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外汇储备”不得不说的事

 天道酬勤YXJ1 2016-10-08

关于“外汇储备”不得不说的事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也叫外汇存底,是一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为了应付国际支付(比如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的需要,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一般有: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

一、我国的外汇储备历史和现状

199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四年,储备上升相对平稳。自2000年起,中国外汇储备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末增至8188.7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至2010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24470.84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位;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7月15日发布数据,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99万亿美元。

2016年10月7日,据央行公布数据,中国9月外汇储备31663.8亿,预期31800亿,前值31852亿。

二、外汇储备用途

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二,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三,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三、外汇储备应该遵循的原则

各国政府管理和经营外汇储备,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个原则。

安全性是指外汇储备应存放在政治稳定、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和信誉高的银行,并时刻注意这些国家和银行的政治和经营动向;要选择风险小、币值相对稳定的币种,并密切注视这些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和经济状况,预测汇率的走势,及时调整币种结构,减少汇率和利率风险;还要投资于比较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誉高的国家债券,或由国家担保的机构债券等。

流动性是指保证外汇储备能随时兑现和用于支付,并做到以最低成本实现兑付。各国在安排外汇资产时,应根据本国对一定时间内外汇收支状况的预测,并考虑应付突发事件,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组合。现金和国库券流动性较强,其次是中期国库券、长期公债。

盈利性是指在保证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通过对市场走势的分析预测,确定科学的投资组合,抓住市场机会,进行资产投资和交易,使储备资产增值。

但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一般高风险才能有高收益,盈利大的资产必然安全性差,而安全性、流动性强的资产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国在经营外汇储备时,往往各有侧重。比如富国多重视流动性,以随时干预外汇市场或用于对外支付,小国和资源贫乏国家多看重价值增值和财富积累。一般来说,应尽可能兼顾这三项原则,采用投资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实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实现增值。

四、外汇储备为什么要选择美元

之所以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资产为主,有以下几方面历史和国际金融理论原因:

1.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活动要以国内经济为主,虽然美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很大,但是与美国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远远低于日本、德国、瑞士的相应指标,后者三国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外向型的,其货币价值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干扰而大幅波动,不利于保值;

2.除美国外,日本、德国、瑞士的央行拒绝其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历史形成的国际支付手段、交易中介、价值储藏手段;

4.国际贸易中三分之二以美元结算;

5.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批发交易绝大多数以美元交易,各国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采用美元;

6.各大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

7.国际银团贷款和国际债券市场的绝大多数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债券。

五、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外汇储备是弥补我国国际收支逆差,抵御金融风暴,稳定该国汇率以及维持该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多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 提高机会成本。高额外汇储备使机会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资本的有效使用率。外汇储备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的,如果不是用于储蓄而用于对外投资的话,可以用于进口或投资,那么收益率则要远远高于储蓄收益,这样就构成了外汇储蓄的机会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汇储备,就有更多的机会成本。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若拥有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更大。

(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再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数量。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持有外汇储备所对应的货币投放。同时,外汇储备占款具有高能货币的性质,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的放大作用。

(三)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外汇市场最大的买入者。随着中国连续贸易顺差,中国人民银行只能购买超额的外汇,这就造成了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货币乘数的作用,形成过分宽裕的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国内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四)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从国际金融体系角度观察,中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但结构仍以美元为主。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已有成果和未来命运承受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特别是美元汇率风险。

(五)结构相对单一,增大了储备风险。每当美元贬值或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国外汇储备都会随之贬值,从而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地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也将十分激烈,因此汇率风险增大。另外,一国大量地持有另一国的货币资产,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假使中美关系恶化,中国很可能面临持有的美元资产被冻结的风险,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1986年1月25日,里根政府认为利比亚支持了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罗马和维也纳机场,因此对利比亚实施了贸易和经济制裁,命令所有的美国人撤离该国,并冻结了利比亚的资产。

(六)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来维持币值的稳定。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操作下,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这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下。人民币升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但必须承认,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关键和根源所在。人民币的升值给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影响促国内就业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七)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优惠贷款,不利于对外低成本融资。根据IMF的有关规定,成员国发生外汇收支逆差时,可以从信托基金中提取相当于本国所缴纳份额的低息贷款,如果成员国在生产贸易方面发生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时,还可以获取相当于本国份额1印2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也较优惠。相反,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这些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国家提供帮助。

六、外汇储备和股市的关系

很多股评家把去年股灾归咎于外储的递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市、汇率和外储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联动关系。大概逻辑是这样:外汇储备骤降加剧市场对人民币悲观情绪,导致人民币贬值;而人民币贬值过快会加剧资本和“热钱”外流,对股市形成抛压并造成市场恐慌。其实,二者的唯一直接交集就是流动性,其他的都是间接关系。一般可以理解为,外汇储备下降代表资金流出中国,国内存量市场上的资金量也相应减少,对于股市来说是利空。

小结:

总之,高额外汇储备虽然是我国国力增强的体现,是经济运行良好的标志,但是切不可妄自尊大和沾沾自喜,过高的外汇储备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决不能忽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应该从金融安全以及更好的发挥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性出发,将手中积累的外汇储备应用好,这将对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更好的与国际接轨,趋利避害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有以下观点和大家分享,同样是为了抛砖引玉:

从2016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来看,政府的主要关注点是“稳定汇率”和防止“资本流出”,股市的涨跌并不是最关心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央行迟迟不愿降准降息的主因。在人民币不能贬值(尤其是纳入一篮子货币以后!)、货币不敢放水、经济下行不能有效刺激的现状下,A股想走出大反弹和吃饭行情,显然太过勉为其难,只能是投资者的一厢情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