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对仗模式略论

 江山携手 2016-10-09

对仗是楹联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谓之“六相”。古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楹联对仗的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已约定俗成。本文试从词性、联意、技巧和句式等几方面论述相应的对仗模式。

(一)词性上论对仗。

根据对仗的宽严程度,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本原则。它强调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试看清·李渔《自题》一联:
壮士腰间三尺剑;
男儿腹内五车书。

“壮士”、“男儿”同属人事类,“腰”与“腹”同属形体类, “间”与“内”同属方位类,“三尺”与“五车”同属数目类,“剑”与“书”同属器物类,对仗十分工整。还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平仄严谨,“从”和“自”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词类相对中,数目、形体、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

数目对,如甘肃《五丈原》联: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形体对,如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颜色对,如“碧水青山梳绿柳;白云红叶映蓝天”。

方位对,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相对仗的词是相邻的小类,也属于工对。

对联尽力求工,但求工太过,走上反面,形成同义反复,从而造成“合掌”乃是作联大忌;或词意相近形成“黏滞”,也不可取。如“鸟语春光好;莺歌柳色新”。这副对联上下两句说的一个意思,不能成对。因为“春光”已暗含“柳色”;再者,“鸟”是总概念,“莺”是属概念,整体上犯了语义合掌

宽对:相对于工对而言,对仗的要求可适当放宽,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因此,高明的联家多是顺其自然,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宽对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如《雪梅》一联:“满天飞雪初春到;几朵梅花腊月开”。联中“飞”为动词,“梅”则为名词。但同是修饰后面的雪与花而构成偏正词组,对得尚可。宽对情况之三是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长征老战士; 文革病诗人”。上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 情况之四非节奏点修饰字欠对。如集毛泽东、周恩来诗(词)句一联:“不到长城非好汉; 难酬蹈海亦英雄”,仅有“长”与“蹈”不对,作为一副集联,也算难能可贵了。

这里有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工对与宽对?工对和宽对是两种名称,工对的定义是同类相对,宽对的定义是异类相对。在对法中二者处于同等地位,无优劣高下之分。现今有人把工对说成是“工整”之对,宽对是“宽松”或“不工”之对,这种把称谓与评语混为一谈的说法,不仅有违传统,也不利创作。下面从字类对法上举两个例子加以赏析:

先看杜甫《绝句》中一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一行”是数目类工对,“黄、白”是颜色类工对,“鹂、鹭”是鸟兽类同类工对,而“柳、天”则是花木类对天文类异类宽对。这能说“柳、天”为不工整吗?古诗联中这类宽对或邻队的例子是很多的。再看《泰山极顶》联:“一日无心出;群山不敢高”。除“一、群”为数目类工对外,其余都是异类宽对;从词类对法看,“一、群”为数词工对,“日、山”为名词工对,“无、不”为动词、副词异类宽对,“心、敢”为名词、动词异类宽对,“出、高”为动词、形容词异类宽对。其“心”在此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思的心,含动之意,可与动词“敢”相对。这些异类宽对不是也很工吗?

综上所述,凡成对联者总体上都是合乎联律的,无所谓严对(联)、宽对(联)或律联、非律联之别。

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不符合对仗规则,包括个别词组或节奏点有违平仄的,为失对。完全失对者,不算对联;部分失对者,为“病联”。如“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此联利用莲藕与荷花的象征性,使藕与荷形成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风范。但是节奏点上 “出”和“入”、“管”和“笔”均为仄声,却未能平仄相对,故属病联。

(二)联意上论对仗。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上下两句无论并立还是对立(正反)都是并列平行,合说一事或各说一事,这叫平对。如将一句话分成两句话作为出句对句(上联下联),合起来才能完整表达一个意思,这叫串对或流水对。平对与串对的区别主要在语法句型上:平对,是两个单句或复句相对;串对则不可能是两个单句相对,只能是一个偏正复句的两个分句相对,上下联之间用关联词表示(有时可省略)转折、条件、因果、目的等关系。平对可以是多句对,串对只能是一句对。

平对:又分两种形式,

一是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内容相似或相关,通常称正对。如毕沅《题岳阳楼》联: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璧我重来。上联写两位传说中的神仙美眷,下联则写两位诗哲文豪。互相映衬。也有上下两联各说一事,且意不相关,例如:“三代夏商周;四诗风雅颂”。

二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通常称反对。如清·徐氏女《题西湖岳飞墓》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联之褒,荣于华衮(gǔn);下联之贬,严于斧钺。对比尖锐,爱憎分明,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串对:上、下联意思顺连,在语法上形成一个复句,构成连贯、递进、转折、选择、假设、目的等复合关系。格言联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读书破万卷;落笔胜群英”、“一定要学真本事;坚决不耍小聪明”皆是典型的“流水对”。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就是一句话分两半说。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例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 维)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 甫)

也有些流水对,上下句好象分别意思完整,但只有连在一起方见情趣。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流水对艺术性较高,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王之涣《登鹳雀楼》便是典型的流水对偶句。再如元稹的《遣悲怀》诗:“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因妻早亡,也只能终夜想念,以生之事聊慰死之灵魂。 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目的,属于流水对。

归纳流水对有三个明显特点:
(1)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2)语句的表达有前后次序,因而上句与下句不能颠倒次序,而一般的对偶,两句之间可以对调而意义不变。(3)一联中上句与下句的关系,往往是因果关系,或主谓关系,或承接关系。流水对以五言律诗中居多,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等等。七言律诗中甚少。 (待 续)

(三)技巧上论对仗。

在楹联创作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对仗技巧,这些技巧并不违反楹联的对仗格律,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楹联的对仗艺术。主要有借对、自对和蹉对等。
借对:即借用出句中的某个字,进行歪曲形成“假对”。例如:“抗美减肥” ,“寻常几度”,“行李诛茅”……

在使用某个字词的甲相时,又借用该字词的乙相来与一个丙相字词相对。借对又称 “假对”。借对分为如下几种:

1、借义。如“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其中“日”本义为“日本”,这里借其时间之义对“年”。 再如“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清严问樵挽姬人联) “朝云”(苏轼之妾)系专用名词,用指亡妾,却借为“早晨的云彩”,而与“暮雨”相对成工。

2、借音。“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其中“沧”借其同音“苍”对“黄”。再如文艺作品联: “红日透帘栊,酒意未消迷蝶梦;轻纱笼芍药,茶香先醉莫胡思”。借 “轻”为“青”,与“红”对。又借“胡”为“蝴”,与“蝶”对。

3、借通假字对。如近代方尔谦《贺女儿婚》一联:“两小无猜,两个古泉先下定; 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 “泉”通“钱”。这里不用“钱”而用“泉”,无疑是借其通假字与“酒”对仗。

自对:亦称“当句对”、“就句对”、“边对”,即“于一句中自行对偶”。这种对法起源于唐代的诗文创作,后在对联中逐渐使用开来。从对仗的字数看,有单字自对与非单字自对,如杭洲西湖《岳墓》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如今辨伪真”。联中 “正”与“邪”,“冰”与“炭”,“毁”与“誉”,“伪”与“真”皆单字自对。而非单字自对联,如马萧萧《纪念毛泽东》联:“横空出世; 继往开来。”“横空”自对“出世”,“继往”自对“开来”。

自对中,有的是既联内自对,又上下联彼此相对,如上面两副例联。有的则仅仅是联内自对,上、下联之间却并不对仗。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违反联律。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与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全联也可以认为是工对了。”如集《兰亭序》联,就是这样一副自对联: “流水长亭,春风静宇; 幽兰一室,修竹万山。”上联中“流水”对“春风”,“长亭”对“静宇”,下联中“幽兰”对“修竹”,“一室”对“万山”。

自对格式很复杂,有多种特殊的自对句型。如:上下联各有三句,后两句自对,然后上下联相对,自对的两句并头排列,状如燕尾双剪,称燕尾对。“胜利重新在,红藕花中, 绿杨阴里;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 朗月当空。”相反,上下联各三句,前两句自对,然后上下联相对,自对的两句并头排列,状如虾须,称虾须对。“画虎类犬,刻鹄成凫, 取法不慎由有悔;教牛牧兔,使鱼捕鼠,任用本人便无功”。

还有,上下联各有三句,三句皆自对,状如鼎,称鼎足对。如某人自题联:“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前听钟,后听笛,里听书。”

蹉对:亦称“交股对”,即诗歌对仗中对应位置不同,参差为对。蹉对见于诗歌,也见于对联。如吉林北山公园旷观亭联:登高远望,四面云山,千家烟树; 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登高远望”与“长啸临风”对角线位置交叉成对,即“登高”对“临风”,“远望”对“长啸”。现今很少使用“蹉对”。

(四)句式上论对仗。

联分上、下,贴于楹柱则谓之左、右。上、下联的句式可以分为三种。每边一句者,谓单句对。每边二句者,谓双句对。二句以上则谓多句对。

单句对:单句对多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其中五、七言最多。也有八字联,如:“卅载改革神州崛起;十年自制港澳腾飞。”(某联友)九字、十字乃至十一字、十二字、十三字的单句对为少见。九字联如:“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十一字联如:“百业齐走改革开放康庄路;万民共讴进位争先正气歌。”(某联友)

双句对:双句对可分为两种,一是整齐双句对,最常见的是“四、四”句式,如《新农村》联:“ 种田免税,农民高兴;财务公开,百姓放心。”(某联友) 也有“三、三”句、“五、五”句式、“六、六”及“七、七”句式的。如:“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二十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 此为苏州虎丘《花神庙》联, “六、六”句式。与整齐双句对相反的参差双句对,句式繁多,最常见的“四、七”句式与“七、四”句式。

多句对:多句对以三句对居多,还有四句对、五句对、六句对、七句对,乃至更多。如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另外,还可以从内容上讲对仗,从材料事实和观点情感分称言对与事对(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