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习楹联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江山携手 2016-10-05

 

让学习楹联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作者:山东/李小燕

明朝状元解缙,七岁时随父亲到长江洗澡,父亲将衣物挂上树枝,随口吟出一句上联:千年老树当衣架,小解缙立即对出下句:万里长江作浴盆。

你不要认为解缙是个大才子,很有才情,才会出口成对。其实,在古代,儿童读私塾时,先生最先教的就是如何对对子。小孩对对联是很普遍的事,不但苏轼纪晓岚、鲁迅等这些文人墨客儿童时期都有过巧对对联的佳话,就连普通百姓的孩子也有“稻草系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等趣联广为流传,而今的孩子对于楹联了解多少呢?

今年过春节,我让八岁的小侄帮我贴春联,他竟然不知道上下联,更不知道如何去贴。我开始还认为是孩子小,不懂这些知识。于是,我在村中大街小巷观看了一些大门,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春联贴错位置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在修建大门时,大门上贴的瓷瓦式对联,竟然也有很多户贴错了。

我想,这些瓷瓦式对联将会和建筑群一起存在下去,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上下联贴反的对联,将会一直错下去。

这时我又忆起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安化县文人夏默安对的对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而今年春晚互动观众对对联时,我身边的很多青年朋友几乎都对成了打油诗!

对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真可谓中华之瑰宝,国学之明珠。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应值得文学界与教育界重视,更值得当今社会的中小学生去继承、发展与学习。然而它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在现行的人教版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却没有一席之地!只有小学和高级中学教材中才有所涉及,但也仅仅是作为拓展和积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不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而且在各个阶段的语文检测中,也很少出现对联的相关知识。

再看看市面上的各种书店里,适合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对联书籍并不多。学生时代是培养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然而,教学中却缺少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这不能不说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大缺憾!这种缺憾造成的结果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越来越疏远,越来越陌生,如此延续下去,喜欢对联的人会越来越少;精于对联之道的人会越来越少,我国博大精深的对联文化就会难以振兴!

其实,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又集历史、宗教、民俗等内容于一身,它对仗工整,音调和谐,意蕴深刻,书写时又兼收书法之美,在学生时期进行对联启蒙,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学生接受对联教育,能全方面地接触传统文化之精华,增长国学知识,陶冶精神情操。而今,抵制快餐文化,倡导回归国学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宣部还提出“把楹联写在党旗上”,但要想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从学生抓起。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教化功能,将对联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中,以增添课堂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尤其语文老师更应该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背诵一些趣联、名胜联、名人联等内容,以增强学习国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对联的兴趣,让学生学联、用联、赏联,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文化时尚,以传承古典文化之精髓,弘扬中华之国粹,推动对联文化之发展、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