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不尽的灵丹妙药 用不上的人参灵芝

 竹叶连三世 2016-10-08


说不尽的灵丹妙药 用不上的人参灵芝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2日 00:4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 手机看视频


说不尽的灵丹妙药 用不上的人参灵芝

        特约撰稿:官君策

        中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早的记载可以追述到周代。

        熊以熊脂入药历史较早,在成书于东汉,收录了秦汉时代古方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相关记载:“熊脂味甘微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威皮,头疡白秃,面奸跑。久服强志,不饥,轻身。生山谷。”其后的《本草图经》进一步指出:“熊脂并胆出雍州山谷,今雍、洛、河东及怀、卫山中皆有之。”

        可见,熊胆被中药收录,并广泛应用在中医领域的历史比较悠久。

        熊胆确实是古代中药中的上品,尤因其采集不易,殊为难求,在古代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价格,但是,究其本身来说,究竟有多大的功效,真的如现在商家所炒作的那般神奇?

        那么,古代的中医先贤们是如何认识熊胆的功效的?

        《药性论》曰:“熊胆恶防色、地黄。主小儿五疮、杀虫,治恶疮。”

        《唐本草》:“熊胆味苦,寒,无毒。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疽,暑日久痢,疮凰,心痛,痊怜。”

        《日华子本草》熊胆项下称:“胆治疮疮、耳鼻疮及诸府”。

        《食疗本草_》于熊脂项下称:“胆寒,主时气盛热,痢度,小儿惊痛。”

        《本草纲目》又称熊胆:“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翁,杀蛔、蛲虫”。

        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到近代,将熊胆的功能主治归纳为:“清热,平肝,明目。用于惊风抽搐,外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到这里,我们总算解开了熊胆的真面目。

        无论如何珍贵,总是有自己的医疗方向,古代医学家对熊胆的研究已经非常透彻,到近代百姓和商家还能理性的熊胆看待,可到了当下社会,却因某些利欲熏心者的阴暗心思,被人为的包裹上层层神奇的光环,让人唏嘘不已。

        说到了熊胆的神化,又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另外两种同样被传的神乎其神的“灵药”——社会上被传为“神草”的人参和和被炒作为“抗癌神药”的灵芝。

        关于人参的记载,最早也出自《神农本草经》,可见,最迟在东汉时代就人参就已经进入中医的视线。但是,关于这个时期的“人参”,究竟是党参还是当下最常见的五加科植物人参(也就是今天日常所见的人参),在中医和历史学界还有争论。

        正因这种争论,关于人参的古今功用的记载也有不同,比如,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人参的功效是:味甘微凉,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很显然,这个时期关于人参,大家的认识停留在药用上,而且功效和方向非常明确,虽然也有延年益寿的效用,但前提是必须“久服”。

        在南北朝时代乃至唐宋时代,关于党参和人参都有记载,而且彼此混用,分的并不明确。在唐代开始大量进入药方,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备急方》中,收载5300余方,其中配有人参的就有358方。

        这个时期,关于人参的补气滋补功能开始被中医认识,在宋代,人参的滋补功效虽然并未大量列入药方,但在北宋东京的酒楼中,却推出了许多以人参为主料的滋补汤品,如人参补气汤,可治四肢懒倦、自汗无力,还有人参饮子汤,也是用人参作主料,可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

        到元代以后,党参与五加科植物人参区分开始变得极为严格,而正是这个时期,人参开始被推上神坛:

        元·李东垣《用药法象》里说:“人参补肺之气”。王好古《汤液本草》说:“人参能补五脏之阳,而沙参能补五脏之阴”。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头晕疼,反胃吐食,疚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痪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

        到了清代,人参的神效竟是更上一层楼,清·陈士锋《本草新编》说,“夫独参汤可治疗阳脱于一时,血失于倾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他药缓不济事,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三、四两,作一剂煎服以救之,否则阳气遂散而死矣。”

        “治疗阳脱于一时,血失于倾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这等功效,仙丹怕不过如此。

        由此可见,人参走上神坛,源于明代,清人推波助澜,更有时下一些商家为谋取利益,才将其不断的推高,最终变成了可以“白骨生肌”的“神药”。

        那“抗癌中药”灵芝呢?

        灵芝别名赤芝、红芝、木灵芝、菌灵芝、万年蕈、灵芝草。来源多孔菌目灵芝科,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虽然近代以来对灵芝的诸多疗效多有“发现”,纷纷引经据典,但考察古代典籍,关于灵芝的记载,《尔雅翼》说的那叫一个彻底干脆:“芝,瑞草,一岁三华,无根而生。”

        瑞草,祥瑞,古人重视祥瑞,但这些祥瑞是否有药用价值,他们并不看重。

        倒是《神农本草经》说的比较中允:“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而功效则是“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保神,益精气,坚筋骨,久服轻身,不老延年。”

        要说古人还是比较客观和谨慎的,《神农本草经》在这里用的一个词,与提到人参疗效时候一样,都用了“久服”,也就是说,吃一点不会有什么效果,吃一颗也不会有用,必须长期服用,才能延年益寿,在古人眼中,灵芝就是种补药。

        要吃多少灵芝,才能达到抗癌的效果呢?古人没说,但在灵芝炒作最热时候,一个星期的用量就要花费2000多元!

        无论怎样神化灵芝,究其本质,还是一种菌类植物,常年吃蘑菇自然是有益身体健康,但别指望它起死回生抗癌救命。

        无论是熊胆,人参,还是灵芝,他们本身的药用价值和医疗效不容置疑,盲目否认它们是不理智的行为。但也不要为时下某些商家的炒作迷花了眼,应该去倾听中医的建议,而不是商家的广告,认清治疗方向,谨防自己因为误听广告而耽误了就医的最佳时机才是。(特约撰稿:官君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