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最后一位科举进士刘凤起 刘凤起(1867-1933),字未林,号真庐居士,南城县人。他少时聪敏好学, 7岁就站在矮凳上为人书写春联,笔力遒劲,名噪邻里。少年时代随父亲在广东生活,12岁赋《登镇海楼》诗,“接天见云海,俯地有楼台。形胜古如此,登临菊正开。长风吹月上,秋气挟诗来。俯尔蛮夷长,犹为阖避才。”被人传颂,一时誉为神童。 14岁在广东顺德拜谭梦莲先生为师,20岁回到南城,在“邑庠”生员中,累试第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中进士,入进士馆,授翰林院编修,他是南城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位进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便被朝廷派往日本考研法政,光绪三十二年(1906)回国。 (刘凤起扇面书法) 归国后,见朝政腐败,政治黑暗,自请退隐。当时的江西巡抚冯汝骙,一再奏请,留其在省办学,要他担任咨议局议绅,宪政筹备处咨议,教育总会会长,师范学堂监督等职。当时校风很坏,常有纨绔子弟不尊师长,哄闹课堂。刘风起到任后厉行整治,订立规章,驱逐为害恶少,使学风为之一新。任职三年,师生融洽。风起为人不慕荣利,不好交接,公暇之时,惟与吴宗慈、易之门等学者切磋学问,议论时政,常至深夜不倦。 宣统三年(1911)秋,武昌起义爆发。10月23日九江响应,时局动荡,南昌地方官绅纷纷离走,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刘风起认为南昌系省会,是全省关注的地方,倘有残破,对全省影响极大。他邀请吴宗慈等人联络军、学、商各界共同商议,急行治理。一面组织巡逻队维持社会治安,一面约见江西巡抚冯汝骙,力促顺应革命潮流,响应武昌首义。不久,南昌响应武昌革命,省城兵不血刃,遂告光复。冯汝骙告退,需要另组都督府,分置军政、民政两部。各界公推吴介璋为都督兼主军政,吴介璋力推刘凤起出主民政。 民国元年(1912)刘凤起担任民政长一职,大力整顿吏治,将昏庸无能之辈,贪污腐化之徒全部清退,他不以资历为限,选老成练达者代之。对一些投机政治、欲图腾达者,坚决不用。当时有洪江会为地方治安隐犯,刘凤起极力设法予以调解,江西洪江会首领冯宝林颇有民族意识,刘凤起因而晓以大义,编组民团,自任团长,以冯宝林为总队长。将其部千余人,分为10个队,加以训练整顿,分别使其驻守省会附近各县,给以粮饷,既安其生,又孤其势,使全省治安得以稳定。 不久,吴介璋未担任都督,刘风起主持省政三个月,因母病回南城侍奉老母,亦告退。后由马毓宝任都督,马对洪江会驾驭不当,致使越轨行为不断,对社会产生不稳定趋势,马毓宝自行辞去都督职务,这时省临时参议会公推李烈钧继任都督,李严加治理,劳师费资方得安稳。市人认为,若得刘凤起从其始终,担任此任就不会有这些麻烦了。 1913年袁世凯复辟,刘凤起避居上海。1916年应浙江财政厅吴佰臣(同科进士)之邀,到浙江湖州任厘卡局长。民国七年(1918),刘凤起应李烈钧之约赴粤东,在军机、政治上为李作参谋。后因粤挂党派之争激烈,人心涣散,许多事情难以协调处理,便回故乡,与子侄友人憩游于泉林山水之间。 他在诗中写道:“十年潦倒一科甲,万里归来两鬓星。春草愁牵南北路,秋声听尽短长亭”。他对当时的政界失去了信心。民国十一年(1922)刘风起举家搬迁到上海,以卖书画自给,从此再不涉足政界。 刘凤起生平好淡泊清静,喜游名山大川,对诗、书、画颇有造诣,绘画尤擅山水,“合南北宗,苍老似迂翁,秀逸如南田”,书法“意本钟王,参与李苏,凡秦汉碑铭无不致力,晚年意境直通石庵”。为诗“率意遗兴,不事雕琢”。论者以为有东坡之风。 在他的诗集中辑有几百首诗,几乎记录了他一生的历程。其中有描写家乡山水的诗,如《晓望潮音洞诸山》、《从姑山》、《飞鳌峰》等等。刘凤起在上海期间以卖字画为生,善教后代,小女刘鸣媺在他的指教下,也写得一手好字,现年95岁的刘鸣嫩在七十多岁时,还用小楷抄录父亲留下的《刘未林诗集》,字字工整、隽秀。 刘风起原配孙氏,在他的影响下,也善诗书画,有诗集存世。继室恽氏也能工诗。刘凤起晚年潜心于医学方书,为人治病,颇有奇效,当时上海行医者收费很高,有人劝他以此为业,他不肯这样做,他说:“是术也,可活人,亦可杀人,吾未能信,敢因以利乎?”在上海他书画自给,生活了十年,许多豪门贵户、文雅儒士都喜欢收藏他的字画。 民国二十二年(1933)1月20日刘凤起病逝于上海,终年66岁。 ▍信息来源:盱江风流(南城县政协文史委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