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魏传奇之枭雄争霸 高欢 高欢六世祖高隐曾为晋朝的太守;后来的三位先祖又仕慕容氏燕国;曾祖父高湖在慕容宝亡国时降附魏朝;祖父高谧曾为北魏侍御史,后因犯法举家徙于怀朔,此后三代遂世居于此。 523年,柔然南侵,怀荒镇兵民无粮可食,请示镇将开仓放粮,吃饱肚子好打仗。镇将不准许。兵民忍不无忍,聚众杀镇将起义,六镇大乱。 524年, 沃野镇破六韩拨陵(匈奴族)起义,声势浩大,席卷边城。北魏大惊,联合柔然一同镇压,击杀破六韩拨陵,把二十多万被俘兵民全部安置到河北一带。河北本来连年水旱灾害不断,一下子又来了这么多俘囚,矛盾激化,反叛不断,接连有杜洛周、鲜于修礼、葛荣等镇兵镇将的起义,且相互兼并攻杀,乱成一团。高欢先后投靠杜洛周和葛荣;后脱离义军投奔尔朱荣。他向尔朱荣提出讨伐胡太后亲信郑俨、徐纥,以“清君侧”为名,从而成就霸业的方针,因此受到尔朱荣的赏识,并被提拔为尔朱荣的都督(卫队长)。 528年七月,葛荣亲率号称百万的主力部队,包围重镇邺城,外围游兵已活动到汲郡一带。尔朱荣亲率七千配有副马的精锐骑兵自晋阳出击,以狡黠善战的羯族人侯景为前驱,倍道兼行,东出滏口,越过太行山脉进入河北平原。 尔朱荣大将高欢,原来在杜洛周、葛荣手下都呆过,熟人不少,此时趁机于阵前招降了葛荣军中七个王和一万多人的军队。尔朱荣军事政治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高欢展开政治攻势,另一方面他亲自陷阵力战,率骑兵突破穿透葛荣的大阵,又从后返击,葛荣军大败,本人于阵前被生擒,尔朱荣把他装入囚车送往洛阳处死。 邺北之战中,葛荣军大败,年轻的宇文泰走投无路,只好通过老交情贺拔岳投降了尔朱荣。尔朱荣对宇文泰欣赏而又猜忌,将他带回根据地晋阳,后来拔归贺拔岳帐下效命,从此龙飞鹰扬。葛荣失败后,高欢收编葛荣余众,以山东的冀、定、相诸州(今河北及河南北部)为自己的据点。 530年,孝庄帝杀死尔朱荣,尔朱家族起兵讨伐孝庄帝,孝庄帝战败被杀,尔朱家族立长广王元晔为帝;尔朱兆任命高欢为六镇降兵的统帅,高欢立刻驰奔阳曲川,建立统军大营;降兵一向厌恶尔朱氏和他手下的契胡兵士,极短时间内就奔赴高欢处集合完毕。 532年,高欢与属下拎出魏朝宗室、渤海太守元朗为帝;高欢初次与尔朱氏交锋,以少胜多,在广阿(治所在今河北隆尧东,东汉废,北魏太和中复置)大败尔朱兆,俘获五千多人。 532年,韩陵之战,高欢自领中军前突,大将高敖曹将左军、堂弟高岳将右军、斛律敦大败尔朱兆,尔朱家族四散奔逃;斛斯椿等人抢先一步回到洛阳,尽杀留守的尔朱氏党羽;尔朱世隆、尔朱度律、尔朱天光相继被俘斩。 532年五月,成了皇帝的元修鸩杀节闵帝(时年三十五),又杀曾经为帝的安定王元朗、东海王元晔,再杀孝武帝叔父汝南王元悦;事后立即迎娶高欢长女为皇后,年轻的高欢成为国丈; 533年,尔朱家族最后一个漏网之鱼尔朱兆在秀容兵败,被逼自缢;尔朱兆大将慕容绍宗携尔朱兆妻子及余众归降。 534年,魏孝武帝准备率军攻伐驻扎在晋阳的高欢,下诏戒严,声称要南伐梁国。又和斛斯椿征发河南诸州兵马,在洛阳近郊进行大阅兵。为了麻痹高欢,他密诏给高欢说要带兵攻打关西的宇文泰和贺拔胜。 534年7月,魏孝武帝亲师十万军队屯于河桥,以斛斯椿为前驱列阵于邙山之北。斛斯椿请两千兵马趁夜渡黄河趁高欢立脚未稳进行偷袭。孝武帝开始时觉得此计很好,黄门侍郎杨宽劝道:“现在这紧急关头把兵权给别人,恐生他变。万一斛斯椿渡河偷袭成功,那可是灭掉一个高欢又生出另外一个高欢啊。”孝武帝闻言马上下令斛斯椿停止发兵。朝臣元斌之与斛斯椿争权,从军中跑至孝武帝处,欺骗皇帝说高欢军队已经逼近,孝武帝西逃,惟独武卫将军独狐信单骑追随皇帝。 536年,小关之战;西魏军突至小关,窦泰猝不及防,引兵赴阵,宇文泰将其诱至牧泽中杀出,大破窦泰,东魏兵死伤殆尽,窦泰自杀;当时由于黄河冰薄,东魏人马辎重无法过去,只能撤毁浮桥回军。西魏军从后追击,高欢殿后的大将薛孤延一战之中砍坏十五把钢刀,战事异常惨烈,最终才保得高欢一行人逃脱。双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欢间接失败告终;而东魏另一路人马高敖曹进军顺利,攻陷上洛城,全军而还,被高欢授为军司大都督,统七十六都督。 537年,沙苑之战;关中旱灾大饥,宇文泰带着不到一万的军马在恒农谷仓休整了五十多天,好容易才让饿得几乎皮包骨的军士歇缓过来;听说高欢渡河来战,赶忙入关准备;高敖曹带三万兵马就把桓农团团围住。宇文泰到了渭水南岸,征召的诸州兵马都没有到位,于是造浮桥渡渭河,令军士精装带三天粮食,踞高欢军六十里屯军;高欢得知宇文泰兵到,引兵会敌;高欢下令进击,东魏兵望见西魏兵寥寥无几,个个贪功冒进,应有的战阵散不成形。西军相交之际,宇文泰亲自擂响鼓号,埋伏于芦苇丛中的兵士奋身挺兵而起,李弼师一支铁甲骑兵又从侧面突出横击,东魏军队被截成两段,军卒大恐,东魏军大败,高欢据鞍叹息不动,斛律金以鞭击打战马,一行人逃走,到了河边差点没找到船,狼狈渡河。此战下来,高欢丧甲士八万人,丢弃铠仗十八万。高敖曹闻听败报,也从桓农撤围,退保洛阳。西魏宇文泰经此一胜,兵精粮足,成为高欢心腹大患。 538年,河桥之战;高欢大将侯景从宇文泰手中重新夺回洛阳金墉城,烧毁洛阳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回洛阳祭扫魏朝先帝陵庙,闻讯后率军驰援,临阵斩杀高欢大将莫多娄贷文;侯景连夜突围,宇文泰追击。侯景摆大阵,北据河桥,南依邙山,与宇文泰大军交战;西魏后军大至,军势复振,掉头迎击侯景军,侯景军大败,北遁而去。河桥一战,西魏战败,狐独信、赵贵等人交战不利,混乱中又不知宇文泰和西魏文帝消息,都弃军先归,宇文泰也烧营遁走,王思政侥幸生还。东魏高欢则痛失大将高敖曹。 543年,邙山之战; 因高澄贪色,欲奸高仲密(高敖曹兄)的妻子李氏,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高欢也亲自将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数日不战。黎明时分,两军相交,高欢大将彭乐以数千骑兵直冲入西魏北军,所向皆溃,一直深入西魏营内,俘获西魏临洮王元柬等五个王爷及督将参谋等总共四十八人;高欢勒令鸣鼓进击,斩首三万余级。同时传令彭乐加紧追击黑獭,宇文泰从彭乐手下死里逃生。 转天,东西魏两军重整旗鼓复战。宇文泰三军绕过东魏主力,合击高欢中军帐,高欢仓促之间不及应敌,营外步兵几乎全被俘虏,高欢本人一时间连坐骑也被射死,手下赫连阳顺自己下马把马让给高欢,连同七个人随后保护,追兵聚至,高欢的亲信都督尉兴庆一人殿后拒战,矢尽,被西魏兵乱刀砍杀。东魏降兵把高欢逃跑的方向向西魏报告,宇文泰招集三千敢死队,以大都督贺拔胜为首带军再急追高欢,高欢幸得段韶解救,射翻贺拔胜坐骑得脱。由于高欢退回之后立即率领主力卷土重来,战场形势又发生变化。东魏兵大肆反攻,冲杀过来。宇文泰的阵势被冲散,难以招架,大败而逃,东魏军队则乘胜大举追击。还是于谨、独狐信等人收集西魏散卒从侧面不断袭扰东魏追兵,宇文泰才得侥幸逃脱,狼狈退回渭河上游。高欢将兵入陕,会议进止,部下封子绘、陈元康劝高欢乘胜追击,定能一统两魏。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 一直为宇文泰坚守桓农粮仓的王思政大摆“空城计”吓退东魏军。 东魏军重新夺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获高仲密妻儿送至邺城。高仲密的弟弟高季式没有被连坐族诛,高仲密一家被杀,李氏被高澄纳为妾侍。战后,高欢回邺城,把贺拔岳留在东魏的几个儿子全部整家杀尽。贺拔胜听说后活活气死。 546年,玉壁之战;十月,高欢率大军十万围攻西魏位于汾河下游的重要据点玉壁(今山西稷县),西魏名将韦孝宽守城。东魏军尽用攻城之术,但皆被韦孝宽所破,而且还守城有余。东魏苦攻玉壁五十多天,因瘟疫爆发,无可挽回,战死病死七万多人,高欢则下令都埋在一个大坑内。高欢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急得旧病复发。时有陨石坠入东魏军营中,东魏军惊惧,高欢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高欢不顾病重之身,在露天大营召集诸将宴饮,令斛律金唱敕勒歌:“敕勒川,天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高欢亲自和唱,哀感流泪。547年正月朔日,恰巧日蚀。垂死的高欢叹道:“日蚀为了我吗?死亦何恨!”。 玉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作战中,韦孝宽足智多谋,因敌设防,指挥果断,纵使高欢精疲力竭,也未能攻克玉壁。西魏文帝元宝炬特派殿中尚书长孙绍远、左丞王悦前去慰问,并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以奖其守玉壁之功。
宇文泰 宇文泰高祖宇文陵仕于后燕,拜驸马都尉,封玄菟公。 396年八月,北魏太祖拓跋圭领军进攻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燕军大败;397年十月,魏军克中山,后燕将吏士卒降者二万余人,宇文陵亦率甲骑五百降魏,拜都牧主。 天兴年间(398年十二月-404年十月),北魏在国都平城四周设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玄、御夷六镇,又迁各族豪杰之家于此,后来的魏末诸英雄豪杰大多出自此六镇。北魏正光年间,沃野镇豪强破六韩拔陵起兵为乱,占据了沃野镇,随即又遣党徒围攻武川、怀朔诸镇,拉开了摧毁北魏统治的边镇大暴动序幕,包括宇文家在内的一些家族就在这次风暴中崛起了。 398年十二月,北魏徙六州二十二郡豪杰于代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一带,以加强控制,宇文陵也随之迁武川,遂世居武川。 524年,破六韩拔陵领导的边镇起义在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爆发,随后,起义军大将卫可孤攻下武川镇。不久,武川镇中下级军官贺拔岳父子,宇文泰父宇文肱等袭杀卫可孤,投降北魏政府。其时,北魏王朝向柔然借兵镇压起义军,柔然骑兵在攻下六镇后,大肆掠夺破坏,致使六镇饥荒严重,北魏政府只得移饥民于河北就食。宇文泰和其父、兄也被徙到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 526年正月,怀朔镇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北镇流民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起义,宇文一家亦参加了起义队伍。但在前往左人城途中,被政府军击败,宇文肱及其长子、次子阵亡,宇文泰与其兄宇文洛生幸免于难,入鲜于修礼军中。及鲜于修礼死,又入葛荣军中,被任为将帅。葛荣失败后,尔朱荣惧宇文兄弟有异心,遂托以他罪,诛宇文洛生,宇文泰慷慨陈述,才释去尔朱荣对他的戒心,免遭其难。由于宇文泰与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有旧,岳亦是武川军人,与宇文泰父宇文肱关系甚密,因此,宇文泰被收编在贺拔岳部下。 528年,孝明帝暴崩,尔朱荣率兵赴洛阳。贺拔岳为先锋。尔朱荣在河阴杀死朝臣,意欲自立,贺拔岳谏阻,乃立孝庄帝。赐为樊城乡男。累迁左光禄大夫、武卫将军。 贺拔岳(父亲武川豪强贺拔度拔;兄长:贺拔允、贺拔胜),初从父兄参加镇压破六韩拔陵起义,后转投尔朱荣,为别将、都督。 尔朱天光镇压关陇起义,以侯莫陈悦为右厢大都督,与贺拔岳为左右手。 528年,贺拔胜以前锋都督从尔朱荣决战滏口,消灭了葛荣起义军和一度盘踞洛阳的元颢。时万俟丑奴东侵岐州,贺拔岳随尔朱天光讨伐,俘杀万俟丑奴。尔朱荣死后,尔朱氏贵族作威作福,激起民愤,高欢趁机起兵,在广阿打败尔朱兆军。尔朱氏贵族联合出击高欢,关中主将尔朱天光也率兵参加。对于尔朱天光东出,贺拔岳予以反对,但天光并未采纳。于是贺拔岳为避免与尔朱氏一同覆灭,联合侯莫陈悦攻占长安,割据关陇,与高欢抗衡。 530年春,尔朱荣以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为副帅,率兵前往镇压关陇起义军。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随岳入关,因镇压起义军有功累迁至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增邑三百户,加直阁将军、行原州事。 530年九月,孝庄帝诛杀尔朱荣,但大权仍操在握有大军的尔朱氏手中。 532年月,尔朱天光领兵东返,不久,尔朱氏败灭,尔朱天光亦被杀。先是,尔朱天光东返,留弟尔朱显寿镇守长安,贺拔岳用宇文泰计,袭取长安,宇文泰率轻骑为先锋,倍道兼行,尔朱显寿闻报,弃城东走,至华阴(今陕西大荔),被宇文泰军追及擒获。及尔朱天光死,关中只剩下贺拔岳与侯莫陈悦两个军事集团。同年,魏帝授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岳以宇文泰为行台左丞,领府司马,事无巨细,皆委之于宇文泰。 533年八月,魏出帝授贺拔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贺拔岳以牧马为名,引兵西屯平凉(今甘肃华亭西),除灵州刺史曹泥依附于高欢外,费也头万俟受洛干、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河西流民纥豆陵伊利等皆归附于岳,秦、南秦、河、渭四州刺史也来到平凉,受岳节度。是年,贺拔岳以夏州(治岩绿,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边塞要地,欲派得力之人为刺史,在众人的极力推举下,以宇文泰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宇文泰到州后,抚慰流民,结好少数民族,很快控制了夏州局势。 534年正月,贺拔岳准备讨伐曹泥,遣都督赵贵到夏州与宇文泰商议此事,宇文泰认为:曹泥虽然依附高欢,但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不过孤城一座,未足为忧,值得担心的是侯莫陈悦,贪而无信,必然为患,应尽早谋取之。贺拔岳没有听从宇文泰的意见,坚持己见,与侯莫陈悦共同出兵伐曹泥。然侯莫陈悦早已受高欢密旨,出兵途中,借口商议军事,诱贺拔岳入营杀之。 贺拔岳死后,军中无人统帅,人心离散,在大都督赵贵的建议下,众人共推宇文泰为统帅,派杜朔周星夜奔夏州告之。宇文泰闻讯,即率帐下轻骑驰赴平凉,为防事变,令杜朔周帅众先据弹筝峡(今甘肃平凉西北)。宇文泰行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正遇高欢派来招抚贺拔岳部众的侯景,宇文泰以言语折之,辞气俱下,侯景不敢前往平凉,中途而归。魏出帝闻贺拔岳被害,遣武卫将军元毗为使前往宣旨抚慰,并调岳所领部众还洛阳,及元毗到平凉,宇文泰已被众将推为统帅。宇文泰统领贺拔岳军后,一面命诸军戒严,准备进讨侯莫陈悦,一面上表孝武帝,并与元毗及诸将刑牲盟誓,相约共扶大魏王室,出帝遂下诏以宇文泰为大都督,统领岳所部人马。 534年,在高欢的挑唆下,贺拔岳在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南)被侯莫陈悦所杀,部众被宇文泰所收,建立了西魏政权。 原州(今宁夏固原)刺史史归,素为贺拔岳所亲信,及贺拔岳死,竟反投于侯莫陈悦,侯莫陈悦遣王伯和、成次安领兵二千助史归镇守原州。因此,宇文泰首先派都督侯莫陈崇帅轻骑一千奔袭原州,擒史归、王伯和及成次安等,缚送平凉。 534年三月,宇文泰调发诸军,毕集原州,准备攻侯莫陈悦。四月,军出木狭关(今宁夏固原西南),正逢大雨雪,平地积雪二尺,宇文泰知侯莫陈悦怯而多猜,遂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直扑侯莫陈悦之大本营水洛城(今甘肃庄浪东南)。侯莫陈悦闻泰军至,留万人守水洛城,自领大军退保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宇文泰军到水洛,守军出降,宇文泰即率轻骑数百奔略阳,悦又退保上邽(今甘肃天水)。时南秦州刺史李弼亦在侯莫陈悦军中,见侯莫陈悦败势已定,乃暗中派使者诣宇文泰,请为内应。其夜,侯莫陈悦弃城出,军中惊溃,士卒纷纷来降,宇文泰纵兵奋击,大破侯莫陈悦军,侯莫陈悦仅与子弟及麾下数十骑遁走灵州,宇文泰急令镇守原州的宇文导在前面堵击,又以都督贺拔颖领一军尾追,至牵屯山(今宁夏固原西)追及,侯莫陈悦自杀于野。 随后,宇文泰又遣都督刘亮攻取盘踞豳州(治定安,今甘肃宁县)的侯莫陈悦党孙定儿,克之。又以重兵威逼,迫使氐王杨绍先称藩,送妻、子为质。十一月,遣李虎、李弼等讨伐曹泥,明年(535年),曹泥降,灵州遂平,宇文泰徙其豪强置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以加强控制。 534年七月,魏出帝遂从洛阳率轻骑入关,迁都长安,加授宇文泰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国之政,皆由泰定。是年十月,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北魏分裂。 534年十二月,宇文泰以毒酒害死魏出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明年正月,文帝于长安城西即位,改元大统,宇文泰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军政大事尽出于泰手。从此,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高欢与宇文泰皆居相位,军国大事总属相府,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元氏皇帝不过是傀儡而已。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先是以宗室元翌女嫁柔然主阿那瑰弟塔寒,后又劝西魏文帝纳阿那瑰女郁久闾氏为皇后,以结好柔然。 535年三月,宇文泰命各衙署斟酌古今以来的治国经验,且可以用于现实者,制订颁行了二十四条新制。并提拔了武功大姓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拟订治国大纲,革新政治。 537年春,东魏攻潼关,宇文泰率精锐出潼关左面的小关,攻其不备,大败东魏军,东魏大将窦泰自杀。 537年,西魏文帝任命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西魏军队的实际统帅。宇文泰开始整军;宇文泰集诸军于咸阳,八月,率之于潼关整军,宣布军法军规,不得贪财轻敌,不得作威于百姓,与敌作战,用命则赏之,逃脱皆戮之。通过这次整顿,西魏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不久,高欢率二十万大军入侵,西魏以少胜多,在沙苑(今陕西华阴县境内)大败高欢,俘敌八万余人。 539年,宇文泰下令置纸笔于京城阳武门外,以访求得失。当丞相府记室柳虬提出纳忠谠之言的建议时,宇文泰欣然采纳,并要求史官记事,须得失无隐。宇文泰的这种做法,有助于西魏吏治的清明。在法律上,宇文泰主张不苛不暴,既要“法不阿贵”,官吏犯法一视同仁,如宇文泰的内兄王世超,任秦州刺史时,骄横州县,结果被赐死。位至大将军的郑伟不遵法度,结果被免职。 541年九月,宇文泰颁行了由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十一月,又颁布了十二条新制。,和535年三月颁布的二十四条新制合在一起,共三十六条。 在政治上宇文泰奉行以德治教化为主,法治为辅的统治原则。 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只要德才兼备,那怕出身微贱,亦可身居卿相。李弼原是侯莫陈悦帐下大都督,且互为姻亲,后倒戈归附,宇文泰毫无戒备之心,予以重用,成为统率府兵的八柱国大将军之一;柳敏原是东魏河东郡丞,宇文泰克河东后得之,当即拜为丞相府参军事,后来成为帮助宇文泰制定国策的核心人物;武功大姓苏绰,宇文泰对之推心委任而无闲言,如有外出,常常预署空纸授绰,若须有处分,苏绰可以随事施行,事后启告一下即可。 宇文泰将被破坏了的均田制恢复起来,使那些由于土地兼并、战乱、天灾而丧失土地,流落他乡的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西魏均田制的授田、租调和北魏虽有差异,但变化不大,在役制上却变动较多,对服役年龄、时间、人数都作了重新规定。服役年龄从北魏时的十五岁改为十八岁;服役时间则根据年成丰歉而定,丰年不超过一月,中年不超过二旬,下年不超过十天,使役期大为缩短;人数上则规定每户农家服役者限于一人,避免过多地动用民力,妨碍农业生产。同时,宇文泰还颁行了户籍制度和计帐制度,即预定次年徭役概数的计帐之法,以求赋役的征发较为合理,还对绢的长度作了统一规定,以四十尺为一匹。 542年三月,西魏正式建立六军。 543年,邙山之战,宇文泰率军黑夜登山进击,高欢仅而获免。次日再战,宇文泰军不利退还。 546年九月,玉璧之战,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想拔除西魏安在汾水下游的这个钉子。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镇守玉壁,顽强抵抗,高欢先后采用断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战术,围城五十余日,士卒死亡七万多人,未能攻下玉壁,最后高欢染疾,只得解围而去。玉壁之战,高欢倾力而出,攻一孤城五十余天不下,智力皆困,以至愤恚成疾,明年正月,发病而死。自此,西魏扭转了过去的劣势,和东魏势均力敌了。 548年,西魏任命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但仅挂虚名,并无实权,另任命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为柱国大将军,实际统率六军。 549年,侯景攻陷梁都建康,长江下游江北诸郡,多为东魏占领。驻守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梁宗室诸王割据自立,并借助西魏力量互相攻击,争夺帝位。据襄阳的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进攻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兵败投靠西魏,被立为梁王。 550年,宇文泰进一步把征兵对象扩大为所有的均田户,这样,西魏军队中汉族士兵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551年,宇文泰以长乐公主嫁给突厥主阿史那土门,突厥也经常派使者访问西魏,赠送礼物。 552年,宇文泰下令废止流传了二千余年的宫刑。 552年,侯景覆灭,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同时,其弟萧纪也在成都称帝。萧绎请西魏出兵攻占梁、益二州,剪除已在成都称帝的梁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 553年,萧纪发兵攻江陵,兵败被杀。西魏乘机攻陷成都,占有益州。 553年,宇文泰计划伐梁武陵王萧纪于蜀,而众议畏缩;只有尉迟迥认为蜀与北方隔绝一百多年,恃险自守,如以铁骑急行袭击,定无不克。宇文泰遂遣尉迟迥从散关进军,围成都五旬,取得胜利。 554年,梁元帝遣使向西魏索还所占之地,言辞颇为傲慢。九月,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派柱国于谨总领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将率兵5万进攻梁都江陵。十月,西魏军自长安(今西安西北)进至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州)一带,萧詧率军助战。梁元帝闻讯,下令戒严,调兵抵御西魏军。十一月,西魏军渡汉水,宇文护、杨忠奉命率精骑先据江津(今荆沙东南),切断江路,使梁守军东退无路,下游援军也无从得渡。梁元帝遣将分扼江陵要点,树木栅于外城。于谨军至,下令筑长围,隔绝内外。梁信州刺史徐世谱、晋安王司马任约等率军于江陵南岸马头筑垒,遥为声援。时梁各处所征兵马未至,西魏军多路攻城,初受挫,后猛攻,并在内应相助下入西门,克外城。梁元帝退保内城,当晚命属官焚图书14万卷,次日出降,后被杀。十二月,于谨回师,将被俘的梁王公、百姓数万人驱往长安。西魏立萧詧为梁主。此后,长江中上游的荆、雍、梁、益诸州,全为西魏所有。 西魏制造借口,出兵江陵,消灭梁元帝的真正原因是:西魏只有消灭萧绎,才能彻底解决雍荆不睦问题;西魏也只有彻底解决了雍荆不睦问题,才能集中力量在山南之地与北齐对峙,从而为更具远景意义的目标进行努力。因此消灭梁元帝,纳雍荆之地入西魏版图,就是一个必然的步骤。 554年,宇文泰利用梁元帝萧绎(据荆州)与萧詧(据雍州)叔侄间矛盾,和萧绎的懦而无谋,多疑少断,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进攻江陵。经过激战得胜,虏获大量财宝,又取百姓男女数万口为奴婢,驱归长安。立萧詧为梁王,自襄阳徙镇江陵,成为西魏政权控制下的傀儡,史称后梁。 554年正月,宇文泰废杀废帝元钦。初,西魏文帝元宝炬病死,子元钦继位,是位废帝;元氏宗室想从宇文泰手中夺回大权,尚书元烈阴谋发动政变,事泄,宇文泰杀元烈;废帝对元烈之死深感同情,对宇文泰十分不满,密谋诛之,谋泄,于是宇文泰废之,立元钦之弟廓即位,是为恭帝,重新恢复旧姓拓跋;宇文泰始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554年九月,宇文泰命于谨、宇文护等率步骑五万,进攻江陵。十一月,城破,梁元帝被处死,魏军挑选江陵百姓男女十余万口,驱归关中,只把一座空城留给萧察,同时又将原来梁朝控制的雍州诸郡收归西魏作郡县,这样,西魏的疆域扩展到了今四川、湖北一带。 556年正月,宇文泰推出一套由汉族士人苏绰、卢辩依据《周礼》制定的新官制;这套新官制抛弃了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仿《周礼》设立六官: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余官称号也都仿《周礼》,但并不是将秦汉官制一概废除,而是参照使用。 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九月,还至牵屯山(今宁夏固原县西)染疾。十月乙亥(初四)日(11月21日),卒于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年五十岁,葬于成陵(今陕西省富平县北),谥号文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