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路漫漫,道法自然

 雨润秋实 2016-10-09
  •    最开始接触《黄帝内经》是十二岁,偶然机会被中医治好十年病痛,但年少懵懂而无知,只觉得《黄帝内经》是一类比初中文言文还深奥的文字,师父说读不懂没关系,先背下来,以后就懂了,也不允许我看任何注解。猛然想起郭靖,生性愚钝,洪七公骂其无用,他却说道:“我现在不懂就先背下来,以后就懂了。”果然,凭借其勤奋也最终开窍,终成大器。 我虽然明白了道理,但却懒惰,因此十年来我也没成大器,近年来终于后悔,只能从今天开始努力,每一次翻开《黄帝内经》,都觉得里面的文字熟悉而陌生,却又有新的发现。1、脉诊新思路   首先看的是《九针十二原》,高三第一次背下来,依稀记得当时只看懂了九针的形态和十二原的位置。当我一次又一次的翻开直到今天,又是一番新的体会,加上师兄上课所讲的内容,我也渐渐意识到了一些道理:《九针十二原》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由此可见脉诊的重要性。现在很多中医的套路都是,腰痛啊,扎腰,腿痛扎腿……这是违背了内经的道理,可能是所谓的“粗工”。所以知道了要先诊脉,那然后呢?《阴阳应象大论》中: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那么我们就知道,诊脉的入门阶段就是要先分阴阳,阴阳不分清楚不能用针,这是老师所说的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曾经认为的脉象分阴阳是从伤寒论中领悟的,辨脉法第一篇就是问脉的阴阳是啥,并有论述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但经过师兄的指导和简单的读完《终始》,分完阴阳应该就要分三阴三阳,然后分手足,那么我基本上懂得了脉诊的思路,学习新的知识总是令人开心的,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多实验,先把手足三阴三阳分出来是我的初级目标,最好能把我学到的零散知识串起来。2、经络穴位新体会 曾经接触穴位,总是感觉扎针生不如死,真的很痛。因为当时总是被扎手扎脚,神经末梢丰富的地方。但是上了经腧课刺灸课并且看到了医院扎的满头满身的针,犹如插秧,看似恐怖,实则在脂肪丰厚的地方反而没那么痛,这让我很纳闷,既然有不痛的地方为什么要扎痛的地方? 当又一次感冒久治不好时找了学校一位很厉害的师兄治病,结果就几针,精而准,几副药,也就好了,然而那几针也是手脚,也很痛,但是多年的被扎经验,好像越痛的地方越有效?《九针十二原》中提到了:凡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说白了,手脚的各种针几乎都是五输穴,五输配五行,效果好。而且古代的针也不像现今社会批量生产,针都是很宝贵的,因此选穴崇尚少而精,《终始》中也是“三刺”,正本《黄帝内经》提到的有名字的穴位好像也不过五输与十二原而已,因此我们要追求“少而精”。 偶然读到《本输》,让我对“井穴”有了新的想法,正如民间师父扎的“井穴”,犹如“十宣”一般。《本输》上说: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很明显,“大指端内侧”和“大指之端”是不一样的,那么“井穴”是不是应该真的是手指端呢?3、针药并用效果好《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教完我们修道教我们自然规律,教我们养生又教我们五运六气。剩下的半本书都在讲针灸。内经十三方,虽为药方也离不开针灸,也就是感觉,针灸和药其实是离不开的,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条都无法正常走路。《伤寒论》虽为方剂,但也蕴含着针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因此我们要追求完美。4、医道医易皆同源 每次读《黄帝内经》,总感觉有些话在哪里读过背过,很熟悉,如《九针十二原》:“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道德经》中:“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如《九针十二原》中:“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想起《易经》中“数往者顺,知来者逆”。这个世界都是自然的产物,我们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所以这让我感觉这绝对不是偶然。 曾经背《道德经》,也是不懂,现在看回来,会恍然大悟,也会有新的疑问。“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五脏六腑确实要通过肾的元气资助,“静胜燥,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那么“万物负阴而抱阳”,负阴难道是背靠阴而抱阳?俗话“背山面水”,山不动,为阴,水动,为阳。的确,胸前的经络为阳经,任脉运行相火,背后的经络为太阳经为太阳寒水,这是不是又是一种新的解释? 依稀记得上课的时候,《根结》篇中所阐述的: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老师说,术数有可能就是中医背后的精粹,这便又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想起伤寒论有这种条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些数字也曾困扰者我,当时抱着对易经河洛的兴趣我也看过很多书,有这么一些话:河图主昼夜,洛书主四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总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瞬间恍然大悟了。那以“河图”数的理论,天左旋而地右转。若是耳目象天,手足象地,那是不是又可以验证,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强呢?左和右有区别,那么一个人左边的穴位和右边也肯定不一样,《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选穴需要分左右,左和右不一样,以“左升右降”的理论,天气上为云,地气下为雨,左边的穴位会不会主升,右边的降下去呢? 中医如此博大精深,总是会有几个瞬间我沉迷于中国古文化中而无法自拔,最终陷入了困惑,甚至钻进了牛角尖,也只能说我读的书不多,历练不够。我发现,很多很厉害的中医,其实道理都很接近,都爱读经典并且自己理解经典。连我自己都觉得,同样的一篇文章,换个时间,换个心情读都会有很多新的收获,古人应该也很希望把道理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们吧,所以简单的理解也未尝不可呀,很希望以后我能坚持多读经典这个习惯,学习中医的路还很漫长,但是每收获一点就让我看到了未来的一点光亮,不管多难我都一定会坚持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