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维杰:谈《伤寒论》之针灸

 海書 2016-10-08

【导读】很多人精通《伤寒论》,可能只是精通其方药,而对其针灸水平不敢苟同。今日看到董氏奇穴弟子杨维杰先生解读《伤寒论》的针灸思想,受益匪浅,小编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张仲景著伤寒论,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他不仅用药精简,为中国医学留下了光辉的典范,在针灸方面更有其卓越见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从下列几点就伤寒论条文逐步讨论,当可得一整体概念,对伤寒论之针灸治疗必能有较深入之了解与认识。

 

一、针刺正治—三阳病以刺为主

 

1.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上,第8)

 

2.太阳病初服桂枝扬反烦不解者,先刺风他、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上,24)

 

3.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牌也,名日纵,刺期门。(太阳中,108)

 

4.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太阳中,109)

 

5.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太阳下,142)

 

6.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太阳下,143)

 

7.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

 

8.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阳明篇。216)

 

9.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嘲热,时时哕,耳前耳后肿,刺之少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阳明篇)

 

10.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少阴篇,308)

 

上述十条,除第十条外,均有当刺之穴或经络,查少阴篇中已有“少阴篇,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之条文,是以历代注伤寒论者对本病皆存疑之,舍此条不论,则其余九条或属太阳,或属少阳(热入血室,当属少阳篇),或属阳明,全无阴经条文,由是可知“三阳病可刺”为刺法之正则。

 

二、灸之正治—三阴病宜灸为治

 

1.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身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少阴篇,292)

 

2.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为当灸之。(少阴篇304)

 

3.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属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少阴篇325)

 

4.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燥、灸厥阴。(厥阴篇343)

 

5.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厥阴篇349)

 

6.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厥阴篇362)

 

灸之作用,在温里回阳,伤寒论谈及灸者,计上述六条,概属阴经条文,均在有厥逆、厥冷、恶寒、脉不至、脉濇之场合用之。虽另有“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117)出现于太阳中篇,但并非正治,实为救逆而设,究其实际,“阴病宜灸”实为灸之正则。

 

仲景用灸,颇重宜忌,若误用之则生坏病。

 

若脉浮热甚、脉浮、翕翕发热之阳证场合,灸之,则可能导致下列病变:咽燥吐衄、便血(111114115)、发黄(111200) 、惊狂、卧起不安(112)、烦燥不眠(119221)、谵语(110113)、小便难(284)、烦闷(153)、奔豚(117)等。

 

若为阴虚之病则津液更耗,如: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116条)  

 

三、针灸应用经穴简探

 

《伤寒论》所述,针灸正治条文计有十六条之多(若加太阳误用烧针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壮,则为十七条)此十六条中有:(一)指明穴位者。(二)指出经络者。(三)未提出穴位者。

 

(一)指明穴位者,计有风池、风府、期门、大椎、肺俞、肝俞等六处,其中期门凡四见,大椎、肺俞、肝俞凡两见,风池、风府各一见,这些穴位及用途可列表于下:

穴位

位置

主治证 

配穴

疗法

 

风池

在颞后发际陷者中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

 

配风府

 

针刺

 

风府

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

 

配风池

 

针刺

 

期门

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15分,上直两乳。

 

1.肝乘脾2肝乘肺3太阳与少阳并病而误汗4热入血室

 

单独使用

 

针刺

 

大椎

在第一椎上陷者中

 

太阳少阳并病头项

强痛眩冒心下痞硬

 

配肺俞肝俞

 

针刺

肺俞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太阳少阳并病头项

强痛眩冒心下痞硬

 

配大椎肝俞

 

针刺

肝俞

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太阳少阳并病头项

强痛眩冒心下痞硬

 

配大椎肺俞

 

针刺

从上述所选之六穴来看,仲景重视应用特定穴:风池是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此中之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期门是肝之募穴,又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肺俞、肝俞则为肺脏及肝脏之背俞穴。这六个穴有四个是交会穴,一个是交会穴,也是募穴,两个背俞穴,全部都是特定穴,体现了张仲景重视选用特定穴的取穴特点。这几穴除期门属足厥阴肝经外,其它五穴均属阳经穴位,体现了仲景重视扶阳的治疗大法。

 

(二)指出经络,未指明穴位者,计有三条,分别为少阴、厥阴、足阳明各一条,言少阴、厥阴者,虽未指明手足,但就六经病证分析及历代医家经验,概指足经而言,分述说明如下:

 

1.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未解(见前述针刺正治第一条。太阳上,第8条)—原文谓“刺足阳明”一般多主张用足三里;周禹载及张璐则认为应取冲阳,近人承淡安则在足三里外,更加取头维、内庭。这种选穴可以这样认为:取足三里为土经本穴(属土)可加强土性;取内庭为胃经荥穴,荥穴擅治本经急症;冲阳穴为胃经原穴有增强免疫作用,皆有一定效果。

 

2.少阴吐利手足不逆冷,身发热脉不至(见前述灸之正治第一条。少阴篇,292条)—原文谓灸少阴,此少阴当系灸足少阴为是,常器之云灸太溪,柯琴认应加灸复溜,承淡安则认为加灸气海为是。这种选穴可以这样认为:太溪为肾经原穴;复溜为肾经母穴;皆能温肾阳。至于灸气海,气海为元气之海,灸之有效。个人认为似不如灸关元或神阙,盖关元为胃脾肝肾及任脉四阴之交,且为手太阳之募穴,手太阳与手少阴表里也。神阙属任脉, 任脉维“阴经之海”,脐为先天胎原之所系,与诸经百脉相通,具有调节全身经脉气血的作用。能培元固本、调理冲任、收敛止汗、固精止带等功效,为回阳救逆之要穴。

 

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此处之灸厥阴亦当为灸足厥阴,沈丹彩及常器之均认为应灸太冲,张令韶则主张灸行间、章门,关元(三阴之会),百会(厥阴督脉之会)。这种选穴可以这样认为: 太冲为肝经原穴;行间为肝经荥穴;关元为四阴之会,百会为厥阴督脉之会皆能温绝阴之阳。

 

(三)仅指出“刺”或“灸”,而未及经穴的,阳明篇一条,少阴篇二条,厥阴篇二条,分述如下:

 

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耳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并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此条未指明当刺之经络及穴位,柯琴认为应刺足阳明经之穴道,但并未指明穴位。

 

2.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综合常器之及郭雍所言当灸关元、膈俞等穴。个人认为灸大椎穴为是,盖背为太阳经所过,太阳少阴表里,而大椎为诸阳之会,善于温阳祛寒。

 

3.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本条常器之主张取太冲穴,郭雍主太溪穴,方有执曰:“上谓顶,百会穴是也。”灸百会穴乃温其上而治下者也。方有执所言有理,然太溪为肾经原穴兼俞穴,为水经土穴,能脾肾双治,似亦可用。

 

4.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本条承淡安主张灸神厥及涌泉。

 

5.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本条常器之主张灸关元、气海。

 

上述各条,由于未指出经络或穴位名称,以致各家取穴略有出入,但均可做为参考,临床之际,仍须自我随心化裁。

 

四、火、温针及烧针。

 

伤寒论除提到针、灸外,尚有许多有关火、温针及烧针的条文,,温针有谓在针上加灸者;烧针即焠针,即用火先烧另其红赤,即是火针。

 

这三种治疗方法与针、灸可谓类似,有一定之关系,因此在这里再提出有关温针、烧针及火的条文如下,也顺便做一番简单的探讨:

 

()温针

 

1.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太阳上)。

 

2.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太阳中)。

 

3.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少阳)。        

 

4.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 加温针则衄。

 

()烧针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太阳上)

 

2.火逆下之,因烧针烦燥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主之(太阳中)

 

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使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太阳下)

 

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加烧针者,必怵惕烦燥不得眠(阳明篇)

 

()

 

1.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太阳上)

 

2.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薰灼,其身发黄,阳盛则致衄,口干咽燥,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至哕,手足躁扰,循衣摸床(太阳中)

 

3.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 (太阳中)

 

4.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太阳中)

 

5.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少阴)

 

上述诸条所引者,皆为误用“火”、“温针”、“烧针”后之转变,其意义无非强调保津养液之重要,灸、温针、烧针虽然在临床上有相当功效,但亦不可盲目的滥施误用,否则津液被火气劫伤,出现“瘈瘲”、“惊狂”、“烦躁”、“谵语”等一系列脑神经证状,甚而焦骨伤筋,这都是很危险而严重的状况,也是为医者必须戒慎之处。

 

伤寒论之精神虽在保津养液,唯未述及可温针、可火、可烧针之正治条文。而仅指出其逆证,似尚不够全面,然既知反面之条文,举一反三,不难寻绎出正治之原则,活机圆法,端视个人之慧心耳。

 

五、《伤寒论》之针灸法则及启发

 

《伤寒论》之针灸法则大致有下列几项,对于临床有一定启发:

 

(一)、防微杜渐、截断传变

 

外感病传变甚速,仲景主张抓紧时机早期治疗。《伤寒论》第8条说: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表邪不解,将传阳明之里。截断传经,其病则愈。针足阳明,一般注家均指足三里穴,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为土经土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可扶助阳明经气,使正气旺,当邪气尚未进入阳明,针之作为预防,则邪不再传经,病可自愈。

 

周禹载及张璐则认为应取冲阳,近人承淡安则在足三里外,更加取头维,内庭。这种选穴可以这样认为:取足三里为土经本穴(属土)可加强土性;取内庭为胃经荥穴,荥穴善至本经急症;冲阳穴为胃经原穴有增强免疫作用,皆有一定效果。这种刺法能增强体质,加强抗病能力以扶正祛邪,防止病邪传变,临床实践证明,如能注意掌握时机及时治疗,针灸不仅对外感病早期有防治作用,对于其他某些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二) 或针或灸、通权达变

 

虽曰“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但仲景并不墨守成规,而是详察病情,随证制宜。少阴厥阴虽以灸治为主,但亦有可针之病,故有“少阴病,下利便服血者,可刺”(308条)。太阳病亦有可灸之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因此宜针或宜灸亦不可忽略“辨证论治之基础”。如此才能灵活的掌握伤寒论之针灸疗法,而得其精髓。此二条充分说明仲景辨证准确,立法严谨,随机施治,通权达变的灵活性。

 

(三)治病求本、异病同治

 

通观刺期门之法,虽见证有五种之多,例如108、109142143216等五条分别列举了肝乘脾、肝乘肺、太阳与少阳并病而误汗,妇人伤寒中风热入血室,阳明病热入血室五种不同的证候,透过病情分析,循经辨证,详审其病机,其病源皆出于肝经之热,病本在肝,故均取肝经募穴期门以治之。由此可见仲景析源识机,异中求同,辨证用针,有其定见。突出了针灸临床辨证的重要,一穴而治数病,体现了针灸治病的特点,彰显了“治病求本”的施治原则。

 

(四)针药相辅、针药并施:

 

有些病单纯应用药物可能疗效不佳,必须配合针灸以提高疗效,所谓针之不足药以辅之,药之不足针以辅之

 

或先药继之以针灸,如《伤寒论》24条说:“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中风,服桂枝汤后,桂枝证仍在,又反增闷热烦躁,表邪较重,经气郁滞,邪正搏击,不能外达,针风池、风府以疏通经络,泄入经之风邪,再投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针药并施,病可速愈。

 

也有先针或灸,继之以汤方的,如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还有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嘲热,时时哕,耳前耳后肿,刺之少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再如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为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证,针灸与药物适当的配合确能发挥更高的疗效,既使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此一疗法仍有其一定之意义。

 

六、结论

 

伤寒论是张仲景总结汉代以前的前贤经验,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所产生之作品,全篇多以药物为主,针灸仅占极少部份,但亦不是纯然分立而无关连的,有时为期收到较高的疗效,也常将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应用,已如前述。时下研究伤寒论汤方者汗牛充栋,研究伤寒论针灸或针药结合研究者则寥若晨星,精通经方而不精通针灸只能说是经方大家,决不能说是伤寒论大家,因此要学好伤寒论,不但要通晓伤寒论的汤方,也要认识伤寒论针灸的意义及其法则的启示,临床时或针或药,或针药结合,以期达到最高的疗效,这才是我们学习伤寒论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