确实是一个高振动音,就证实经络循行线有高振动音的特性。


用经络测定仪,是他自己设计的经络测定仪来测,被测试者手攥上一个参考电极,然后测试者拿着一个测试电极,

在垂直经络循行线的方向画线,等一画到经络循行线的时候,电流计的指针就突然偏移,

说明局部的电阻降低,电流增大,电流强度增强,再换个地方又找出一个低电阻点。

结果发现,低电阻点的连线和刚才的那个高振动音的连线是重叠的,都是经脉循行线。


这样简单的一个声学、电学的方法,测得了经络循行线具有高振动音的特性、具有低电阻的特性。

当然,他们的实验已经做了30年了,还在继续在做,那么越做发现经络越存在,

越发现经络存在,越能够用现代的手段给它标定清楚。


有一次,我到他那里参观,他说:“郝老师,你说中医书上所记载的东西,是古代的准确呢还是现代的准确?”

我当时想,科技是在发展的,应当是现代更准确。

他说不对,宋朝王惟一所做的针灸铜仁,足三里穴往下,足阳明胃经是一条线,足阳明胃经走到足三里的时候,拐了一个弯,一条线下来了。


可是《灵枢经》记载的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是在足三里这个地方分了两叉下来了,

郝老师你说哪个对啊?我说:“这只能利用你的实验来验证那个对,哪个不对啊。”

他说:“我实验验证的结果是《黄帝内经·灵枢经》的记载是正确的,而宋朝王惟一省略了一条支脉。”

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医的著作,是越古越准确,越古越好。

这和一般的科学的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这个实验小组用声学的方法、

用电学的方法测得了十二经脉,还有督脉、任脉的客观存在,而且,测完了之后,这个人是终生不变的。

你三十年测的,比方说三十年前测的这个人,足阳明胃经就在这个地方,

三十年后测还是这个地方,不仅用这两种方法可以测得所有人的十四经脉的准确的循行部位,

而且呢,在动物身上也可以测得动物的经脉线的准确的循行部位。


所以他的最初以证伪为目的的这项研究,其结果没有达到证伪的目的,

反而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医的著作,是越古越准确,越古越好。

这和一般的科学的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他们这个实验小组用声学的方法、用电学的方法测得了十四经脉(包括督脉、任脉)的客观存在,

又进一步做了经络在解剖学上的基础研究,发现出现高振动音线的解剖学基础在深肌层,在经脉循行线的深肌层,

有一条贯穿经脉全程的结缔组织束,断面是三角形的,


所以扣在经脉循行线上的声音,就如同扣在一条琴弦上一样,能发出高振动音。

为何经脉循行线是低电阻的呢?

他们发现经脉循行线的表皮角质层比非经脉区薄1/2,角质层是不良导体,角质层越薄,电阻越小,所以经脉线是低电阻的。

另外有人研究,用超微红外摄像仪拍摄人体图像,经脉正常时发出的红外辐射是高的,当生病时则经脉发出的红外辐射比正常都低。

若有人宣称他练过道家功,能气聚丹田,能通大小周天,也可用此仪器测之。

若拍出的红外线图谱真的都聚集在下腹,表示确有其事。

因为该处供血增加,产热增多,自觉丹田发暖。

用红外摄像仪就可以辨其真伪。研究发现经脉循行线的毛细血管特别密集,

若经脉中有五根毛细血管,非经脉区就只有三根,因此经脉循行处,供血特别好,代谢就旺盛,

产热就特别多,这就是高红外辐射的解剖学基础。

用超微冷光摄像仪去拍摄人体的图像,发现健康人的经脉循行线是高冷光辐射而发亮的,

这可能和经脉循行线上,肥大细胞聚集排列有关。


经脉还具有对于针刺的感传特性,研究者经二十多年的研究,观察了两万人次,

得到的结论是,在一百人中就有一二个人第一次接受针刺治疗就有感传现象,这是经络敏感人。

有60%的人经过多次针灸治疗,会有一定程度的经络感传,

还有40%的人不论如何刺激都没感传,只有局部酸麻胀痛,

但这样的人只是感觉不敏感,针灸疗效依然存在。


经解剖学研究,经脉循行线上神经末梢和小神经束特别密集,经脉与非经脉区有显著的差异。

针刺感传的出现,受环境温度与压力的影响,引发感传的最佳温度是25度。

而带手表手链一类,会因轻度压迫而阻断的感传,因此针刺时要宽衣解带。

感传的传导速度为何?虽因人因病传导上略有差异,但一般都在每秒10厘米以下,就这么慢。

若针刺后出现入闪电般的传导,那是神经干受到了刺激,神经干传导速度是每秒30~90米,神经需要很快的传导速度,来及时调整人体的姿势。

一滴血由左心室开始流遍大小循环再回到左心室,仅需20秒钟多一点点,这也是很快的。


因此经脉的传导是单独存在的一种速度,既不是神经干的传导速度,

也不是血液的流动速度,其感传发生的机理,至今尚未破解。

祝总骧教授最初以证伪为目的的这项研究。其结果没有能够证伪,却证实经络确确实实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他现在成了用户经络学说的一个最坚定的生物物理学家。


此外有人将放射性同位素注射穴,再用正电子扫描仪拍摄其扩散的轨迹,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优势扩散线,和经脉循行线是一致的。

注射到足三里穴的同位素,可以沿着足阳明胃经一直扩散到胃,但其解剖学基础还没有研究清楚。

就经脉循行线上的解剖结构来讲,都是已知的神经、血管、肥大细胞、结缔组织等等,

我的推测是,或许这些已知的结构通过有序的排列,

就形成一种具有新的功能的东西,这也许就是经络的实质。

这就像在百货公司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人,但若一大群人都排队买同一种东西,那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队伍。


阳明胃肠的生理功能

胃和肠都有受纳腐熟水谷,传输糟粕的作用,其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阳明和太阴在组织结构上一膜相连,他们在经络上相互络属,所以相表里。

一个主受纳,一个主运化,纳化相依。

一个主燥,一个主湿,燥湿相济。

一个主降,一个主升,升降相因。


两者共同完成了水谷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排泄的功能,后世医家把它们叫做后天之本,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

所谓纳化相依。

升降相因这好理解,燥湿相济又是什么呢?

这是胃用它的阳热之气来腐熟水谷,阳热是属于干燥的,所以胃主燥。

而脾主湿的意思是什么?

脾用它吸收运化的津液来滋润胃肠。


有人曾温:“大夫,我一天喝很多水,大便还是干燥,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喝的水并不是直接到肠道稀释大便,而是透过脾的传输运化后,津液在还入大肠滋润肠道,不论喝多少水,

只要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肠道,大便还是会干燥。

这就是胃主燥、脾主湿。


中医每个脏器的命名和读音,大多都包括了它的功能在内。

为何叫“胃”?古代人观察自己吃饱喝足后,有一个地方饱胀了,于是认为这个地方把吃进去的东西包围起来了。

东汉刘熙的《释名》说:“胃,围也。围受食物也。”

这就是读为“胃”的原因,为何叫“脾”?《释名》说“脾,裨也。

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

可见中医的“脾”是指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是帮助胃肠把饮食物的营养物质和水液津液向全身输布的器官。

从解剖学来看,胃肠粘膜,以及消化道具有转输营养的淋巴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脾。

这个系统的吸收转输机能好,营养能充足供应,则全身肌肉丰满,韧带强劲,故云脾主肌肉;

韧带张力好,就不会出现脏器下垂,所以脾主升。

现今西医解剖学中所说的脾,是当初解剖学传入中国的时候,为了翻译成中文,

从中文中固有的词汇中抓字抓来用的,把在左胁的属于淋巴系统的、具有吞噬功能,

还和免疫功能相关的那个解剖结构翻译为“脾”,

这和中医所说的“脾”,原本不是一回事情。


《释名》说:“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也就是说,在腹中的长长的管道状的器官,功能之一是排除食物渣滓的,

这个管道一定要通畅,如果不通畅,人就会腹胀满,不大便,不排气,那肯定是痛苦难耐的,

因此这个管道必须通畅,于是就命名为畅—“肠”,意思是非常明确的。

文明的发展,是先有语言和发音,后有的文字,正确理解中医学中脏腑的命名,对理解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多有裨益。


我们再来谈谈阳明的阳气

“明”是显著的意思,“阳明”就是阳气显著的意思。

阳明阳气的量,在生理上是二阳,阳气也很充沛,后世医学家把它叫做盛阳

但阳气的量不如太阳三阳那么强大,在阳经中,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


是三阳,后世的人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因为人体的体表面积最大,

如果阳气的量不足够强大的话,就不足以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太阳阳气布达于体表,有温煦体表,调节体温的作用,

天热打开汗孔散热,天冷关闭汗孔减少体温的散失,

其次还能防御外邪,有太阳阳气阻挡于外,就不容易感受外邪。


阳明的阳气的量次于太阳,它的作用部位是在胃肠道,

阳明阳气的功能是腐熟水谷和变化糟粕。太阳阳气是向上向外布达于体表的,所以说太阳主开。

阳明的阳气是向内向下,作用于胃肠道的,胃肠道是人体最内部的器官,其气以下以通为用,所以说阳明主里、主阖。


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第一组是阳明经表证,也就是阳明经脉直接感受外来的风寒邪气而发生的病证。

它的临床表现就是前面在太阳病篇中,我给大家介绍的《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中的那个歌诀: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他所描述的证候,有发热、恶寒,这是风寒邪气侵袭体表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

但是它没有头项强痛,你不能够诊断是太阳病,

它出现的却是额头疼痛、目痛鼻干、缘缘面赤,就是满面通红,这是阳明经脉循行路线上阳明阳气被风寒邪气所郁的一种表现。

胃不和则卧不安,经脉受邪影响胃气调和,胃气壅滞,中焦滞塞,致使心火不能下交,肾水不能上奉,

于是就引发了心肾不交的夜卧不宁的症状。


阳明的阳气并不作用于体表,而作用在消化道,作用于内里,

所以阳明经脉一受邪,邪气就非常容易循经入里化热。

所以,阳明经脉的证候在临床上持续时间非常短,至多只有一天的时间,

到第二天它就变了,正因为它持续时间短,医生常常见不到它,所以不被后世人们所注意,

但是我们应当知道有这种证候

阳明经表受邪,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经表证,也可以把它叫做阳明经证,

在治疗上可以用葛根汤,脉象端直以长,特别是头面部症状和经脉气血不和的症状明显的,就可以用葛根汤,

因为葛根这个药本身就是入阳明经的,

第二组的阳明热证,有热在上焦的,有热在中焦的,还有热在下焦的。

热在上焦的是热郁胸膈,治当清宣郁热,用栀子豉汤;

热在中焦的,就是胃热弥漫证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治用辛寒折热,或者辛寒折热兼益气生津,用什么方剂治疗?


用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

热在下焦,下焦是人体水液代谢重要的场所,也是人体阴液化生的地方,

热一旦进入下焦就会伤阴,并且容易与水相结,水热互结,

从而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治疗用清热利尿育阴的方法,方选猪苓汤加减。


《伤寒论》在这里提供的热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的治疗思路,上面的清宣,下面的清利,

都是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的体现,而热在中间的,就用辛寒折热来中和它。

这些治疗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伤寒论》中对热在上、中、下三焦的治法,对后世温病学家治疗上中下三焦的热证,提供了重要的因势利导的思路。


第三组是阳明的实证。阳明实证有阳明腑实证,是邪热与阳明糟粕相结的热实证;

有脾约证,是脾阴虚又有胃阳亢的证候;

有津亏便结证,是津液不足,肠中糟粕停积的证候;

还有阳明蓄血证,市阳明素有的瘀血与热邪相结的证候。

这都属于阳明实证的范围。这就是阳明病的主要内容。


想听郝万山教授讲透经方?

12月22~25日,来武汉,郝万山教授携手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刘志龙教授

为你讲授经方临床实战内容


“讲透经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班

名医三天传授,培育经方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