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延庆孤独症家长培训资料汇编(四)

 jane0083 2016-10-07

A因素的分析应当包括:这个问题行为通常什么时候出现?通常在哪个地方出现?出现的环境是家庭、学校,还是幼儿园?还是商场、大街上?行为发生的时候谁在场?当时他周围是什么人?行为发生之前有什么事情或活动发生?当时正在做什么?紧跟行为之前,别人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在行为之前孩子是在做别的什么事情吗?何时何地、在什么样情况下、跟什么人在一起他的这种行为最少?要想了解孩子发生问题行为背景,我们就需要搜集以上这些材料、这么多的信息。
B因素的分析也就是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前面已经罗列出来。问题行为大致不出这些类别。如果孩子不会大小便,不能自理,这不是问题行为,这是缺陷性的行为,需要我们教他。
C因素分析:
1. 行为出现之后发生了什么?
2. 当行为出现时您做了什么?
3. 当行为出现时,其他人都做了什么?
4. 行为出现之后有什么变化?
5. 问题行为之后,孩子得到了什么?
6. 问题行为之后,孩子逃避或者避免了什么?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既动手,又动脑。有的家长在学完之后,就回忆孩子以前的行为表现,然后根据A、B、C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把B因素定义出来,问题是什么,描述一下。前两天孩子发生的问题是什么,什么表现,接着分析在什么样情况下发生,发生了之后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了解孩子的过程。
比如,刚才家长提的一个例子:孩子在幼儿园不好好听课,总想往外跑。那么,你让他跑吗?你要让他跑,你允许了,这不算问题行为。你不允许,要他留下,这个时候他有什么表现?是哭?发脾气?那这个时候问题行为就出来了。行为出现后,老师怎么处理的?是让他出去了?还是强制让他在这个环境里继续待着?这就是问题行为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如果这个行为经常出现,那每一次出现的情境你都做这样的分析,最后你的A、B、C资料就会很丰富,这是找到干预方法的基础。
但是要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策略,不是很容易的。要结合自己的孩子,提供具体的情境,我们才能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措施。谁对孩子最了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做有心人,学到这些东西要拿过来用。用的过程中,也许会失败,“我就是按照这个理论去分析、去做,可是结果还是不成”。你可以回过头来再记录,再分析,然后咨询专家,这个时候专家就会有针对性地帮助你解答问题。如果是太笼统的问题,专家是无法回答的。
这些都是间接性的,我们了解了一个问题行为,它到底有什么功能,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了呢,还是他逃避了一个事情,还是为了得到某个具体的东西。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会心中有数。是不是真的就是这个功能维持着这个问题行为?有些时候,还要做实验分析,在专业人员操作下进行。
实验的功能分析。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背景。首先,我们做A、B、C因素的分析,分析完之后,大家大概会有一个印象。比方说,这个孩子好撞头,问题行为在于可能是为了得到某件东西。一撞头,妈妈特别有经验,赶紧把东西给他,他就不再撞了。过去的经验也许就是如此。我们现在要通过分析提示,他撞头与实际东西有直接的关联,是不是它维持着这种问题行为呢?要做实验分析。
分析的时候,把这个孩子叫到专业机构来。一个小时的时间分解开:十几分钟做游戏;十几分钟是一个注意的情境;十几分钟做一个逃避的情境;十几分钟做一个实物的情境;再十几分钟是让他自己呆着,什么活动都没有。这些情景怎么布置?在一间小房子里,游戏情境就是屋里有很多玩具,实验人员在屋里,跟孩子经常有互动。让孩子任意选择玩具。比如他推小汽车,你可在旁边“嘀、嘀、嘀”,或者夸奖他:你真聪明!不断与他有互动。
注意情境中,给他一个一般玩具,不是他特别喜欢的,让他去玩。同时你也在场,告诉他:妈妈有事,你要自己玩。在整个十分钟里,他如果自己在那安安静井地玩,你都不给他任何反馈,不给他任何注意。只有他出现问题行为,比如撞头了,你才注意他:哎,你别这样!批评他。什么形式的注意都行。当他停止了,你又不去注意他了,让他自己继续玩。出现了问题行为,再马上去关注他。
中间休息一下,第三个十分钟逃避情境。我们就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比如有的孩子能画圈,我们就让他画个圈;有的孩子会点数学题,那我们就让他做题;有的孩子能串珠子,那好,我们就让他跟老师一起做。总之,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完成。如果他乖乖地去做了,好,我们表扬他:你真聪明!真听话!等。任何时候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比如哭闹、撞头等,我们就妥协:行行行,先别做了!给他五秒钟逃避的机会。五秒钟完了,你再提要求,他又出现问题,那就再给他延长。只要有问题行为了,你就让他有短暂的逃避。
实物情境:先给他最喜欢的东西,比如小汽车,让他玩十秒种之后,说:好,现在做点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妈妈要把这个收回来。当你从他手里把小汽车拿过来,然后观察他,如果出现了问题行为,马上就还给他,让他再玩一会儿。如果他不出现,好,你就收回。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时候把这个东西还给他。这是实物情境。
自我刺激情境:让孩子独处,周围一点东西都没有,把玩具都收走,就一个小凳子,在那一坐。在这种情况下,看他问题行为的次数。也进行十分钟。
我们分别在每个十分钟里观察孩子问题行为的出现频率。比如说,游戏情境里出现了几次,我们记录下来;注意情境、逃避、事物情境等多少次,都记录下来。有三个以上记录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表。出现问题行为多的情境,就是问题行为的所在。
如果反过来讲,他的问题出现在逃避情境中,那么他的功能就是逃避要求。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就可以理解一个问题行为大概在什么样情况下发生;它发生了之后,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我们在处理过程中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行为的管理。我们通过间接的回忆和实验分析了解到这个孩子各种形式的问题行为。如果分析他是寻求注意这样一个功能,那我们处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用消退的方法。就是当他出现这种问题行为的时候,不要给他关注:1、不要目光接触;2、仅说必须说的话,音量要单调;3、驱除任何潜在的强化物(比如,妈妈在场);4、不要安慰孩子。
如果忽视不了,比如撞头撞得很响,那怎么办?那就必须得制止。但是任何的制止都是一种注意,这种注意是必要的,对有些用注意来维持的问题行为是要制止的。
这时候,既要制止他,又给了他关注,最主要的就是不要跟你有目光的接触。使最恰当的力量制止住他目前的问题行为就可以了。这个过程中,不要给他太多的言语的干涉,更不要有任何的表情变化。如果你现在的表情是气急败坏、或者和颜悦色,都会刺激问题行为继续下去。尽可能给他少的刺激。如果一定要说,那就仅说必要的话,比如说:不可以、不行等。
祛除潜在的强化物。比如说你是爸爸、妈妈,同时还有爷爷、奶奶在场。你了解到孩子的问题行为更多的会在爷爷、奶奶面前出现。等你去处理的时候,如果爷爷、奶奶在场,这个问题会变得比较难以处理。假如你说:不能这样做!他会边撞头边看。谁平常对他有关注他就会看谁。如果是奶奶平常老是关注他,他边撞头会找找奶奶在哪。一旦找上了,问题就变得棘手了。为什么?他在找奶奶,奶奶也在看他,两个眼神一对上,就开始有反应了,孩子就会更厉害了。奶奶坐不住了,站起来。等到孩子表现得难以忍受了,奶奶就会过来干涉你。不过是什么原因,你也不好意思再坚持。奶奶就要哄孩子。这是经常发生的事。这里的爷爷、奶奶就是潜在的强化物。
当你干预孩子问题行为进行一半了,孩子又出现问题行为,你就终止了,不干预了,最怕这样。这样会让孩子问题行为的形式升级,甚至维持下去。所以,一定要祛除潜在的起强化作用的人和物。如果大家都理解了,别人都知道配合你,孩子找就让他找去吧,我就是不看他,不理他,当他不存在一样。这反而有利于问题行为全面矫正。
如果平时奶奶总关注他,这时奶奶不在场,你会发现他当着你的面没有问题行为,可是跟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一大堆问题行为。
在处理寻求注意的问题行为的时候,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就是任何时候不能在这个场合安慰孩子,哄孩子。什么时候安慰?他很正常,表现很好的时候,可以夸奖他
有的家长跟我说:好象这个孩子没有什么原因就发脾气,就有问题。这也许你的A因素没有分析出来。在这个问题之前,你有没有把所有的A因素的问题都排除?如果没有排除,还要进一步地去想,每一个问题都要给自己一个答案。就算这个孩子平白无故地突然发起脾气来,那发脾气之前你在干什么?发脾气之后,你又做了什么?没发脾气和发脾气之后是一样的吗?环境都是一样的吗?也许一开始发脾气的时候,好象没怎么着,但实际上是一种相对忽视他的状态。你根本不注意、不知道孩子在哪。一哭闹了,你才知道:哦!孩子在我跟前呐!赶紧哄哄。实际上孩子是在大家都没有注意他的情况下,发脾气的。因为发了脾气,你才注意到他,好象没有原因,这就是原因。在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注意,本身就是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寻找自闭症患者家属|分享自闭症资讯|交流自闭症治疗经验
自闭症互助圈
微信号:zbz-recover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