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又叫“轮圈”或“轮辋”,台湾同胞还有一种叫法是“胎铃”,是汽车的重要行驶部件。有人形象的把轮胎比喻成鞋子,将轮毂比喻成脚。如果说汽车轮胎是汽车车轮的“软组织”的话,那么,轮毂就是车轮的“主心骨”。 轮毂,其字面含义是指车轮的中心装轴部分,俗称“轴头”,通过轮毂轴承而安装在车桥套管外面的壳形回转件。它是通过半轴螺栓(对于驱动桥而言)和车轮轮辋法兰螺母将半轴的转动力矩传给车轮的零件。而现代意义的轮毂是指车轮除轮胎之外所有的部分,包括了轮辋、轮辐及附属装饰件等等。
虽然现在的车轮是由轮毂和轮胎组成,两者互不可缺,但实际上,轮毂的发展历史要比轮胎要早的多。在制作轮胎的必须材料:橡胶没有诞生之前,轮毂早已经诞生。早期的马车车轮由于没有轮胎,其车轮一般有三大部分组成:轮毂、轮辋和轮辐。此时的轮毂还只是车轮中的一个部件,和轮辋和轮辐并列。 第一辆汽车采用的是马车式的轮毂 而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得车轮继承了马车车轮的结构形式,采用了密密麻麻的辐条。此时的汽车车轮镇南关,车轮轮毂、轮辋和轮辐的概念都是非常明确的,并不像现在我们所说的轮毂这样包括了轮胎和车轴之间的整个部分。其中,轮辋是指紧贴胎唇的部分,轮毂是指套在车轴外层的部分,而轮辐辐条呈放射状由轮毂发散到轮辋,将轮毂和轮辋连接在一起。此时的轮辋,轮毂,辐条,三者是可分离的,并不是一体的。 随着科技进步、工业发展,汽车轮胎开始出现,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轮辋、轮毂、辐条开始通过铸造工艺,已经合为一体。此时,虽然轮毂、轮辋和轮辐在形式上还是很明显的存在,但在结构上已经合为一体,不可分割了。此后不久,我们非常熟悉的钢(铁)轮毂出现,最先的钢轮毂是全裸的,看起来非常的沉重和朴实,样子也有点丑。 钢轮毂造型较为一般,图为奇瑞QQ装配的钢制轮毂 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将钢制辐条与铝质轧制轮辋相结合的车轮装载气车上,铝制轮毂开始出现,也为铝合金车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战后,铝合金轮毂开始在普通汽车上得到应用。 铝合金轮毂造型美观,质量轻,图为高尔夫装配的铝合金轮毂 随着机械加工工业的发展,1958年,出现了整体铸造的铝合金轮毂,此后不久又有了锻造的铝合金轮毂。同时,随着汽车工业蓬勃发展,铝合金轮毂越来越普及。 而伴随着机械成型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汽车的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在80年代,极纤细网眼的轮毂极为流行。而现在汽车轮毂所追求的三维立体造型的轮毂在90年代开始浮出水面。 到现在,汽车轮毂越做越轻,款式越来越多,越来越美观,人们对轮毂的款型的不断追求达到了完美的极致。现在,轮毂也已经成为区别车型高低的一个很明显的客观指标。高端车或者高配车型一般全部用铝合金轮毂,低档或者低配车型的则大都使用钢制轮毂。 钢制轮毂和铝合金轮毂间出现了一个新的部件:轮毂罩,材质一般是塑料,其一般装在钢轮毂的外面 钢制轮毂成本低,但外观造型较为丑陋,为解决这个问题,轮毂盖应运而生。轮毂盖一般用塑料制成,盖在钢轮毂外层,也叫“轮罩”,其本来的用途就是为钢制轮毂“遮丑”。但随着轮毂盖的发展,其不仅仅满足于“遮丑”功能,而向着“美化”方向发展。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