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道德经》(三)

 青木森森 2016-10-09
谦卑处下,心怀感恩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道”的伟大还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和不争)——虽然成功,做出过丰功伟绩,但自己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保有就不会失去。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因为这是符合道德的,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的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我们不仅要成功,而且还要能把成功长久的保持下去,那些修道有成的古圣仙贤就是我们的榜样。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包括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


入世与出世

  入世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对当下的融入,要做好每一件事。出世则是对现实的超越,没有执着,不为境所迷。顺应自然和对现实的超越,所体现的,就是自然与无为,而自然与无为,就是实与虚,有与无的统一,就是将极端的对立消弥于一体的“和”,也就是道的常态,即和谐、合理与完美,故道法不离世间法,离开世间不是道,只要我们掌握了《道德经》里的修道要领,在世自可出世,居尘自可离尘,迥出是非之门,直达无为之路,逍遥自在,快乐无忧。


“为学”与“为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是“有欲”,知识虽然越积累越多,但所观察到的只是事物的表层,而要探究“道”的奥妙,却要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的清静,“无欲”才能观察到事物的本质,故知识是学来的,智慧则是修来的。

  

  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其它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内心的心里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技能所能办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认知观念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当人的想法和行为都顺应自然了,那么为人处事就会合理有度,符合道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要成功,就要通过修道来修正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课诵与功德

  《功课经》序云:“课诵诸品仙经及群真宝诰,虽是随堂之功课,实为祝国祚之大猷。朝夕诵念,穷自然之心法,了真性于默默,参道玄于杳杳,昼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为人之上事,大丈夫之道德也。”故课诵《道德经》,是用道德的能量和境界,帮助人回归自然的本性,找回心灵的家,并从中获得快乐与安详的人生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