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延庆孤独症家长培训资料汇编(三)

 jane0083 2016-10-07

ABA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ABA国际年会上,与会的人员各行各业,教育、生产、组织管理都涉及这里面的东西。ABA研究的是人们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由行为的结果决定的。比如说,你在这里听郭大夫的讲课,听完之后感到有启发、有收获、对孩子有好处。“听讲座”的行为产生了“有收获”的结果,这样,结果会决定以后参与的意向、愿望就会大大增加,再次听讲座的行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就是说:结果决定了行为,不是一个刺激本身决定了行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在这个行为之后得到什么样结果来左右,或者影响的。
比如我们训练自闭症孩子,我们要给他一个理由,为什么要让他出现这种行为,就是说他的一个行为得到了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我们表情的变化,也可能是吃的、玩的东西,也可能是某个行动的机会,比如带他到外边玩一类的行动,要这些结果来促进某个行为再次出现或者是减少。这就属于操作性行为。
举个例子: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到商店,孩子看见了他想要的东西,当时就要。妈妈告诉他先不能吃,得先付钱。孩子不等,着急,于是哭闹。这时,母亲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为孩子付钱,买了孩子想要的,满足了孩子。在这里,孩子的哭闹,他是怎么左右环境的?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所以,下一次在商店同样的情景下,他就会继续哭闹,或者苦恼的可能性增加。
再举例:如果这次改了,换了爸爸。爸爸不理他,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不会无休止地闹下去。这时,孩子哭闹的结果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下次跟爸爸出去,碰到同样的情景,孩子哭闹的行为可能就减少。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是因为孩子看见妈妈的刺激就决定了他哭闹的行为呢?还是因为行为(哭闹)的结果(得到东西)决定了行为呢?显然,是因为结果。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所以下一次他还会哭。这就是结果决定行为。
孩子真正明白了吗?不尽然。是一种下意识的,到了这个情况,只要是你哭,东西就来了。他不一定了解哭的结果和行为的关系。他的行为是在这种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这种行为的规律不一定被人意识到,但是人们的行为却遵从着这样的规律。
比如,有个孩子在姥姥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就自己在地上跑,自己玩。只要姥姥在,他就一步也不跑,非得让姥姥抱着他。这是一个刺激控制。姥姥在场,就产生抱着他的结果,这个结果总是跟姥姥相伴随。只要姥姥在,就让姥姥抱,不抱,就发脾气。
在医院里,医生也常用刺激控制技术。有一个孩子见到妈妈总是威胁:你得让我出院,不让我出院我就撞头。他妈妈越在,他撞头的次数就越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刺激控制——看到妈妈就撞头,撞头的次数增加。撞头的结果是什么?他一撞头,妈妈赶紧说:好好好,妈妈下午就给你办手续。有了这句话,他就不撞头了,当时解决了问题。但是从一个星期来看,一天拖一天,妈妈每次都给一个虚假的承诺,这样,每天都有两三次撞头现象。
医生告诉孩子妈妈,你离开病房,找一个不相关专业的陪护人员来陪他,这是第一个措施。实行一个星期,他就撞了一次头,还是在妈妈来探视的时候。第二个刺激控制是妈妈走了,孩子打电话。打电话时同样威胁,发脾气。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他脾气就来了。这时候,我们采取红、黄牌警告,不用言语。告诉他你只要看见护士拿的牌子是绿色的,说明你的谈话进程一直很好,你可以进行下去。如果变成黄牌了,那就说明你的话语有点问题了,你要转变你的态度。你要转好了,绿牌又来了;你要不转变,有可能变成红色的,谈话就会被终止。非常有效。以前一打电话就哭闹,发脾气,甚至骂他妈妈,使用了这几张小纸牌,一句发脾气的话都没有了,只要黄牌一出,他马上就转换过去了。
所以,刺激控制技术用在孩子身上,有时候比我们说话有用得多。
ABA原理使用到自闭症患者身上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当时是针对孩子的过度性行为。(过度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行为是我们不愿意让他出现的行为。比如,目光对视,我们想让他出现,他没有,这叫做“缺陷”。他打你、咬你,这种行为我们不想让它出现,它出现了,这就叫过度性的行为。八十年代后期,ABA教学方法逐步完善,开始针对缺陷性的行为。
ABA在针对过度行为的干预。比如撞头、咬自己、揪头发、摔东西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最能体现行为分析的技术。

这里面有三个因素:A、比如撞头,撞头之前当时的背景、环境是什么?什么人在场?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向他提了什么要求?干了什么事情?B、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描述具体行为。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有问题。描述孩子时说,孩子不听话,孩子发脾气、不听指令等。这不是问题行为的具体描述,具体的表现才是问题行为。C、当问题行为出现了,环境有什么变化?周围的人有什么变化?他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当我们把这三个因素都呈现了,这个问题行为就好处理了。
下面具体分析ABC这三个因素。孩子通常会在哪些时候有问题行为?也就是环境当中的触发因素。一个就是等候。孩子不等候,马上就要,只要让他等,就出现问题行为。表现不一样,打滚、哭闹、咬人、打人。再一个受到威胁的时候,比如对孩子说:你要再玩水,妈妈就不爱你了等,孩子就会哭闹。还有:被要求的时候;终止他喜欢的活动的时候;受到挫折的时候;遭到忽视的时候等等。
自闭症的孩子也需要别人注意到他的要求,当我们不太了解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行为。
受到挫折,比方说我们要教孩子串珠子,孩子穿一下的时候不发脾气;穿两下的时候就有点急;三下穿不上,他可能就要扔东西了。
以上这些是一般性质的。针对我们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它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而且背景也不一样。回顾一下孩子常出现的问题,在什么样情境下、在什么诱发因素下他出现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具体化、个体化。
B因素应该是最容易掌握的,但却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地方。家长最愿意呈现的问题是:他不听话怎么办?他发脾气怎么办?他容易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的问题是:常见的问题行为:攻击别人、自我伤害、破坏、逃跑,还有自我刺激行为。
有的自闭症孩子喜欢掐人。你要跟他亲近一下,他就过来掐你。这不是为了表达对你的反感,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有的孩子可能要看你的反应。我在诊视孩子掐我的时候,我一般都面无表情。一般人不是这样,包括孩子的妈妈被掐之后,表情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变化得非常自然、贴切,让孩子一下子就能记住,下次他还想掐一下,看看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反应。
有的正常的孩子你要想干预他的问题行为,他会“呸!”吐你一口。这个时候怎么办?是躲避、退后?那他吐得更厉害。如果他越吐,你朝他越靠近,他的这个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自伤行为也有很多种形式。破坏行为,象扔东西、摔东西等等。比如在机构里,孩子练着练着,突然“哗啦”一下,把所有东西划拉到地上去了。这时候你怎么办?有的老师很讲原则:捡起来!孩子乖乖地一个个捡。捡完了,好不容易坐下,“哗啦”,又给扔一地。这是在教孩子“你这样做就可以不串珠子”,他逃避的是你的教学。
自我刺激行为是难以矫正的,因为行为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强化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摇手,不停地摇,不管有没有人在。
这些问题行为都是能矫正的。通过我们自己区别行为,不同的行为给他不同的结果,行为就会改变。对自闭症的孩子,大家感觉自我刺激的行为要多。事实上,不是这样。在自闭症孩子里,真正由于自我刺激而引起问题,不到五分之一。我们看到的自闭症孩子,大多数问题行为都是有一定社会性的。
C因素,常见的结果。 问题行为出现了,往往会得到哪些环境的变化呢?第一就是得到了注意,这是最常见的。之所以成为问题行为,就是它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第二个就是他逃避了你要求他做的事情。比如让他捡垃圾,他一哭闹,就不捡了,家长就不了了之了。或者你让他作训练,他一哭、一打滚,你就妥协,等等再训练等等,这都属于逃避。他一闹,你本来坚持的东西就不坚持了,这就是变化给他的结果。第三个就是实在的强化物。我见过一个孩子,不到两周岁。这个孩子只要一上街,跟人家的孩子一照面,人家手里的东西就成他的了。这就是问题行为。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行为?有这样的情形:孩子从人家手里一下子抢过来东西,对方的孩子肯定哭闹。于是家长就会说:孩子,还给人家!这样,你的孩子也会哭。如果对方的妈妈看这个东西不重要,就给他了,那他的问题行为就会持续下去。
如果对方必须要回东西,那就会有一番纠缠,最终家长硬把东西抢过来还给人家。从他夺人家东西,到还回去,没有5、6分钟时间是解决不了的。这期间,孩子一定会呈现一大堆问题行为。而这些问题行为的结果是:我通过这些行为,使我喜欢的东西在我手里保留了5、6分钟。假如你从一开始,不管东西贵贱、大小,马上从孩子手里拿走,不给任何反应,不给任何言语,直接还给人家,这个孩子是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的。
我们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实际上跟我们自身有密切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