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谦 (青海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从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以来,河流健康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如何理解却存在较大差异。笔者通过比较国外流行的维持河流生态与我国提出的维持河流健康不同含义,认为河流健康的内涵,就是体现人水和谐。 在第二届黄河论坛专家讨论会上,我讲述了心中的“五条河流”: 第一条河流是家乡的一条小河,它是汉水的一条支流,小时候在河中捉鱼、戏耍,是我幼时童年的一个乐园; 第二条河流是要征服的河流,是我上大学之后从事治河专业,定下治理江河洪水灾害及泥沙淤积目标时心目中的河流; 第三条河流是水生动物够与之和谐相处的河流,河中鱼类之多似乎水都被挤出河岸,这是鱼类的家园; 第四条河流是“病”的河流,河流污染、河床干涸,需要人们给它“治病、照看”的河流; 第五条河流是人水和谐的河流,是理想中的健康河流。 第一条河流是我对童年记忆河流的美好回忆,实际上这种美好的感觉是再也找不回来了。大学毕业后,暑期返回家乡看到原来清澈见底的小河已经断流,干涸的河床坑坑洼洼,不见鱼虾的影子。 第二条河流反映20年前人与河流的关系,大江大河是“害河”,水利工作者的任务是征服河流,兴利除害,我的母校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设置治河专业就是人们这种思想意识的例子之一。实际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治河史,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解放后新中国大力建设水利工程,无不映射着人与河流的这种斗争关系。 第三条河流就是生态河流,体现了“鱼水”和谐,似乎是国外河流的写照。 第四条河流是我国大部分河流的现状,毫不夸张的说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一首歌谣这样唱出了淮河儿女心中的痛:“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90年代身心受害”。黄河从70年代开始的频繁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其下游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长达226天,最长断流河段超过700 km。继1991年淮太大水、1996年海河流域大水之后,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也发生特大洪水。这三个事件生动反映了我国“水脏、水少、水多”的河流病态。 第五条健康的河流反映出我国当代水利人新的河流管理理念,透射着对过去治河理念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人水和谐的内涵。 维持河流健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在思想层面,维持河流健康是新的河流管理理念,体现人水和谐的精神。在科学层面,主要是健康诊断,提出河流健康的诊断标准、评价理论及指标体系。在技术层面,主要是健康恢复,包括主要措施、恢复技术及保障工程。河流健康理念的提出将对我国河流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无论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或是“健康长江”,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深刻改变了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方针,特别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1493”体系,不仅是在理论上的突破,也是具体到保障措施,能够落实到实践中。 在热门话题中,除了健康河流外,还有生态河流或原生态河流。生态河流体现“鱼水”和谐,注重河流的生态系统、自然特色及景观特色,强调人类对河流系统的干扰越少越好。目前,在我国生态河流已经不多见了,只有雅鲁藏布江及怒江两条大江大河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能否维持其生态河流现状存在很大争议,其它的生态河流只是一些支流或小河。在国外,较多的河流还维持良好的生态,一些是人类较少干扰,像加拿大大湖区的河流;而另一些则是遭到严重破坏后又得到恢复,像莱茵河。 健康河流体现人水和谐,不仅关注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协调河流的服务功能,包括供水、通航、行洪、输沙等。此外,还有一条值得怀疑的功能,就是河流的排污功能,人类制造的污水、垃圾为什么一定要排入河流,河流究竟要有多大的环境容量,是值得思考的。维持健康河流就是控制人类的活动在适当的程度,河流保持自净能力、保持最小生态基流、保持足够的行洪通道及输沙能力,也就是保持一条“活的”河流。 一个人明白,自能孤芳自赏;一群人皆知,平添无限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