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对联技法探微之四——形象化

 江山携手 2016-10-07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文学艺术中,“形象”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对形象的论述比较典型的是西晋的陆机和南北朝时的刘勰,陆机《文赋》有言:“期穷形而尽相”,意思就是:“(文学语言)追求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形状,使其相貌毕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于貌求,心以理就。”意思就是:“精神靠物象来贯通,是情思变化所孕育的,物象用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心里产生情理来作为反应。” “形象”作为一个有确定内容的美学术语始于黑格尔的《美学》:“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诗的观念功能可以称为制造形象的功能”,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文学的形象化,就是作家运用特定的艺术手法,让笔下的事物“具体可感”的过程。

清代的对联作者,十分清楚形象化在对联创作中的重要性,也十分注重发挥形象的艺术功能,因而,创作出来的许多对联以形象取胜,这里,笔者试着分类探求:

一、“六觉法”

六觉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下意识),它是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充分吸收外界事物的各种信息,从而形成认知的主要方式。通过六觉感知呈现事物的形象,是清代对联形象化手法的特征之一,且看康熙皇帝题杭州西湖孤山联:
苍霭望中收,四面湖光依几席;
熏风行处遍,六桥花柳间桑麻。

这副联无疑是一副写景联的佳作,全联将西湖孤山的形象描写的惟妙惟肖,就是得益于作者调动了视觉和触觉器官,给读者描绘了真实可感的一副画图,联中的“苍霭”是指青色的云雾,它与后面的湖光、几席、花柳、桑麻等景物,都是通过人的“视觉”而感知的,而“熏风”,指的是和暖的风,它是通过人的触觉而感知到的,联语通过视觉和触觉,为我们呈现的画面,有静有动,有远景有近景,而这些景物,营造的氛围则是自然风物怡情养性,农家作物赏心悦目,人在其中,充分享受这清新与温馨,流连忘返。

再看倪国琏题北京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一般的书屋联,离不开写人和事,而这副联心裁别出,简短的语言着重绘景,用简笔为书屋勾勒形象,作者选取的意象是一草一花,运用的手法就是六觉法,草之新绿是通过视觉感知到的,花之古香,则是通过味觉感知到的,作者通过两种感觉,营造了清新古雅的书院气息,其间人文的厚重与书香的浓郁当然就无需多言了,一切依靠读者自由品味、回味。

汪士慎一生冷僻高傲,不尚浮华,他嗜茶如命、嗜书如命,被人称为“汪茶仙”,他给自己的书室,取名为“清茗斋”,题了这样一副联:
茶香入座午阴静;
花气侵帘春昼长。

这副联,尽管只有十四个字,但是给我们传递了三种感觉信息,香是通过味觉感知到的,静是听过听觉感知到的,长是通过知觉感知到的,通过这三种感觉信息,我们感知到的是作者的书室环境,有花有草有树有茶,虽然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抒怀咏志,但是作者的高雅情趣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作者没有写一种“具体”的事物,但是他的书室的形象却是十分生动的。这无疑也是得益于六觉法的运用。

二、比喻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抽象的事物和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强化印象,增强感染力。

我们先看姚文田的一副自题联
过如春草芟难尽;
学似秋云积不多。

这是一副自题联,也是一副感悟联,这类联,一般人喜欢用一些空话和套或者豪言壮语来创作,虽然也有佳制,但很难出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联中的“过”,是过失、缺点的意思,“学”是学识、知识的意思,这两种东西很抽象,谁也不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形象,作者在联中,用了两个比喻,一是把人的过失或缺点,比喻为春天的草,你把把割掉,只要春风一吹,还会长出来,另一个是,把人的学识比喻为秋天的云,看似聚集到一起了,只要秋风一吹,就杳无踪影。记得我第一次独到这副联,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形象”,作者运用高超的比喻手法,独特地将人的过失和学识这两种很难说出具体特征的事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抛开这副联的思想意义不说,单凭这两个比喻,这副联足以列入名联的行列,令人叹为观止。

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郑板桥,是当之无愧的对联名家,他的许多对联就是因为善于运用比喻法而成为形象化的经典作品,请看他的以下几副作品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题扬州月观亭

写亭台楼阁的景物,聚焦月和云本不为奇,但是作者这副仅有十个字的对联,并没有给人以老套的感觉,就在于作者运用了比喻法,将月光比喻为清澈的水,把云彩比喻为姿态各异的山,整副联的形象感十分突出,给人的印象也十分有意蕴。
 
前身应是明月;
几生修到梅花。——自题

众所周知,郑板桥一声清廉,具有高风傲骨,作者在这副简短的自题联中,同样以比喻强化了形象化的效果,明月和梅花比喻自己,对他来说,再恰当不过了,当然,用我们现在的联律来审视这副对联,格律上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与韩镐论文

这副联我们耳熟能详,其内容是讨论文学创作的观点,这无疑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让别人接受并记住,并不是一件简单事,或许写一篇论文也并必能如愿,但是作者同样用了两个比喻,就把十分深奥的问题,阐释的浅显易懂,正因如此,这副联流传很广,就凭以上三副比喻联,我们完全可以说郑板桥是比喻高手。

三、动词法

动词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它的最大功能就是使语言富有动感,生动起来,只有生动的语言才是形象的语言,正如福楼拜所说的:“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清代对联中,许多联作就是因为善于运用动词而强化了形象化的效果。例如,陶澍题上海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这副联用辩证思维的方式,阐述了一种哲理,高有高的不足,小有小的优势,这固然是这副联的高妙之处,但是这副联能给人以深刻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运用了几个动词:任、飞、过、奖、送、来。正是这些动词,使得这副联很活泼,流动感很强,强化了语言的形象性。

再比如顾复初题成都崇丽阁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触景生情,文字优美是这副联的最大特点,大量的动词是这副联的正能量,作者用引、拂、看、来、停、伫、送、到,把个动词,把景物之中的人物的一系列动作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因而给人留下的印象很难让时间堙没。

我们再看俞樾题杭州敷文书院的一副联
倚槛俯江流,一线涛来文境活;
迎门饮湖渌,万松深处讲堂开。

任何文章都以境界为上,境界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感觉,境界的营造有多种方式,俞樾的这副联很有境界,这种境界无疑也是通过几个动词营造出来的,这几个动词一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优美的环境,另一方面为我们营造了书院浓厚的读书氛围,读来令人深受感染。

四、摹形法

摹形,就是描摹形态,以达到形象、生动、传神的目的,许多对联描写景物,离不开形象描写,描摹形状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请看袁枚为苏州个园题写的一副联: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这副联写了两种植物:竹子和梅花。作者的高超就在于使用了摹形法,月亮照在竹子上面,竹叶的影子映在地上,书写成一个又一个“个”字,清霜落在梅花树上,梅花树的全身都是“花”,“个”字和“花”形,就是作者描摹的形状。毋庸置疑,这副联无论谁看了,都会觉得妙不可言,难以忘记。
 
弯腰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睨。----清·张之洞

这是清代对联家张之洞的一副摹形联,作者好似一位画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图画,弯腰的桃树,倒着的花,仰头的蜜蜂,瘦弱的莲蓬,歪斜的果实,斜视的白鹭,无不让人忍俊不禁, 使本不入眼的弯腰桃树和歪脚莲蓬趣味顿增,同时也使蜜蜂和白鹭显示出几许顽皮性格。

我们再看汪炳璈题贵阳涵碧亭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清莲瓣里行。

涵碧亭位于贵阳甲秀楼下的玉桥上面,这副联无疑是一副写景联,也运用了比喻修辞,这里的比喻目的是为了描摹景物的形状——清澈的河水从桥孔里流出来,就像是从一个“碧玉环”中涌出来一样;游人乘坐小舟,往来穿梭,悠然自得,就好像在一朵巨大的莲花瓣里,多么美妙的境界啊!全联如果说神韵丰满,就是因为比喻性的摹形手法,使联语高度形象化了。

文学艺术是形象化的艺术,文学思维是形象化的思维,对联尽管是一种实用性文体,但是不能否认他的文学性,只有用文学的眼光审视对联,用文学的理念指导对联的创作和欣赏,才能使文学富有韵味,而形象化不失为一种主要的创作方式,这一点,上述诸多清代对联已经提供了鲜活的例子,但愿我们能从中受到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