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考古与科技角度 学者揭秘兵马俑大军

 木头1018 2016-10-08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廉凤讲座:兵马俑大军带给我们的启示”请到三位从事考古研究的中英学者,分别针对近年考古新发现、帝国的物流和帝陵8000个兵马俑的工艺技术进行演讲。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残暴形象,可从目前发现的墓葬得到实证:有一批年青女性为始皇从死,而且数量比较大,与历史记载相符。


  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研究员张卫星博士(46岁)接受《联合早报》电邮访问时说:“秦始皇陵还有许多有趣与重大的发现。比如目前发现的半裸上身陶俑,塑造出2000年前秦人真实的身体形象,这些人的动作、人物的组合与场景,是目前我们的知识所不能解释的。


  “最引人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描述的始皇墓室的奇幻——‘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自1961年开始的秦始皇帝陵墓考古已超过50年,兵马俑之外,还有诸如青铜车马、青铜水禽、地宫的巨大台体建筑以及规模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等重大发现。


  张卫星从事这方面的考古工作20几年,从200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至今,主持K9901、陵园建筑遗址的发掘,获2013年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参与的二号兵马俑坑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参与的兵马俑考古团队,获西班牙阿里图利亚斯王子社会科学奖。


  陵墓考古面对技术困难


  张卫星受“廉凤讲座”邀请,将以华语主讲“探秘兵马俑——近年考古新发现”。他指出,位于西安骊山北麓地区的始皇陵墓规模宏大,有着鼎盛大帝国时代的烙印。近年考古工作新发现了复杂的墓上建筑、四向的墓道、数十万平方米的祭祀性建筑、百余座近亲及后宫人员的从葬墓,得以看到史书所没记载的那个时期的历史真面目。通过对一些陪葬坑、陪葬墓、祭祀建筑、道路的进一步发掘,也从中了解始皇陵如何修建,始皇在另一个世界如何生活的,一步步揭开始皇陵墓的秘密。


  张卫星说,陵墓考古面临最大的技术难题,是如何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各种无损探测手段,来精确了解司马迁所描述的始皇墓室。其次难题,在于出土文物的保护。再有,目前以当时的技术、材料复原秦代的各种遗迹、遗物,有一定困难。


  张卫星希望投入毕生精力在秦始皇陵考古。


  秦始皇陵约50多平方公里


  秦始皇陵考古完成的工作可从几个方面看。一是做过系统勘探的区域与重点发掘的遗迹。张卫星说:“秦始皇陵的范围大到50多平方公里,但是墙垣包围起来的中心区域也就2.13平方公里,再朝外包括兵马俑坑在内,具有陵墓礼仪意义的区域约20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陵墓中心区域2.13平方公里的系统勘探。中间层次的20平方公里仅完成了2至3平方公里的勘探;更大范围的50平方公里区域仅做了调查。在这些区域内,重点发掘的遗迹有:兵马俑坑、青铜水禽坑、动物坑、马厩坑以及陵园内的铜车马坑、百戏俑坑、石甲胄坑、文管俑坑、珍禽异兽坑。近年我们还发掘了建筑遗址、中小型墓葬、道路等遗迹,但与大量遗迹相比,发掘的只占一小部分。”


  二是对陵墓主要组成遗迹,从考古学层面获得需要的基础材料。目前对陵墓的墓上建筑、墓道、外藏坑、从葬墓、礼制建筑、墙垣、门阙、道路有了基本的认识,也对陵墓的核心——墓室外围有初步了解,但目前的考古工作无法取得其内部的确切情况。此外,他说,对始皇陵陵邑的具体形制、结构、组成、内涵也仅初步了解。更重要是,在考古材料基础上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需要更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加以深究。


  英国两学者

  谈帝陵物流与工艺课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与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展开双边合作计划,关注帝陵打造背后的物流课题。参与的两位英国学者是考古界后起之秀,也受邀在“廉凤讲座”用英语主讲。


  伦大考古所考古科学教授、古代冶金专家马科斯托雷斯(Marcos Matinon-Torres)的讲题是帝国的物流。他从计量、显微与化学角度来分析青铜武器,比对兵马俑数码立体模型的几何形态,加上空间分析,有可能揭示帝国军队的组织系统,效率与素质,让我们从中了解中央集权与去中心的生产系统之间,还有对科技水平的要求与艺术写实之间的张力。


  伦大考古所陶瓷岩相学高级副研究员、陶瓷微矿物学专家帕特里克奎因(Patrick Quinn)则会主讲帝陵超过8000个兵马俑的工艺技术从何而来?他以石甲胄、戏俑、青铜与建筑瓷器等出土材料为基础,从地质考古学的技术——薄款陶瓷岩石学(ceramic petrography)角度探讨这个课题。

  伦大考古所陶瓷岩相学高级副研究员、陶瓷微矿物学专家帕特里克奎因(Patrick Quinn)则会主讲帝陵超过8000个兵马俑的工艺技术从何而来?他以石甲胄、戏俑、青铜与建筑瓷器等出土材料为基础,从地质考古学的技术——薄款陶瓷岩石学(ceramic petrography)角度探讨这个课题。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