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诗行里欣然漫游 ——读向墨诗歌 马文卫 心实茅屋稳,清净菜根香。物欲横流、金钱万能的时代,甚至出现弱肉强食的现实生活中,又有那么一些人能坐下来写文章,并且写的那么专注、坦然、雅致、自得。写雪峰的裂崩,冰河的破开;写山风的怒吼,大海的咆哮;写草原的广袤,戈壁的浩瀚;写蓝天白云,写田园小景;写惆怅岁月,写儿女情思;写小鸟啁啾,小溪潺潺。中国是诗的国度,不只是因为唐诗宋词那些先驱的杰作。千百年来,我们的诗篇之多,诗句之优,诗人之众,堪称世界一流。就说家乡这片故土,竟然也不乏有人用诗作为生活和生命的精彩而放声讴歌——这是故乡魂、故乡梦啊!命运使然。读了诗人向墨将她近几年写成的一本厚厚的诗稿,我觉得文气不薄,诗章翩飞,值得欣慰。于是,我晚年学诗,在故乡的诗行里欣然游走…… 向墨的诗歌,是故乡民俗风情的点缀,是山川农舍的装饰,是父老一生守望的山歌,是后代慷慨激昂的誓言,更是诗人“炼狱”般人生所喷出的火焰! “月光滤清的夜/斜披在/你裸露的双肩,冷峻的灵魂/让寒气打颤,嶙峋的姿态/守着一个信念”《冬天的树》里诗人怀揣丰润而宽厚的大爱,对自身那些怯懦、羞涩、畏惧予以抗争,这是诗人对困境的最直接的思考。诗人坚信,最终总是那样的壮志凌云、豪情满怀:“没有枝蔓/却有了穿透苍穹的伟岸/竖发如剑/在城市的边缘/悲壮成一条铮铮的誓言”学会写贴近生命运动的诗,在诗篇进入历经沧桑和苦难的大度时,诗人曾经的磨砺能让每一行诗沉重成铅块,使人的那些脆弱和狭隘受到重量级的考验。《六月,我在一首诗里孤单》也有这种抗争:“那只鹰/依旧盘旋在碎花遍地的草原,你长鞭催马而来/与我擦肩/扬起的悲伤/撕碎了/那把发黄的油纸伞”。 《三月》吟唱春的旋律。漫长的冬夜无奈地苦等了,心中自然育孕着一种渴望和期盼,终于“诀别冬日的堤外”,释放奔流到“视野的尽头”。这是阳春三月啊,虽然严冬覆盖、摧残、折磨,使原本的“风姿月容”在记忆力淡漠,可是三月“那簇清浅的绿”冲掉“拔节的疼痛”,抹去“开始衰老的脉管”,把“一直在冬夜里不停奔走的心事”,凝结成向上升腾的花蕾,在泛春的枝头上绽放。 作为小溪的女儿,作为大山的游子,总是在“岁月风口”里“像匹老马在流浪”。《春的心事》并不思春,而是一段柔弱的呻吟,在游子忧伤沉浮的心里,总忘不了“来自父亲关节咯咯作响的疼”,心房里存放着“母亲佝偻的背影”。 都说人间四月是大地的婚期,四月天风和日丽,万物竞生,田野披红戴绿,接受苍天的洗礼。然而,在《四月里行走》中,诗人并不这样赞,而是一反常态,拒之常理,抗之常规。诗人把四月视作“瘦如草茎”。先辈的奄奄一息,后辈依然未挣脱苦难和窘迫,而在“低于灌木”的处境生存,甘心吗?沉默总是要爆发,瘦弱的四月里,也要看到“黎明的磅礴”。 低吟和沉默好像是诗人的性格,好像是这本诗集的主旋律。其实不然,诗人一旦呐喊,那简直是狂飙为我从天落!诗人在《沙柳河》中这样写道:“我的头发张开翅膀/我的裙裾张开翅膀/我的每一个毛孔张开翅膀/而每一条血管/在那朵花复眼眨动的瞬间扩张”!大地裸露无遗,“那些伤口/在体内撕开”,连“一块小小的鹅卵石上/布满深坑”,是风,是荒漠无忌的狂风,在世间刮出了“一道瘦瘦的心事”。该是与荒芜,与贫瘠,与落后诀别的时候了——诗人在大声呐喊的时候,毫不掩饰地指出了人类的一种过失,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应该找到“朝露的寒气”和大漠的“硬朗”,拼出生命的力量,“去筑一座有关信仰的殿堂”。 说到低吟,诗人们往往出招写景抒情。你看向墨在《仙女湾》里那几句妙笔生辉的描述,放在画廊里是逼真的写生,放在琴键上是动情的音符:“有关桃花般妩媚的名字/有关蝴蝶般柔弱的身躯/我不忍心拨动着粗粝的弦音/来惊扰这个尘埃里打造的宫殿/和宫殿里微醉的公主”。 低吟流露的是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因为,心路暗中走,心语悄悄说。如果是热恋的季节,情人相聚“不需要任何语言”,心语便成了吻,那是“绽放在你唇边的誓言”。低吟是忧伤,有的却是幸福时刻记谱的音律,抑或“情人的私语/开放在我的鬓边/丝丝飘落的声音/定格了一副图画的美艳”。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寥寥几笔,把内涵丰富的心灵世界刻写的入木三分,达到了《听雪》里“淡紫的诗笺”如“雪花翩跹”,“一页页登上我的心岸/将我的相思慢慢积淀”那种诗的意境。 如前所说,抗争是她大多数诗的骨架,在《花开的声音》中,诗人保持自我特点的同时,生活的困扰和伤害反而使勇气和智慧在诗作中形成了执意抗争的要素,在理想中让人心动的刹那流畅起来,人性的渺小、怯懦、自私和过分欲望必须全部抛弃,面对生活的勇敢和无畏谱写出感人肺腑的乐章,那怕是“岁月的便道/留有斑斑血痕”,一个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充满硬气的人,直面“多舛的命运/与死神抗争”。用“坚强的歌声”在一个阳光澎湃的早晨,最终能“聆听花开的声音”。 无需赘述,无需解释,读者的心已随着溢满震撼诗句而感受现实曾有的残酷与无情,也感受一种铮铮作响的凛然正气和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焰火的炽热!。 期盼是强烈的,往往伴随着浓重的担忧和焦虑,对于这样的心动,诗人借用超凡脱俗的神话来渲泄,甚至放到《月光》这种有些冷寂的环境里诠释。在逆境中经受百般煎熬和孤寂的织女,把一切寄托给古老的纺织机,用“梭子”弹奏出“爱的主题”。耐不住无为和寂寞的牛郎,凝视着窗外的大千世界,使在天上静止了许久的银河也荡漾成波,从“涟漪”变为大潮。《青稞,是一群哭泣的孩子》《拜月》《麦地,我的海洋》是诗人用饱蘸泪水的笔描画出的人与自然的搏斗中所表现的那种悲壮、酸楚与豪迈,是一副哭与笑、胜与负、爱与恨、进与退的生动画图。而在读《盼望》《美丽无声》《相思》,就不难感受到诗人把所有的凄凉、冷落、失意、挫败都融化在一行行愁苦溢于言表的诗句里。这些诗句墨迹淋淋,泪痕点点,字里行间渗透的似水柔情,让人半是痛楚半是怜爱。 对乡村的偏重抒情和对宿命的不断碰撞,在诗人的视野和心灵中份量最重。于是,她在许多诗章里不能不表现出对现实、对飘逸的时光、对乡思乡恋的隐忍和豁达,甚至是仅仅一个抽象的形容,也能很快把读者介入诗歌所烘托出来的那种波进浪随的意境里。其实,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常有阳光明媚的时候,她的《故土的香》《轻叩柴扉》《黄昏的村庄》就表现了诗人轻歌曼舞的畅想。“几座山/一条河/围拢着一个憨敦敦的村庄”,“那条河/日夜不息地奔腾/淘洗着村庄的疲惫”,“小院依旧/期盼在篱笆上开成了花”,“笔尖靠在炕烟熏黄的土墙上/在黄昏的恬静里幸福着 憧憬着”,“我的呼吸/来自大地的肺部”。 读这些诗,是对生活的深透的认识,宽博的理解,读者往往会眼前不禁一亮,心底因此宽舒达观起来;读这些诗,让人顿觉心旷神怡,如生清风,油然地联想到人世间美好的东西。 《我的村庄》写得似乎并不十分着意,信手拈来的字句顺理成章,零乱的思绪在诗性的怂恿下自然地排列、组合,让心语很巧妙地融入诗的意境。还有《听,海哭的声音》,以诗性那种梦幻般的颠沛流离,给人许许多多深层次的反思。 《三月回家》中的三月也不怎么负重,词句也如《我的村庄》不大着意,不大刻写,词句来的那么天然而自在,像夜空中自娱自乐的细碎星星,像草地上随风摇曳的万样小花。诗人的乡愁,诗人对生活的那种深邃博厚的见识,那种美好的天性和情怀,都能从这些诗篇中流露漫溢。归心似箭,“惶急的心事”“抢先撞歪了村口的老树”;归心似箭,”“那双纳着旗花的千层底”“被尖锐的生活生生磨破”! 田园牧歌是诗人们说不透的话题、写不够的情结。在《与宋词邂逅的瞬间》,诗人深情地感叹:“醒得比春还早的村庄”,“挽着桃红、柳绿、菜花黄”在“炊烟和东风里徜徉”,“莺儿、燕儿、蝶儿们忙乱的手脚/抵不住微醉的春光”。读这些诗句,觉得诗人的悠悠乡思在字里行间荡漾,于是便触动了隐藏在读者心灵深处那一缕感慨的思绪。 《今夜的月光,洗涤忧伤》是写给留守儿童的,反映诗人无时不在深情关注时代迈出的每个步子,这里的诗句营造的是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味出来的意境,句句充满了对人对事的自然体恤。“万籁无声的时候/谁的思念飞扬/叩响挂满风铃的门窗/寻找妈妈的体香”,这些诗句读来轻松,然而,深刻的彻悟却蕴藏在其中。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众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变革矛盾,在诗人笔下又是一种别样的味儿。诗人把一些朴素的人和事与自己的心境密切相扣,用独特地心智,使一行行文字跃动着良知的光芒,让人读来觉得既新鲜、耐品,有意味深长。许多村庄是空城,许多家庭是空巢,于是“那一垄麦地很绝望”,在丰收的季节里“荒凉”,于是“孩子们围着老人/听月光洗涤一个村子的忧伤”。 古人说,诗人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有满,满而作。从《今夜的月光,洗涤忧伤》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与人生的诸多感受,这些感受又来自诗人心灵曾有的那些阵痛。 诗人这些阵痛和担忧在《留守的土地》中也流露无遗,甚至诗人干脆直白:“祖先们三拜九叩/用虔诚开垦的土地/在这里荒芜成远古的坟冢//野草/在田埂上抿嘴窃笑”。老人和孩子们分享着孤独,地边无人看管而曾拉了几代犁铧的老牛,只能无聊地“咀嚼黄昏”。 或许诗人不知道与笔者自古就是乡邻,只有诗人的诗篇作证。谁能真正读懂《旱台,一枚殷红的梅花烙》,“村后小山的阳坡”,“沾着草渣渣的鸭舌帽”,“沙河滩贪里縻着我们的一匹马”,“磨河槽里滚了十个巴郎”,“一泡马粪”,“老庄廓”,这些方言土语就像盈满故乡深情的溪水,永远拧不干拧不净。娘生的地方胜过一切啊!《十月》的诗句又是这样的鲜活,逼真,生动,趣味横生:“瘸腿的哥哥/扶着犁铧”辛劳在“深浅不一的沟壑里”,因为这是让人战栗的十月雨天,或许出现一半次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好日子,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子,在这样的日子系里把自己“堆成了一堆粮仓”,“攒成了一堆土豆”。 这里,给我们这样一个启迪:只有写真情,写实境,才能与读者同感共鸣,才能为诗寻找一片肥沃的土地,寻找一个展示诗的功能的平台。在《劳动者之歌》中,诗人这样赞美底层生活的群体:煤矿工人,“敲击”“地狱”,“目光拽出温暖/燃烧烈烈”。清洁工“踏着晨鸡的歌声/清扫喧嚣留下的疲倦”,使“净化了的街道折射出一个美丽的笑靥”。教师“拥抱着神童玉女/就拥有了天堂”。这些诗句写得多贴切、多生动、多形象、多感人!直白到了读者欢呼雀跃的程度。诗写得深奥就好吗?怎么才算深奥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属于深奥还是浅显,有些诗东拉西扯地堆砌词句,玄乎得连自己都不知道在说啥,客气的读者说,诗是诗人写给诗人看的;不客气的则说,酸气熏人,文字绾疙瘩,故意糊弄人。而向墨这些诗歌一看就有生活底蕴,是诗人拥有平凡而朴素的 才能写成的诗篇。诗人深信,高贵的精神往往埋在低处的泥土中,在她笔下,生活底层的人们,忍受着外在和内在不同方面的纠结和痛苦,唯有汲取低处的苦楚、风雨、磨难,才能使内心的体悟拥有重量和质量。 《登照壁山》《达坂山》《那条河》《磨儿沟河》等,作者的诗兴皆因故乡山水草木而发,写山要读山,写水要阅水,山无魂不写,水无灵不书,为故乡的山水落笔,首先得把这些山读懂,把这些水阅透。这里的“懂”和“透”其实就将一个宁神,一个心路的徜徉。许多诗篇渗透了诗人向墨对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情之独钟,她在于自然之象的奇妙对话中,揭示了生活内部的精神秘诀,让心灵开拓得更新更远阔。因为,人最幸福的事,是每天能够被简单而粗粝的生活细节所温暖,所感动。 《麦芒,生长中尖锐》已经有了诗人那种特别的气质,向墨的许多诗歌已经自成风格,形成自由、构思奇妙。她懂得写诗不光有思想感情,平铺直叙难以震撼人心,写诗靠灵动,靠悟性,才能精于构思,巧于安排,遣词造句,运筹帷幄,字显活,句泛灵,避免有些诗歌存在的那种空虚、苍白、乏力。 诗人常常以诗人的气质和风格借景生情,捕捉的是一种感觉,一种韵味,意从笔生,漫然成章。读着这样文笔精细、风骨雄健的诗句,让人往往怦然心动而又茫然无语。譬如:“日渐激昂的情怀/就此伫立于勃发的枝尖/那锐绿的梦/一点点/从泥土的僵硬里舒展”,这是讴歌生命的力量,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啊! 对于生命的过程,艰难总是伴随,“一株株单纯如朝霞的植物/昂首站立在阳光的左岸/它们的宣言/茁壮稠密”,以强大的凝聚力去刺透那铜墙铁壁!这里的诗章寓藏着丰富的尘世遭际和人生况味,让人读着会悄然动容,感怀良深。因为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炙烈的阳光里,一切生命的成长包括麦秆拔节和秋风中霜叶凋零,都那么“壮烈绝美”,透过视野的亮丽线条,诗人说那是永久的期盼…… 读书读得慢是我的特点、弱点,或是一种缺欠,一本书都上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读得还是粗枝大叶、虎头蛇尾,因此,一辈子就从头到尾没看完几本书。但是不尽然,才登的《我从草原来》、张旻的《故乡、山河、岁月》马福成的《门源,金色的记忆》,包括向墨的这些诗歌,我读得何止一遍两遍啊。我之所以对于一些作品有点“读书破万卷”的味道,除了为它而写,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作者和作品都是我所熟悉的,有一种亲切感,老乡感,好像完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见到了青海人,在美国纽约见到了中国人。在当今浩瀚的书海里,能手捧自己家乡人的作品,品尝它、拜读它,体会到了同顶一片天,共饮一条河的真正含义。 这并非狭隘,这是亲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