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西南州也有一条茶马古道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16-10-05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主要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交易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茶马古道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在南宋时期对贵州各民族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买马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大规模的贩马贸易活动,把贵州与川、滇、桂连成一片,贵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成为贸易中转中心,无论是川人南下、滇人东进还是桂人北上,贵州都处在中心点上,形成了贵州的茶马古道。

贵州段的茶马古道主要由北线“贡茶古道”和东线“市马古道”组成。分别经过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及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涉及40余个县。在黔西南州的崇山峻岭中,横卧着历经岁月沧桑的石板路,把山与山紧紧连在一起,那就是茶马古道。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是贵州段重要的组成部分。

茶马古道贵州段保存了包括驿道遗址、商道遗址、桥梁、码头、渡口、牌坊、驿站遗址、关隘、烽燧遗址,以及沿线相关的会馆、岩画等大量丰富的文化遗产。涉及到黔西南州的主要有:茶马古道贵州段之贡茶古道:普安白沙等烽火台遗址-松岿寺-罐子窑“一品马店”-滇黔驿道晴隆半坡塘段-晴隆安南城墙遗址-莲云城墙遗址-盘江桥石刻群;茶马古道之市马古道:贞丰花江铁索桥石刻-贞丰两湖会馆-兴义滇黔驿道兴义鲁屯段-鲁屯牌坊-兴义马岭木桥-兴仁寿佛寺-晴隆安谷牌坊-兴义捧鮓巡检城遗址。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贡茶古道”上的文物本体主要有:

——普安县白沙烽火台遗址,罐子窑镇、白沙乡及窝沿乡的滇黔驿道旁等,共6处。其中白沙烽火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余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多形成于清咸同年间,为确保黔滇驿道畅通而修建。为青石砌筑,平面呈方形。

——松岿寺,位于普安县罐子窑镇红光村,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中期。清顺治年间增修,1922年重加修葺。坐北向南。原有过殿、两厢、正殿等,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存后殿、两厢及牌楼大门,建筑面积477平方米。后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4.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1.8米,抬梁式歇山青瓦顶。格扇门窗。寺东存善权和尚墓,寺前有石狮1对、石碑2通。

——罐子窑“一品马店”,位于普安县罐子窑镇罐子窑上街。建于咸丰年间。坐北向南。由正房、两厢及后墙组成,占地2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正房面阔三间,通面阔11.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8米,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门悬“西蜀一品马店”匾。

——滇黔驿道晴隆半坡塘段,位于晴隆县凉水营乡东方红村半坡塘,县文物保护单位。辟于明代。青石砌筑,残存250余米。

——安南城墙遗址,位于晴隆县莲城镇西街村,州文物保护单位。洪武十五年(1382)置普安卫,又置尾洒卫,寻废。十七年(1384)置尾洒驿,领马乃、阿计、安逸三地,及必黑、南俄、大定、上达、下达五寨。二十年(1387)置尾洒递运听。二十一年(1388)置尾洒站、尾洒堡。二十三年(1390)置安南卫,治江西坡,二十五年(1392)迁治尾洒堡,指挥使梁海筑城。因建于“九山八凹”之地,状若莲花花蕊,故名“莲城”。石砌城墙,平面略呈方形,周长2654米,设东“承恩”、南“振远”、西“永通”、北“长宁”四门。今存“永通门”及残墙数段,墙总长约500余米,最高5.6米,基宽2.3米。

——莲云城墙遗址,位于晴隆县凉水营乡东方红村半坡塘寨,县文物保护单位。崇祯三年(1630),参政朱家民建城十座,此其一。以石砌筑,依山就势,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约1500米。今残存石墙长约700余米,高2.1~5.3米。

——盘江桥石刻群,位于晴隆县凉水营乡东方红村半坡塘寨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新铺乡大坪村西3公里的北盘江上。明崇祯元年(1628)参政朱家民捐廉倡建铁索桥。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毁于兵,十六年(1659)维修。康熙五十年(1711)重建铁索桥。1940年桥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旋即改建为铁梁吊桥。东西向,跨北盘江,长约50米,宽约4米,净跨约30米。桥头尚存凿于崇祯三年(1630)朱家民摩崖造像,作端坐状。头部受损。刻于崇祯元年(1628)“朱氏鼎钟”摩崖石刻,每字0.4米见方。刻于康熙九年(1690)“在德”摩崖石刻,每字0.4米见方。刻于同治十三年(1874)“一线缝空”、“铁锁盘江”、“一派别景”摩崖石刻。东岸存同治十三年(1874)“力挽长河”、“盘江飞渡”摩崖石刻及盘江桥碑。另有吴用宾题于1931年“桥横云汉”摩崖石刻。

黔西南州的“市马古道” 文物本体主要有:

——花江铁索桥,位于关岭县花江镇五里村与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南,安义镇总兵蒋宗汉会同“济公盐号”筹款捐资倡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1946年维修。南北向,跨北盘江。长70米,宽3米。由14根铁链平行固定于南北两岸岩石上,上铺木板。东西两侧各以1根铁链作护栏。护栏与桥面间用11根小铁链连接;“蒋炳堂行乐图”摩崖造像位于花江铁索桥西古驿道旁崖壁上,离地2米。龛高1.48米,宽1.16米,深1.03米。像高1.3米,宽0.93米,作正襟危坐状。龛额篆书阴刻“蒋炳堂行乐图”6字,每字0.03米见方。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普陀真境”摩崖造像位于花江铁索桥西古驿道旁崖壁上。造像3尊,分别为观音、山神、龙王造像。观音离地1.2米,高1.2米,宽0.8米,作坐状。山神离地1.2米,高1.2米,宽0.8米,作站立状。龙王离地2.2米,高0.8米,宽0.4米,作站立状。其地原建有庙,后毁,仅存造像3尊。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滇黔驿道白层段,位于贞丰县白层镇毛安村北,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青石砌筑。自白层镇白层渡口至珉谷镇盘龙村白岩关,全长12公里,宽1.65米,现残存6公里,保存较好。

——贞丰两湖会馆,位于贞丰县珉谷镇南大街中段东侧,始建年代不详。道光年间重建。坐东向西。由牌楼式大门、前殿、中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60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9米,进深二间,通进深7.9米。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大门四柱三间牌楼式,通高12米,宽8米,门洞宽1.7米,高2米。中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米,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米。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传承下来的自然或社会的遗迹、遗物等,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烙上时代的印记,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具有历史价值。如位于贞丰县白层镇毛安村北,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青石砌筑。自白层镇白层渡口至珉谷镇盘龙村白岩关,全长12公里,宽1.65米,现残存6公里,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化遗产自身保留的原始信息以及记录的历史活动信息,有着重大的社会价值。例如,位于晴隆县凉水营乡东方红村半坡塘寨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新铺乡大坪村西3公里的北盘江上的盘江铁索桥,建于明崇祯元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毁于兵,十六年(1659)维修。康熙五十年(1711)重建铁索桥。1940年桥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旋即改建为铁梁吊桥。对于研究桥梁历史、抗日战争历史都有重要社会价值。文化遗产包含着大量历史信息,反映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创造能力,具有科学价值;作为一种文献,文化遗产以传承的形式,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科研资料,具有研究价值。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有百年历史,对于中国古代交通史的科学研究极有价值。文化遗产包含着大量的艺术珍品,反映了某个时代某个民族的审美观点,具有审美价值。如位于兴义市鲁屯镇街中岔路口的黄氏坊,建于清道光年间,高、宽均为7米,铆榫结构,稳而坚固。坊底为束腰须弥座,四柱立于须弥座上。8根八棱方柱,均用完整的石料加工而成。整座牌坊的造型、结构、工艺、图案均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实为一件精美的古代建筑艺术珍品。

为提升茶马古道的文化价值,系统保护茶马古道的文物遗迹,我州目前已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茶马古道路段,打包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获准。依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关于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等要素的要求,评价黔西南州茶马古道的保护状况,评估遗产价值,做好舆论宣传,为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而提供科学祥实的决策依据,最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建立核心保护区。按照地域关系、历史层序、文化品类,应选取重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区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建立茶马古道遗产保护核心区。进行修缮保护。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加强对黔西南州段“茶马古道”的保护管理,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宗祠、庙宇、牌坊进行保护、修缮。并坚持实行分级保护的原则,对列入保护的文物单体进行调查、勘测,根据损毁程度提出维修对策,编制维修方案和维修指导手册,为进行维修提供参考样板,也为在维修资金到来之前做好打底准备工作,避免建设性破坏。除此之外,合理开发利用。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所经地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应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保护文化生态资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开发利用的前提,树立适度开发的科学理念,防止过度开发和人造景观破坏茶马古道的原真性,推进历史文化旅游业发展。同时,力争将“茶马古道”黔西南段打造成中国古代交通史和驿道文化展示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场所。

作者:蒙荣荣   稿件来源:黔西南日报  责编:陌上瘾

更多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