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安医学】中国地域医学流派(二)

 严医生j117ka14 2016-10-08
新安古称徽州,以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婺源为核心区域,素有“一府六邑”的美称。该地气候宜人,地理位置独特,依山傍水,新安江贯穿而过,药材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中原氏族南迁避乱的重要选择。南宋以降,新安历代被称为“程朱阙里”,养成了新安尊儒重教的传统,再加上其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药材资源,共同赋予了新安医学深厚的学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新安医学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南宋妇科名医黄孝通曾被宋孝宗御赐“医博”。南宋淳熙年间医家张杲著成《医说》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医史传记类的著作。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走向兴盛。歙县方有执将《伤寒论》重新整理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开“错简重订”流派之先河。祁门汪机发明“营卫一气”说,开创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 对赵献可、张景岳、缪希雍、李中梓等医家的学术思想有一定影响。汪氏还首倡“新感温病”学说,认为温病学的病因有伏气、新感之分。休宁孙一奎著《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等书,对命门、相火、气、火的概念有不同见解,引入“太极”之说对命门学说进行阐发,开创“动气命门”论。歙县吴崑《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注解方剂的专著。歙县江瓘《名医类案》是我国首部总结和研究历代医案的专著。祁门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大全》、《内经要旨》等书,并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宅人医会”,为中医学的交流和传播做出过巨大贡献。清代歙县吴澄撰虚损专著《不居集》,其“外损”一说,进一步完善了李东垣的内伤外感理论,吴氏的“理脾阴”学说与叶桂的“养胃阴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歙县吴谦奉旨编撰的《医宗金鉴》集理论和临床实践为一体,曾一度作为太医院教本。歙县程国彭《医学心悟》创“医门八法”。歙县郑梅涧的《重楼玉钥》是我国第一部喉科专著,提倡喉科“养阴清润”的治疗原则。这一时期的著名医家还有罗美、胡澍、陈嘉谟、郑重光、方广、程应旄、徐春甫、巴应奎、汪昂、王少峰、郑康宸、汪文绮、王勋等人,其他医学著作如《伤寒明理补论》、《伤寒从新》、《伤寒论后条辨》、《内经博义》、《素问校义》、《素灵类纂约注》、《内经补注》、《本草蒙荃》、《丹溪心法附余》、《医学指南捷径六书》、《幼幼汇集》、《妇科心镜》、《痘疹泄秘》、《温疫论补注》、《瘟疫明辨》、《瘟疫两注》、《慈航集》等皆是当时的佳作。


历史上见记载的新安地域的医家1100余人,太医有38人。儒医和世袭医家是新安医学的重要特色,儒医约占六成,世袭医家约占三成。医学论著600余种,包含医经、伤寒、诊法、本草、针灸、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医案医话、养生、丛书等领域各类,门类完备。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突出的学术成就,新安医学活跃于江南地区,影响着整个中医学术界,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医学术的重要地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