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姑山在道教名山归类中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按道教典籍记载:洞天,乃上仙统治之所,福地,乃真人统治之所。神仙世界也分三等九品,麻姑山为上仙、真人所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既有“高级职称”的仙人,也有“中级职称”的真人、仙客。麻姑山有仙都观,“仙都”即为神仙聚会之意,可见,麻姑山是众神仙往来聚散、修仙炼丹之地。当然,神仙是虚无飘渺的,而道家在麻姑山的史迹却是实实在在的。 早 在汉昭帝时(公元前86年一公元前74年)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人就在山中修炼,相传在山上遗有丹井和飞仙台,后又建有三真祠,纪念这三位仙人。晋初(266),华子期真人也来此修道,在华子岗遗有藏书石室。东晋葛洪( 284-364)来麻姑山设炉炼丹,并整理阐述道家理论,将麻姑仙女写入《神仙传》传留后世。麻姑仙女是我国民间赐福、长寿、吉祥的象征,受到人们的膜拜。 道 家和道教有着不同的概念。道家是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老子(公元前571-公元前471)是创始人,以《道德经》为主要学说。其实,《道德经》也并不是宗教性质的著作,其内容充满了辩证法和处世哲理,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而道教源于古代神仙信仰和方术,东汉顺帝在位时(126-144),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形成了道教雏形。道教分全真派和正一派,道教把老子奉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把张道陵称为“天师”。 麻 姑仙女在神仙谱里列为民间俗仙行列,她像福、禄、寿星,文、武财神一样是民间崇拜的一种偶像,人们自发地朝拜她,并不一定拘谨于什么教规教义,只是希望赐福消灾带来好运。古代,每年七月初七(相传为麻姑鹤降的日子),地方官吏都会同本郡民众传说就已流行了。至于麻姑山仙都观(麻姑庙)的开山道士邓紫阳真人该列为哪个教派?根据有关史料基本可以认定为全真派道士。邓真人能呼风作法,“使神卒朱兵讨西戎之犯境。”邓真人是唐代麻姑山道场主要人物,在地方史料典籍中,未见其有子嗣家室的任何记载。清代保留下来的邓紫阳真人墓也是由他的弟子所立,而非其子孙所为。宋代以后,随着本邑俗家道士的增多,麻姑山道场才逐渐成为全真和正一教的共同活动场所。自唐开元二十七年(739)邓紫阳奏请建立麻姑庙以来,道教建筑不断在山上扩建。宋代,在麻姑山尊奉祭祀麻姑仙女达到了高峰,元丰六年(1083),宋神宗特颁发《封麻姑敕》,后来哲宗、徽宗、宁宗、高宗、理宗对麻姑仙女都有诰封。 麻姑山有了一大批道教宫观,如:元君宝殿、老君殿、寥阳殿、三清殿、玉皇殿、灵峰殿、天一真庆官、太霄观、延禧观、崇真观、丹霞观、石崇观、灵仙观、真君庙、三真祠……明代和清代初期,麻姑山更是“蔚为巨观”,因而成了我国东南道教活动中心之一。 即使是后来南禅宗对我国发生重大影响,佛教寺院不断进入麻姑山,以至在佛教盛行时期,“如来”也未能取代“麻姑”的地位,以元君宝殿为中心的道教建筑和以后一大批佛教建筑“和平共处”,共同繁荣了麻姑山的宗教文化。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捣毁了山上大批宫观,仅剩下少量的庙宇,当时的郡民只好在碧涛庵内供奉麻姑,让他们道、佛同堂。正殿供奉麻姑像,并悬挂诰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中殿供如来,前殿供弥勒。 清 末至民国年间,连年兵燹,道教活动逐渐衰落,只有一些俗家道士散落在民间,但未再“修仙慕道,深山炼丹”,只是为人画符念咒,或为死者做道场超度亡灵。重修后的道教建筑“仙都观”占地近万平方米,吸引着国内外的道教团体和个人前来朝圣参拜。 ▍信息来源:洞天福地麻姑山(周春林编著) |
|
来自: 永不凋零蓝莲花 > 《赣东明珠--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