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thchen0103 2016-10-07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那么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在物理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勾起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都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要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感兴趣,情境的创设就非常重要,这是勾起学生学习劲头的重要一步。比方讲功率的物理意义时,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某同学从一楼走到八楼,前一次用了三分钟,后一次用了五分钟。问:前后两次,该同学做的功有什么关系?哪一次用的时间短?这表明了什么?问题很简单,但在学生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后,提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就非常顺理成章了。又比如说,讲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这样问:日常生活中的变压器有哪些?变压器本身随处可见,学生通过回答,就对变压器有了一个感性的印象。学生本身知道变压器能改变电压,但平时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能改变电压,这样,如果我们再问:为什么变压器能改变电压呢?这就必然能勾起学生强烈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个兴趣,接下来的就好办了。教材的编排也是相当注重这一点的。比方说,人教版选修1—1的第一章第四节《电容器》,课本里面首先就引入了一个“魔术师”诺莱特表演的魔术,再配上“众僧齐跃”的插图,的确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二、做好实验,触发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触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就应该回到实验中去。比方说,讲惯性时,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在盛有水的杯子上放一块硬纸片,上面再放一个生鸡蛋,向学生提问:“用力弹纸片,鸡蛋会不会掉到桌上碰烂呢?”学生一定会担心那个鸡蛋的“安危”,怕它碰烂,因为有这种担心,也就让学生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然后教师用力弹开纸片,实验结果是鸡蛋掉进水中,安然无恙。看完这个实验,学生的兴趣被触发起来了,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性质的观点将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方说,讲自由落体运动时,针对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错误认识,可以做这样的实验:从同一本本子上撕下两张纸,其中一张撕掉一半并把剩下的揉成一团,将这一团纸和另一张纸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轻的物体未必比重的物体下落慢。这个小实验学生或许已经做过,但在课堂上花那么一点时间,将比单纯的口头讲述更能吸引学生,触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用好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多媒体集图、文、声、动画于一身,且多媒体能通过计算机来再现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过程,所以能用它来模拟在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现象或在课堂上难以做到的实验。因此用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不仅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比方说,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结合挂图进行口头讲述,但是由于挂图本身表现的是静止的画面,因此学生不容易深刻理解,教师也不容易讲述清楚。而如果应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反应堆内部的工作情况的话,则学生在课堂里就能“看”到不可能看到的反应堆内部所发生的现象,这必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此时有关反应堆这个问题就变得形象、直观、高效了。再比方说,讲回旋粒子加速器,借助多媒体,也能将不可能在课堂上做的实验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要想实施素质教育,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借助情境的创设,实验的开展,电教的应用,将能勾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只有学生乐学、主动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