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里剂比较

 感通天下 2016-10-07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治疗各种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为温里剂。

    温里剂的立法依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那么,寒是怎么来的呢?

温里剂比较

温里剂比较

里寒证的适应范围:

温里剂比较

    里寒证的分类:

温里剂比较

    温里剂是具有温里祛寒或回阳救逆作用,以治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证属危急者,临床则根据温里剂的不同作用及寒证的所在脏腑与轻重等不同情况,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三类。

    一、温中祛寒

    理中丸(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参姜术草>) 《伤寒论》

        方歌: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功效: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主治:1、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以及霍乱等。2、阳虚失血。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病后喜唾,属脾阳未复,不能摄津)及胸痹等证由中焦虚寒而致者。

温里剂比较

温里剂比较

    理中丸的现代应用: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均可应用。

    使用注意:若寒盛病重者,病势较急者,可改丸为汤,以收速效。(汤剂又名人参汤)

    “恶寒”不一定是表证

        畏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恶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

      《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

      “恶寒”一症的诊断价值,不仅在于明确表证之有无;若无表证,提示“恶寒”乃是阳气虚的一个外在反映。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吴茱萸汤参枣姜>)

        方歌: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功效: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主治:胃中虚寒,食入欲呕,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舌质淡,苔白滑,脉弦迟等症。

温里剂比较

    小建中汤(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小建中汤即桂枝汤重合饴糖补中脏>)   《伤寒论》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虚劳阳虚发热。

       本方实由桂枝汤倍芍药主加饴糖所组成。因以饴糖为主,故一变而为温中补虚之剂了。两方药物虽仅一味之差,但体现着不同的立法,桂枝汤是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而立法。而小建中汤是根据“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而立法。其作用,桂枝汤是外解太阳,调和营卫。而小建中汤则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温里剂比较

温里剂比较

    厚朴温中汤(厚朴、橘皮、甘草、草豆蔻仁、茯苓、木香、干姜)

        方歌: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功效:温中理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寒湿,脘腹胀满,或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二、回阳救逆

    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四逆汤中附草姜>)  《伤寒论》

        方歌: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痛——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及太阳病误汗亡阳。本方为治少阴病阴盛阳衰证的代表方剂。寒邪深入少阴则伤阳,使肾中阳气衰微不能温脾,导致脾肾阳衰,故见四肢厥逆等症。急当以回阳救逆为法。

        本方倍加干姜,名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等)症情较四逆汤为重的阴盛格阳于外证。方中重用干姜、意在借其温阳守中,使温里作用更强,使回阳以通脉。

温里剂比较

    参附汤(人参、附子)

        方歌:参附汤疗汗自流,肾阳脱汗此方求;卫阳不固须芪附,郁遏脾阳术附投。

        功效: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手足厥逆汗出,呼吸微弱,脉微等症。

        本方为阳衰气脱之危证而设,若无阳虚证象者可用独参汤或生脉散。若兼阴虚血热证象的中之气阴两脱者,可用独参汤加犀角。

    四逆、参附二方比较:

    四逆汤                               阳衰而气未脱(故以附子为主而配干姜)。意在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均见四肢厥逆、脉微)            

    参附汤                               阳衰极气暴脱(故以人参为主而配附子)。意在回阳固脱。

                                           病情危笃冷汗出气息微,脉欲绝。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温阳利水真武汤,茯苓术芍附生姜>)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者。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病,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附子汤(熟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虚寒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者。

    真武汤、附子汤比较:

    真武汤                        重在温散以祛水气,适于阳虚水气内停,

            均温经散寒、止痛化水     

    附子汤                        重在温补以祛寒湿、适于阳虚寒湿内盛,肢体骨节疼痛证。

                                   

    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大枣甘通草>)   《伤寒论》

        方歌: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

              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受寒——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欲绝者。

        配伍特点:温而不燥(桂枝、细辛--白芍、当归)

                  补而不滞(白芍、当归--通草)

       新用:原发性痛经,冻疮( 配合檫树皮熬水浸泡)。

温里剂比较

    当归四逆汤与四逆散、四逆汤之鉴别:

    四逆散                  厥属热厥(阳厥)为内热阳郁所致。治以透解郁热(药偏寒凉)之法。

                              冷在肢端,伴身热,脉弦。

    四逆汤    均治四肢厥逆  厥属寒厥(阴厥)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治以回阳救逆(药偏大热)之法。

                              冷过肘膝,拌神衰欲寐。

    当归四逆汤              厥属寒厥(阴厥)为经脉血少又受寒滞。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法。

                              (药偏温通补血)冷不过肘膝,伴肢体疼痛。

    阳和汤(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外科证治全生集》

        释名:阳和即春天的暖气,普照大地,祛散阴霾阴邪(筋骨、关节、肌肉、肌腠)。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外症虚寒色属阴;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草相承。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肌肉、筋骨、血脉)其特征是三无(无头,无红,无热),其病势是三难(肿难消;脓难溃;口难敛)。

            流注:邪阻肌肉深部,皮色如常,内有脓液。

            鹤膝风:膝肿粗大,上下股胫枯细,形如鹤膝。

            脱疽:初期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离,黑腐溃烂。

            贴骨疽:类似于骨结核,初期漫肿不红,继则成脓破溃,久不收口。

            痰核:泛指体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为特点。

温里剂比较

     阳和汤处方精妙,逐层祛寒:

麻黄:肌腠

白芥子:皮里膜外(顽痰、伏痰)

肉桂、炮姜炭:血

熟地、鹿角胶:骨

      配伍特点:补而不滞,温散不伤正。(鹿角胶、熟地--肉桂、麻黄、白芥子、姜炭)

      麻黄配熟地施今墨经验:熟地、麻黄伍用,互制其短,而展其长,一肾一肺,金水相生,标本兼顾,止咳平喘,散结消块甚效。

      新用:阳和汤治疗哮喘

      病机:寒痰凝聚,阳虚血弱 (虚寒)

      方解:

                  麻黄、白芥子、肉桂、干姜:宣肺平喘,温化寒痰。

        熟地、鹿角胶:补肾助阳。

温里剂比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