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糖、糖尿病注意!体检测血糖时,这 7 件事千万别做

 昵称36190492 2016-10-10

血糖监测很重要。


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否理想,了解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了解治疗期间是否发生低血糖,为调整饮食或用药提供依据……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测出的血糖值准确可靠


可惜,有许多糖尿病患者常常会犯一些错误,导致检测的结果不准。


今天,健康头条(微信号:baojiandaifu)列举出了七个「不要」,希望读者朋友能记住它们,避免检查结果失准。



不要
在前一天停用药物

检查空腹血糖时,头一天的降糖药物(包括晚餐前的胰岛素)要照常应用。检查餐后 2 小时血糖时,当餐的药物(包括胰岛素)也要照常使用。


因为检查的目的,就是是为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情况。


擅自停药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病情,让医生的判断失误,更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加重病情。

不要
在检查前一天少吃

第二天要测血糖了,有一些糖尿病患者,会有意无意地在检查前一天少吃一点。


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反映在日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因此,患者检查前一定要和平常一样吃饭,并且告诉医生自己在检查前是否有剧烈运动、抽烟、饮用咖啡酒精等行为,这会帮助医生综合分析结果。




不要
提前打胰岛素再等待抽血

大清早,要测空腹血糖时,一些患者会选择在家打完胰岛素,再来医院排队抽血,这样做其实存在风险。


通常这针胰岛素,是在早餐前半小时注射。但来医院途中以及排队等候的这段时间,很难确切预估。因为抽血后才能进食,若不能在注射胰岛素后半小时内完成抽血,很容易因进餐延迟而发生低血糖。


健康头条建议:糖尿病患者到医院检查血糖时,随身带着胰岛素笔。在医院抽完血之后,立即注射胰岛素,然后及时进餐。


这与第一点提及的不要停药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一下。


不要
把检测时间拖得太晚

1.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可以用于判断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还能反映前一天晚上的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


严格地讲,只有过夜禁食 8~12 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 8 点之前釆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


超过 12 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为空腹血糖,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体内激素变化而不能代表空腹状态。


2. 餐后 2 小时血糖

餐后 2 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胰岛的功能以及当餐进食、用药量是否合适。


餐后 2 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 2 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


不少患者认为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这一点,需要格外的注意。

不要
偷懒错过定期检测

因为怕花钱、图省事,间隔很长时间才测一次血糖,且只测空腹血糖,这种做法不可取。


1. 病情稳定

建议一周一次,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


2. 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

建议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 8 个时间点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 3 点的血糖。


空腹血糖高可能是因为,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不足,或降糖药用量过大,夜间低血糖后身体分泌升血糖激素,导致高血糖。


这两种情况,理截然不同。


凌晨 3 点测血糖,可以用于明确原因,帮助医生制定方案。


3. 根据变化调整

若生活节奏有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等),也要增加血糖监测频率。




不要
用感觉代替检查

血糖高低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但是,每个人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是有差别的,而且血糖水平的高低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自觉症状轻重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的真实水平


该测就测,这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否则,增加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就得不偿失了。


不要
忽视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然因素(如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的影响,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最近 2~3 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


所以,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最近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的情况。


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个监测 3~4 次糖化血红蛋白;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监测 1~2 次。

不停药、不少吃

不拖延、不偷懒

不提前打针

不自我感觉良好

不忽视糖化血红蛋白

记住这七个「不要」,把血糖控制好,健康头条与您一起应对甜蜜的烦恼。


文章挺实用,别忘了分享给糖友们呐~

责任编辑:羽方 / 倪佳骅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