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具特色的红砖建筑——泉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初探

 RK588 2016-10-10
2015-11-27 骆中钊 乡魂建筑


“古大厝”,砌筑墙面的是“红”砖,用作地面的是“红”地砖,铺盖翘角斜屋顶的是“红”瓦,甚至的连所用的“泉州白”砻石也是一种略带红色的白色花岗岩。这便使得“古大厝”成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唯一的红砖建筑。因此,这红砖建筑是故乡泉州侨乡一带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居建筑。用红瓦、红墙和红地砖构成的“古大厝”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成为世界建筑中的一对奇葩。为中华民族争光,令海内外的泉州人引以为豪。


古大厝
1
崇尚吉庆的民情风俗


红色是深受中华民族用以展现吉祥喜庆的颜色,“中国红”就是我们中国人热情奔放、追崇幸福的标志。在故乡这片港台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祖籍地,人们对红色更是颇具偏爱。在泉州一带,盛开的红色刺桐花遍布大街小巷,和那红春联、红灯笼为冬日里的城镇和乡村飘溢着热烈的喜庆气氛;婚庆和乔迁佳时,厅堂张挂的红喜帐为满屋增添洋洋的喜气;漆满红色的家具是洞房的标志;而老妇人头插红花、带红头巾,更是故乡家庭福运的象征;为了祝福探亲访友携带礼品也喜爱选用红色包装,或在礼品上贴上一小块红纸。

在那经济贫困,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贫困和落后迫使故乡的很多亲人都远走他乡、漂洋出海、四处谋生,“忌白喜红”便成为期望远方亲人吉祥平安的祈求,也成为故乡独特的民情风俗。


古大厝
2
超凡脱俗的制作技术


为了适应不同的用途的需要,先人们用高超的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不同的焙烧工艺制作出吸湿防潮、耐磨防滑的红色地面砖头;烧就了硬度高、表面光滑、色泽艳丽、耐风化的红色墙面砖和抗渗透强的多种红色屋面瓦材。为“古大厝”这独特红砖建筑的建造奠定了物质基础。


古大厝
3
匠心独运的砌筑工艺

匠心独运的砌筑工艺在“古大厝”的壁垛施工时得到充分的展现,壁垛是位于“古大厝”正面须弥座以上和檐部下面的砖壁。由于穿斗木构的“古大厝”,其墙体仅仅是围护结构,能工巧匠们充分利用这非承重外墙的结构特点,利用当地独特的红砖,发挥其精湛的技艺。在这里,工匠们对红砖封垛的外墙采用拼、砌、嵌工艺的古钱花垛、海棠花垛、梅花封垛、葫芦塞花、龟背、蟹壳以及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展现其追求吉祥如意,富贵长寿的期盼。而在角牌(壁柱)上的红砖壁柱即常用红砖錾砌成隶书或古篆书的对联。整垛墙壁用几种不同规格的红料,经泥水工横、竖、倒砌筑,白灰砖缝粘合成红白线条优美的拼花图案,其色泽古雅艳丽,光洁可爱。常为专家、学者们赞誉为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

每当我看到或脑海中浮现这与其他中国传统民居所不同的“红砖建筑”,也迫使我更加自觉地去追寻被专家、学者们誉为“红砖文化”的文化内涵何在。


古大厝
4
独树一帜的建筑文化


超凡脱俗的制作技术和匠心独运的砌筑工艺,满足了先民们创造出展现侨乡民情风俗充满喜庆的“古大厝”的愿望,其红砖的运用充分显示出“古大厝”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专家学者赞为“红砖文化”的“古大厝”在中国传统民居中以其独特的红色而大放异彩。



泉州朝天门(摄影:陈英杰)



泉州西街(摄影:陈英杰)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摄影:陈英杰)


泉州古民居建筑群正面(摄影:蒋钦泉)


泉州古民居燕尾脊(摄影:蒋钦泉)



泉州古民居屋顶(摄影:陈英杰)



泉州新门街红砖建筑群富有闽南特色(摄影:陈英杰)



作者简介

骆中钊 中国当代著名乡村规划专家,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学者,乡魂建筑研究学社创始人。曾任建设部村镇建设试点办公室副主任、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现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总建筑师。长期从事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研究和创作,主要著作有《现代村镇住宅图集》、《小城镇现代住宅设计》、《破土而出的瑰丽家园》、《小城镇建设设计丛书》十一册、《现代小住宅施工图集》、《泰宁——汉唐古镇、两宋名城》、《南少林寺禅缘古今叙语》、《中华建筑文化》等百余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