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笔记之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集解5-1》

 野之老 2016-10-08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1.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阴阳-阴阳大论》曰:风胜则肿,燥胜则干,注曰:邪风客于皮肤,则为肿也;邪热燥于皮肤,则皮干无汗。平按:《素问》、《甲乙经》“肿”均作“动”“肿”下均有热胜则肿句。曰:寒胜则胕,注曰:扶付反,检义当腐,寒胜肉热,肉当腐。平按:《素问》、《甲乙经》均作曰:湿胜则濡。注曰:阴湿气盛,则多汗也。平按:下,《素问》、《甲乙经》均有字。

2.类经-卷二-阴阳类第一-阴阳应象》曰:风胜则动,注曰:风胜者,为振掉摇动之病,即医和云风淫末疾之类。曰:热胜则肿,注曰:热胜者,为丹毒痈肿之病,即医和云阳淫热疾之类。曰:燥胜则干,注曰:燥胜者,为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曰:寒胜则浮,注曰: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即医和云阴淫寒疾之类。曰:湿胜则濡泻。注曰:脾恶湿而喜燥,湿胜者必侵脾胃,为水谷不分濡泻之病,即医和云雨淫腹疾之类。濡音如,湿滞也。

3.《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乾,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按《六元正纪大论》载此五句,末多“甚则水闭胕肿”一句。胕,跗同。乾,音干。) 注曰:此因上文言寒热之所伤者,而又悉推之也。天有六气,不但寒热而已也。故风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动焉,如振掉摇动之类皆是也。(《左传》曰:风淫末疾。)热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如肿焉,凡痈肿之类皆是也。上文言热伤气,气伤痛,而此止言肿者,未有肿而不痛也。但此乃痈肿之肿,与上文形伤肿之肿,有不同耳。彼所谓肿,乃寒气之所伤者,即下文之所谓浮也。燥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干焉,如津液枯涸,皮肤燥涩之类是也。寒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浮焉,即上文之寒伤形,而形伤肿者是也。湿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濡泻焉。脾胃恶湿喜燥,而湿气太过则土不胜水,而濡泻之病作矣。《六元正纪大论》承此数语而又曰:甚则水闭胕肿。盖濡泻者,病之未甚也,唯土不胜水,则不能下输膀胱,而内则为水闭,及水气泛溢四肢,而外则为胕肿,较之濡泻,为尤甚焉。

4.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注曰:此以下论天之四时五行人之五脏五气。外感六淫内伤五志亦有阴阳寒热之为病也。风性动摇故风胜则动热气伤阴故热胜则肿燥伤津液故燥胜则干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湿淫所胜则脾土受伤而为濡泻之病矣。

5.杂解:

风胜则动“动”指肢节动摇震颤。王冰注:“风胜则庶物皆摇,故为动。”肢节动摇,风之象也。《新校正》云:按《左传》曰,“风淫末疾”,即此义也。

热胜则肿《素问经注节解-卷二》指出其区别是“坚实而内著者肿也,火郁不散之所至;虚大而外涌者浮也,寒水壅滞之所生。”关于“热胜则肿”的原因,王冰认为是“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甚则营气逆于肉理,聚而为痈脓之肿。”

燥胜则干“干”,当指内外津液干涸而言。

寒胜则浮《太素》”作“”。古通字。《素问集注-卷二》将”作神气解;此系《生气通天论》“因于寒------神气乃浮”句,可备一说。《晋书-皇甫谧传》:“浮气流肿,四肢酸重。”《吕览-情欲篇》:“身尽府肿,筋骨沉滞”;又《尽数篇》:“气郁处腹,则为张、为府。”宽按:浮、、府三字古字通用,并浮肿之义也。

“濡泻”又称湿泻,为湿邪伤脾所致。王冰注:“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损,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胜而泻,故谓之濡泻。”《集韵》:“濡,儒遇切,音孺,沾湿也。”《简明医要》云:“濡湿,粪或若水。”考王注,即水谷利,与飧泄无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