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部 万邦时代:一个流亡者的故事

 梅牡众筹 2016-10-10

本部分是在姚余栋先生《中华创世纪——基于影视表现的史诗构想》第二部分“万邦时代”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上承第一部“浪漫风华,下启“三邦鼎立”。我们以“梅花与牡丹”文化模式分析为基本逻辑,对中国8000年到6000年前这个时期的文明进行分析,然后选择一个时间节点,经过推理和合理想象,通过一个个场景构想和还原了这一时代的景象。

综论:同源变异的万邦时代

一万年以前,冰期结束,全新世开始,大地回暖,气候的变化带来整体自然环境的变化,农业革命开始了。农业革命带来了人口爆炸,然后就是大迁徙,人口大爆炸和大迁徙超出我们对原始人类的一般想象,应是极为震撼和壮观的。主要的迁出地应是黄河中游,东进,然后南下。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氏族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都开始发生变化,很多部落开始进入父系社会。这种迁徙决定了中国这个“孤岛”上的人类是同源的。

农业的发展使迁徙人口慢慢稳定下来,定居生活促使很多聚居部落的形成。历经两三千年的人口大爆炸和大迁徙之后,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呢?当时中国南方各氏族部落人口大约100万,有多少农夫南下?根据测算,两千年间应该有300万人南下,所以,南方的总人口简单加起来应有400万人,会生成了多少新的部落呢?应该有几千个,加上黄河流域还有600万人,两千年间,一共生成了一万个部落,每个部落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一两千人,平均一千人,中华大地繁星密布。《尧典》里说“协和万邦”,很多人都认为那不是个数字,泛指天下,所以“万邦”不是没有根据的。“邦”这个词出现于甲骨文,指一个个方城。

考古学上要讲新石器时代,依据石器是否磨制为标志判断工具发达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农业革命开始,应起于一万年前,结束于到夏朝青铜时代,前后有六七千年。

据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有7000多个遗址发现。所以,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8000年前,中国进入“万邦时代”。按照考古学来说,万邦时代对应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代表文化及代表性遗址有: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磁山文化(河北邯郸)、后李文化(山东淄博)、兴隆洼文化(内蒙古赤峰)、彭头山文化(湖南澧县)等;稍晚的文化及代表性遗址所在地: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北辛文化(山东滕州)、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龙虬庄文化(江苏高邮)、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大溪文化(湖北宜昌)等。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6000-5000年)代表了长江流域的文明,仰韶文化(7000年前至5000年前)则是黄河文明的代表。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上千处,主要在黄河中下游。万邦时代的最繁荣的地区在陕西和晋陕豫黄河走廊,比较典型的是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而在后来的炎黄时代才到了黄河下游。

人口大爆炸后,历经两千多年,在全国形成了近万个稳定的氏族部落,很多相对封闭的地区相对独立发展阶段,如在四川盆地。农夫南下以后形成一个巨大的万邦之国。中国大陆处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仰韶温暖期),气候温暖,动植物繁盛,人口迁徙的强度降低,氏族冲突减少,每个部落有相对稳定的聚居地,开始进入一个稳定期。

万邦时代,部落星罗棋布,定居方式形成各部族的相对独立性和地域性。这时候会出现一个“结构洞”现象,这是网络学的概念,很多部落在整个万邦网络中处于结构洞的位置。因为中国面积很大,各部落之间不直接相联,仅仅通过中间一个结构洞发生关系,于是具备了形成万邦的地理条件。这种网络关系促使这个时期应该进入一个稳定长期的多元发展时期,很多部落发展出来独特的文化形态,三星堆的特异性表明了这点。

人口大迁徙决定了文明的“同源”,一旦人群到那儿以后就会通过与本地部族融合发生“变异”,这就是“同源变异说”。万邦时代会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因为相邻的部落都离得很远,互不接壤。所以,当时的中国很多元,是同源但多元文化的时代。这时期,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相对均衡发展的,没有大的中心,有考古学家认为史前时期直到先秦,中国有六大文化区系,这种研究突破了一直以来以“中原”为正统的研究史观。因为是多元文化的峥嵘,所以万邦时代是史前文化的“牡丹时代”。

万邦中的各邦都有不同的特点,百花齐放。如果按照梅花与牡丹文化模式做个简单分类,万邦中的各邦可以分为“梅花部落”和“牡丹部落”两种,主要有“三梅五牡丹”。

华北平原散落着很多这个“牡丹时代”的“梅花部落”, 以裴李岗、磁山、后李等区域的部落为代表,人口流动大,常处于动荡之中,不断开发,与自然灾害斗争,与敌对部落斗争,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生存;而关中的半坡、豫西黄河走廊的仰韶地区、辽河流域的红山地区、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等区域的部落是“牡丹部落”,环境相对较好,包容,有很强的创新力,有很多发明,岳阳乌龙尾的岩画“天书”、仰韶的彩陶纹饰都令人叹为观止。万邦时代的文化是非常浪漫美好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就认为远古时期就是粗糙的,低等的。我们看红山文化,那时候的辽河流域没有现在这么荒凉,温润多雨,红山文化的玉器精美至极,还有彩陶,做的相当好了。总之,中国幅员辽阔,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的“梅花与牡丹”的波粒二象性,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基因,并在后来的炎黄时期开始固化下来。

万邦时代上接三皇,下启炎黄。如果有“三皇”,那么人工取火的燧人氏、织渔网的伏羲和种庄稼的神农,都是一万年前的人物,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燧人氏最早,伏羲次之,神农开创农业革命,最晚。三皇时代和五帝时代之间,至少隔着五千年。

这涉及到一个神、崇拜、图腾的问题。虽然每个部落有一个神一样的开创者,具有某种特别的发明,但是几千年来也只有盘古、女娲、燧人、伏羲、神农、有巢等“名号”口口相传流传下来,其他部族的都湮没了。但是每个部族还有另一个信仰系统,那就是以图腾方式留下来的神。这个神和始祖可能合二为一,比如把始祖神话为某种人和动物的合体(伏羲就是牛和人的合体),也可能就是一种动物,比如某一种鸟或野兽,也可能是动物的合体,比如一再演化到现在形成的龙。所以,万邦时代也是“万神时代”。

在中国,各个部落的发展程度不同,发明用火和开始种植也是有先后的,可以认为任何一个时期的取火、网鱼、种庄稼的开创者都是“三皇”,每一个以传承发展的部落都有“三皇”,未必确指具体某人。按照这个逻辑,结合传说和考古发现,我们推断一万年前的“三皇”是这样的:

燧人部落起于各地,包括甘肃(不否定商丘燧皇陵),是炎帝部落的祖先,以使用火著名;伏羲也出生在甘肃,其部落迁徙至陕南关中平原,后分支多有迁徙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神农部落在伏羲之后,可能是伏羲部落的分支,是农业文明开始的标志,兴盛于关中,后分支迁徙于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如湖北,随州等地,也可能越过秦岭到了汉水流域。有史学家认为将“神农”当做部落名称则更好理解,为什么神农和后来的炎帝前后相连(甚至被认为是同一人)。这样推理,炎黄都是源于黄河中游的“三皇部落”的后裔。

万邦时代是“同源变异、文化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将视角锁定在距今7000年到6000年之间的万邦时代,会具有什么样的一种景象呢?我们结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构想和演绎一个故事。

 

场景:一个流亡者的故事

我们构想的这个故事的起点是关中的一个部落。关中这个万邦时代的中心,是农业文明起源地(之一)。关中地区有很多部落,以半坡人为代表。到了六七千年前,关中的农业发展水平如何呢?这里发现了7000年前的粟,说明农业很发达,还有纺织。

“三皇”都可能和关中有关系,半坡人部落是伏羲的后裔,进入农业文明后称为“神农部落”,但更擅长渔猎。半坡遗址有城堡的雏形,陶器上有特殊的符号,可能是文字的雏形。按理说,伏羲是渔民,发明渔网,观天象,发明八卦,属于狩猎时代,也有传说伏羲也是农业始祖。神话传说伏羲其母为四川华胥氏,但如果伏羲是出生在今天的甘肃天水,按照地缘,由甘肃向陕南迁徙比较合理。

7000年前到6000年前(B.C.5000-B.C.4000年),从关中地区向外迁徙还在继续,并没有停止,这决定了黄河流域三大新月沃土的同源性,同时,东方的大汶口、北方的红山、南方的河姆渡都是万邦的次中心,既是人口的迁出地,也有大量人口迁入。数千年来人口的增长必然决定了跨区域的大迁徙。这个时代还不是像炎黄时代那样的“英雄时代”,但是每个部族的形成与崛起都有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这时候,有一个男子因为为部族所弃要“流亡”东方,到达黄河下游去,并成为了一个部族的英雄。

1.【放逐】

关中平原,渭水河畔,一个强大的部落,有一千多人,几百个家庭,种植粟米,偶有渔猎。

部落中的精壮的年轻人负责狩猎,有个年轻人,称为无怀,善机巧,会设置陷阱捕杀野兽,尤其是他的第六感极好,经常能提前预知事件的发生。无怀父母早亡,天生有些怯懦,也不善与人打交道,在部落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一日,无怀在森林中设绳套,不想部族祭祀路过,误伤了部落祭祀,不治而死。祭祀死了是天大的事,这一下犯了众怒,认为可能会触怒上天。首领因其无心之过,遂决定放逐无怀,不得留在部落。

无怀只得孤身一人而远走他乡,跟着他的只有一条忠心耿耿的狗。临行前,亲近的族人给他带了些吃的,还有一包白菜籽[1]

2.【河谷·求生】

无怀一个人沿着渭河向东而行。从小生活在族群里,他第一次感到孤独和无助。无怀虽然是个小人物,但却是有想法的人。他路过很多部落而没有去投靠,因为他听说东方有一座圣山,能护佑众生,很多祖辈都迁徙去了那里,他希望到那里寻找幸福。

渭河之水,缓缓流淌,无怀一直走到了尽头,无怀第一次见到了更加宽阔壮美的大河——黄河,奔涌向东。沿着黄河河谷走廊,绵延数百里,蜿蜒磅礴,蔚为壮观。正所谓:涓涓自昆仑,九曲落千寻。滔滔东入海,润泽百万民。

山河壮美,但饿兽出没,无怀孤身一人,极度危险,数次死里逃生。一日被雪豹跟踪,无怀握骨刀与雪豹[2]搏斗,力不支,恰逢另一个流浪者“风”路过,弯长弓射杀雪豹,救下无怀。遂两人结生死之交,结伴而行。风善长弓,能够顺风听十里之外[3]

3.【韶之光】

无怀和风剥了豹皮,一路跋涉,沿黄河而下。路过“韶”地,见有大小山峰三十五,层林叠嶂,云雾环绕,时现云雾霞光。无怀认为这就是圣山。

无怀和风来到韶山之下,遇到一个部族。这个部族很友好,无怀和风在部落里的大型“宫殿”里拜访了部落头领。部落首领是个有智慧的人,很欣赏无怀,有意收留他。但部族的祭祀却不这么想。祭祀告知首领,无怀虽然看起来怯懦,但乃王者之相,若得圣山神谕,夺圣玉,可统领81部落,万不可留。于是头领告诉无怀,此处不是你要找的圣山,四季更替,经常有人从西方路过这里向东而去,也有回来的,若去圣山,需离此向东千里。

在启程前,无怀和风用豹皮换了一些食物。仁慈的首领还送了无怀一个熊牙,说是本部落一个勇士猎熊后留下的,上有一个太阳的符号[4],这个熊牙代表勇气,可保佑他。

4.【风之死】

风有一个奇技,善八卦,以八方卦位确定行走路线,预知要发生的事,这在一路上帮了很多忙。八卦为伏羲所创[5],但历经数千年几十代,懂得八卦的人并不多。风不仅教会了无怀八卦之法,还教他制作精良的长弓。

无怀和风沿着黄河向东北方向而行。过裴地[6],黄河水流开始平缓,两岸平坦大,森林茂密,黄河南岸多有农耕开垦部落,依水而居。

两人一路狩猎而食,饿极了偶尔还要到部落农田中偷取食物,以火烤食。在偷取食物时,被部落勇士追杀,逃至黄河边,风不慎落水而死。

失去伙伴,令无怀痛彻心扉。

5.【岱部落】

无怀继续东行,路上又结识了几个迁徙者,有勇猛无畏的鲲,有乐观的康,还有小心眼儿的昱。无怀渐渐也成为了这几个人的领袖,大家都愿意跟随他去往东方。几人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一日,正是日落时分,眼见蜿蜒群山横亘东方,金色余晖轻抹山腰,绚烂如画,这应该就是东方圣山了。山侧绕水而过,水北岸有一个部落,正炊烟袅袅。部落以木栅围成寨子,寨子前大片农田和旷野,西方不远处有大片沼泽。

部落四周环绕三米深的壕沟,经吊桥方能进入,外人不能进入部落,但是部落前不远处一块空地还有稀稀落落十几个房屋。无怀来到一所房子前,与人搭讪,方知此地首领仁慈,容纳各地流浪和迁徙者,允许迁徙者在部落外暂居。

部落前的房子都是草屋,有的都半地穴的房子,但有一个很大的土房子,似乎不是一家一户住在里面。在这个大房子前有一棵大树,树前有块这块空地,很多人聚集在这里,似乎是“街谈巷议”的集中地。无怀被允许暂居大房子边上的草棚之内,以狼皮换得几日的食物,安睡一晚。

次日,寨门洞开,首领出来了,骑着高头大马。部落里有各种牲畜,但马很稀有,只有首领和几个小头领骑乘[7]。他们今天要处罚一个私藏猎物的青年。他出去打猎,但是被发现私藏了獐子,狩猎所得按规矩是私藏将被处死。

在围观的人群中,智者“黎”和美丽女子“青阳”引起了无怀的注意。

6.【恋青阳】

无怀历经千里磨难,早已不是怯懦软弱之人,已经练就勇武坚韧的性格,很快在“流民”中成为几个年轻人的领袖,他们有来自北方赤山的,也有来自东方海边的。无怀每日带几个人进入森林打猎,有了收货就换些黍米青菜衣物。

无怀总是梦见自己的母亲,还有祖母。

这里是南北东西迁徙要道,因为人来人往,带来很多各地的物产,纺织器具、农耕工具,还有各种农作物,比如河姆渡的稻米,还有红山的玉器,人们似乎在用自己带来的东西换取必要的食物。在这里,无怀没事就找那个叫做黎的闲聊。

这个黎来自江南[8],长寿,多年前流落此地加入部族,善结交,经常出来在“广场”和人们闲聊,知晓万邦之事。黎告诉无怀,部落叫做岱,首领也叫做岱,是因为东边圣山叫做岱。据说登岱山之顶可望到天涯,常有奇异景象。

通过黎这个万事通,无怀知道了东西南北各部族的奇闻异事。令人惊奇的是,黎还在羊皮上画了一张图,上面有传说中的几十个部族的方位,远至西方雪原、南方雨林和北方草原。黎告诉无怀,南方“燧明”、东方“潍阳”很强大,但与岱部落友善。

无怀决定在此终老一生。于是和几个伙伴商量到附近开垦土地,种植粟米。但是这里虽然容纳各路流落者,但要站住脚并不容易,因为按部落规定必须娶到一个女人,才有资格在附近种植,并且做出点贡献才能成为真正的部落一员。

机缘来了。在处罚私藏者那天眼前闪过的那个美丽女子又出现了。一天,女子到“广场”打探西方来客,与无怀相见。无怀发现,女子脖子上吊有一块熊牙,也有个太阳的符号,大为惊讶。原来女子称为“青阳”[9],她的英勇的父亲也自西方而来,在部落之争中战死,战死前将熊牙留给了她,这和无怀的熊牙正是一对儿。言语间,两人惺惺相惜,一见钟情。

这时候,无怀隐约发现,青阳仿佛有梦中祖母的影子。

无怀在风那里学会了制作精良的长弓,他在“广场”用自己制作的一把长弓和一个北方来的一个迁徙者交换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玉玦送给青阳,以为定情之物。

7.【抢婚】

当无怀通过黎向首领要求婚娶青阳时,首领岱要求他十日内为部落猎杀三头獐子。

一日,无怀狩猎不成,早早返回,突遇外族部落抢掠岱部落。一个山那边的部落来了,不是来抢东西,是来抢女人。外族猛士趁部落不备,突袭寨子之外的“广场”,掠走了几个在此交换物品的女子,包括青阳。

无怀和几个伙伴一道,突然半路截杀,挡住去路;青阳的堂兄,一样勇武,带来部族青壮年,追出寨子。无怀长弓无敌,堂兄挥舞长矛,天神之勇,令来犯之敌骇然,终于仓惶退却,青阳和几个女子获救。

无怀手挽青阳,立于高地,任由鲜血流过脸颊,此时他觉得终于自己成为了一个男人,一个勇士。

8.【建城】

青阳的父亲临死前有个遗愿,那就是建一座城堡以抵御外族攻击。无怀也深感寨子防御薄弱,于是建言以石头建城,如果给他几百人,愿意带领大家建立城堡。无怀对首领说:如果建成城堡,请首领以建城堡之功代替狩猎獐子,并允许其他寨子外的流民都成为部族成员。

首领应允,并将部族青壮年三百余人召集归他领导。无怀带着涒、畕和昱,开始勘察地势。这个寨子位于高台坡地,有溪流流过,能保障用水,可以在原地建设城堡。他先带领寨子内外的青壮年到高山脚下搬运石头。在黎的帮助下,大家一起制作了木制的轮车搬运[10]

如何把石头垒成高墙成了问题,无怀受纺轮的启发,用石头磨制了一个滑轮,顺利将石头吊高垒砌。无怀又用木头垒成槽,将泥土灌入夯实,层层垒高,然后大火烘烤,高墙更加结实。无怀还带领大家在城堡中建了一座大家聚集议事的大房子。

雄伟的城堡建立起来了,无怀得到大家认可,被接纳为部落新的成员,并成为首领的得力助手。那些和无怀一起参与建城的“流民”也被接纳。大家得以搬入城堡中,以泥土建房,长居下来。

9.【大婚】

按约定,无怀和青阳举行大婚,头领作证,族人相庆。这时候堂兄忽然出来阻拦,因为他也欲娶青阳。但祭祀倾向于无怀,假借神谕说“同族堂兄妹婚娶,断子绝孙”,未遂,于是堂兄怀恨在心。

婚后,无怀与大家共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时常带几个青年狩猎。无怀发现,城堡虽然高大,但无人看守,尤其白天大家都出去种植、狩猎,只剩少部分老弱,很难保证安全。于是无怀向首领献策说,如今部落食物充足,不必人人劳作,应组织勇武者组成一只专门的城堡巡逻卫队,配备最精良的武器,他们一般不需要参加农耕渔猎,只负责日夜巡视部落,人不多,但是可以让部落更安全。

首领同意了无怀的意见,让他负责组建。无怀挑选了七个最强壮的男子,以鲲为队长,并为他们配备了最好的长弓和骨刀。

无怀听说部落外“广场”上一个西方来的迁徙者有一把锋利无比的青铜刀,据说是遥远的西方传来的[11]。无怀和青阳拿粟米和他交换,此人正饥肠辘辘,他嫌粟米不够,无怀和青阳只好就将玉玦抵押作为信物,证明是无怀欠他的粟米,回去又拿了些粟米,回来后赎回了玉玦。

无怀声誉日隆,备受部族族人爱戴。无怀不仅建了城堡,训练了卫队,而且教会了人们种植白菜。聪明的无怀,还发明了一种记账的方法,在一块石板上记录每家每户收获的粮食和猎物,人们说他这个方法清晰而且公平[12],大家生产劳作更有动力了。

10.【夺玉】

首领岱老了,有意为部落物色一个新的首领,无怀是最有可能的人选,但是堂兄也很优秀。岱处于两难之地。

传说有一块圣玉,巨如陶罐,状如天龙,盛传神谕说各部族有夺得者,可号令诸部族。圣玉是北方部族智者藏于北方赤山,由奇兽把守。于是首领泰和无怀以及堂兄约定:夺取圣玉者为王。

堂兄分队英勇,先期到达赤山,对奇兽发起攻击。但堂兄故意将伤残者活生生喂食奇兽,以期满足其贪欲而后杀之。后期到达的无怀不忍,与之辩论,终于使之不得人心,队伍斗志瓦解,不战而散,堂兄孤家寡人,恨恨而不知去向。

无怀部众,感于无怀仁义,各个奋勇争先。部众勇士突入藏玉洞,与奇兽大战,终于夺得圣玉。但鲲不慎被奇兽所获,有部下要无怀放弃,即可返回。

但无怀不肯,绝不愿放弃一个兄弟,带领康和昱拼死一搏,终于杀死奇兽,夺回鲲。众人感动,皆愿生死相随。

11.【战岱之野】

权力使人疯狂,失去理智便会勾引心中魔鬼。堂兄为夺首领之位进行了最后反击。他趁着无怀一部在外,部族防御空虚,到汶水以北,承诺半数女人和牲畜,诱惑数个部落组成联军,约上千人马,星夜来袭。岱将部落外流民接入城寨中,组织部族,把守城寨各个方位,奋力抵抗,但因为能打的人都不在,城堡已经危如累卵。

且说无怀部落赶回之际,惊喜遇到“死去”的风前来报信,兄弟相见,喜极而泣。风告诉无怀,岱部族正在受到攻击,让他速速赶回,而风自己愿意赶到燧明和潍阳部族求援。

无怀率部赶回,突入重围。一战之下,勉强护住城堡,但伤亡惨重。战至数日,“燧明”和东方“潍阳”援军赶到,大军数千,共同夹击堂兄,在城堡前空旷的原野上,上万人的部队进行了最后的决战。

燧明部善使火器[13],尊燧人为祖,以风御火,大行火攻;潍阳部勇武异常,有大象、犀牛[14]之阵。三部合力,力挫敌军。但在决战中,首领岱战死。危机并未解除,一时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12.【万神】

部族大战之际,一个强大的“暗黑部落”在窥视人间。此部族名为魈,游踪不定,据说是来自地下百米,是盘古开天时埋于地下的“鬼族”,可呼风唤雨、驱虎御豹,时常为祸人间,常以人为奴,吸食骨髓。魈族找到了堂兄,允诺征服人类部族为奴后,由他来做各部族统一首领,可为所欲为。堂兄大喜,于是结盟魈族来攻,数以万计,源源不断,铺天盖地,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鬼哭狼嚎。

危难之际,神奇的风,登上高台设八卦之位,置玉龙于其上,发太昊令。一时间,诸神在天,盘古之怒,女娲之悲达于人间,各部族始祖尊神现身,镇住天地八卦方位,使暗黑鬼族无法肆意妄为。

女娲挽青阳,言青阳为女娲转世之人。开天辟地不久,人类濒于灭绝,迫不得已,伏羲女娲兄妹为夫妻。经数千年,转世轮回,无怀于西,青阳于东,续伏羲女娲前世情缘。

无怀终于明白,风乃伏羲化身[15],而自己竟然是伏羲第十五代后裔[16]。关于堂兄妹不能婚娶,也是风附体祭祀,才阻止了堂兄。风落水假死一是为了让无怀独立行事,二是要去万邦各部敦请诸神。原来,伏羲预见到魈族必然在东方某地作乱,危害人间,于是请来万邦诸神,协助人类。

伏羲告诉无怀,诸神只能维护天地四维,不至于天崩地裂,得一时平安。盘古开天辟地之时,人鬼两界本无明确,魈族的生生不息,源于人心中之鬼,心鬼未除的,死后便是魈族。人之兴盛,纷争不断,若无正本清源,人鬼两分,人类劫难将永无止境。所以要真正消灭鬼族,需靠人类自身,否则,鬼族将不断出现在人间为害。

伏羲说,无怀救青阳依靠勇气,夺宝玉依靠仁义,但要消灭鬼族,只有勇气和仁义还不够。需要所有其他人类部族,以人间大道去处其心中之鬼,齐心合力,才可消灭鬼族。

于是无怀赴其他各敌对的人类部落,深入虎穴,晓以利害,阐明人类共同利益所在,终于使各部落反正,愿以人类为本,共同对敌。

伏羲使青阳发少昊令。日中,青阳发少昊令,霞光迎日,燧明、潍阳、汶对暗黑部落发起攻击,无怀力斩魈部落头领,最终大胜,堂兄远遁东北寒地或去了西南。

13.【登位】

凯旋,无怀部落在远近部落声名远扬。无怀登位,附近部落均来祝贺,以牛羊粟米为礼。很多部落此后年年来无怀部落“朝贡”。

无怀登位之日,设八卦高台,舞乐,宰牲、拜龙神,望圣山(泰山)而拜。诗有云:众生忆盘古,诸神共在天。各有英雄出,万邦数千年。

伏羲登上高台,指天启示,天空现万邦之图,言:自此天下万邦,协和千载;两千年后英雄出世,得大一统,有九州之治。


三、阐释:原则、依据和表现要点

1、场景构思的一些原则

这个篇章是“万邦时代”,以影视表现方式构思场景并还原,主要原则是要能够表现中国万邦时代的“同源变异”的多元文化的状态。按照同源变异理论,我们不能把焦点总是放在后来炎黄活动的中原区域,就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万邦时代的各地都是平等的。

万邦时代,中华幅员辽阔,无戎无蛮,不能因为华夏成一统而贬低任何文明发展区域。所以,本部分文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来自不同的文化区域,人名也表现这一特点。场景设计的唯一反派部落是虚构的,一个不存在的反派“暗黑部落”是个鬼族,既然虚构,就可以呼风唤雨、驱虎御豹。

各个部落考据资料的采用和采信。部落名称主要以文化遗址为根据设计,名称有的有记载(如燧明),多数是名称虚构(如“潍阳”),但实际上应有这样的部落。

远古时期是无文字时代,很多事件是口口相传延续到文字时代,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史诗,所以我们采用部分神话的素材,如伏羲作为神的形象以及暗黑部落、奇兽等元素。

2、涉及文明区域及依据。

历史还原终须把握中华民族形成中“梅花与牡丹”文化模式这一主线,所以这一部分我们认为:总体上,万邦时代是远古时代的“牡丹时代”,就区域上有“梅花部落”和“牡丹部落”梅花与牡丹线索。这个篇章涉及到的文化区域均来源于考古发现。以下按照故事主角无怀的经历和接触的人物线索对各文化区域做介绍。

关中平原和半坡文化。自一万年前农业革命以来,人口增长比较快的地区成为人口迁出地,人口大迁徙一直都在持续。关中地区应该是最早的人口迁出地之一,而且因为关中相对狭小,人口增多后很容易沿着渭河向东,继续沿着黄河东行,一直到海边。文中设置的青阳的身世很重要,她出自一个上一辈从关中迁徙而来的家庭,和关中几千年的迁徙史联系起来。

考古发现,到6000年前,这个时候的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二期,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说明农业文明对母系社会的瓦解需要很长时间。关中是农业革命后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之一,人口迁徙应持续了几千年。迁徙出走的都是青壮年男性,迁徙的人口性别决定了父系社会可能先形成于迁往地,比如在黄河下游率先形成父系社会结构,而关中地区虽然早已进入农业社会,但一直到仰韶文化晚期很多部落还处于母系社会。

豫西黄河走廊的远古文化。潼关至孟津是山西、陕西和河南交界地带的黄河走廊。黄河走廊之中,潼关向东三百里,在黄河南岸,三门峡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仰韶遗址,开启了中国史前“仰韶文化”研究。后期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就有上千处,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等,地域分布很广,以陕西、豫西为最多。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期间,典型的农业文明。考古学者研究认为,庙底沟类型比同时期的半坡类型更先进开化。

我们在这里设置的一个部落就在仰韶,是典型的“牡丹部落”,包容、开放、友好、富足。仰韶遗址附近有座韶山,传说舜帝在此做“韶乐”。特大型房屋表明那时候可能开始有了宫殿式建筑,用于管理团队集中处理部落事务。仰韶文化的典型是精美的彩陶艺术,在长江流域遗址都有仰韶彩陶风格的器物出土。彩陶之上多有表意的符号,可能是文字的雏形。我们这里将熊牙之上刻上太阳符号,表明那个时代以符号表达事物的开始。

新郑地区为中心的新月沃土。黄河出孟津,豁然开阔,即进入黄河下游地区。很多关中盆地和河谷部落迁徙到此,轩辕氏的先祖也是迁徙到此地的关中人,据说黄帝后来生于新郑。7000年前,河南河北地区的黄河下游两岸还不是万邦时代最发达的区域。这里密集散落着上千个部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这里的人们有的来自黄河中游,很多是和本地人融合的后代,他们开荒拓土,还要面临无休止的天灾、水患和疾病,养成了坚忍不拔、勇武勤劳的性格,所以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开始是“梅花部落”,到了黄帝时期才得以相对稳定、富足,形成梅花与牡丹兼具的特征。从文化模式上分析,这也是为什么黄帝联盟能够在与炎帝、蚩尤之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这些部落主要集中在黄河南岸,所以新石器晚期以后河南地区的文化遗址最多。黄河南岸部落集中,可以用科里奥利力原理解释:水流向东,按照科里奥利力原理,水流对南岸冲击力更大,所以南岸时而泛滥,淹没农业、吞没人口,造成大灾,但同时土地也更加肥沃,更容易引水浇灌农田。

大汶口文化和海岱文化区。我们在这个篇章将重心放在了黄河下游两块新月沃土连接地带,也是后来九黎、东夷也就是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这里位于泰山西麓、黄河南岸,与北方辽河,西部渭河,南方长江等距,向东还有黄河入海口的新月沃土,是个巨大的“结构洞”,很多东西南北的部落能够通过这里发生联系。所以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兼具梅花与牡丹精神的部落。从地形与方位上看,这个部落位于后来黄帝部落的东北方,这就是为什么说黄帝与“北方的” 蚩尤征战的原因。

泰安地区的大汶口遗址表明万邦时代这里的文明非常发达。距离泰山几十公里的大汶口遗址有纺轮出土,陶制的,有纺织器具。这里的远古时期是泥土房子,有地基,泥土堆起来后用大火烧干,所以很结实,冬天也保暖。还有些房屋是半地穴式的。固定的房屋和定居形式,决定了游团形式的部落会慢慢消失。

史料说,泰山古称“岱山”,春秋之后称为泰山,为五岳之首。岱、泰近音,大概很早时候这座名山就是这个读音了。考古研究将从泰山直到东部沿海地区的低山丘陵和冲积平原称为“海岱文化区”。将万邦时代故事的中心放在山东泰山一代,主要因为这里连接两大“新月沃土”,而且南接长江流域,北连燕辽地区,后来庞大的九黎部落联盟(也就是“东夷”)应起源于此。有考古证明,东北、长江流域和东夷人迁徙都有紧密的联系。

远古时期,从泰山山脉向滨海地区直至黄河入海口,存在一个“新月沃土”。场景中设计了一个“潍阳部落”,名为虚构,但泰山山脉东北的黄河南游(今潍坊、淄博)在新石器时代也很发达,是典型的后李文化。这块土地是黄河流域的第三块“新月沃土”。不过这里可能由于处于黄河最下游,黄河改道次数最多,环境相对恶劣,部族彪悍勇猛,是“梅花部落”。

长江、淮河地区远古文明。在场景设计中我们用“黎”这个人物将河姆渡文化引出来。山东南至淮河,甚至到长江,应是后来东夷的主要活动区域。

河姆渡遗址代表了长江下游流域的7000年前文明,后启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新石器晚期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上承河姆渡文化,进入父系社会。良渚文化很发达,有精良的稻米种植技术,玉器工艺先进,还有丝绢技术。长江北岸的龙虬庄文化是另一个重要文化类型,发现于江苏省高邮市,出土遗址年代为7000-5000年前,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起点”。

淮河流域中下游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东夷文化和长江河姆渡-良渚文化的交界地带,大量考古学考证,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与南方的良渚文化、北方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西方的裴李岗文化都有关系,是多种文化各自迁徙的结果。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我们设计了与玉文化相关的环节引出红山文化。万邦时代我国东北部的大凌河、辽河流域文化灿烂多彩。早期是兴隆洼文化,之后是红山文化,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的玉器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玉器,到了红山文化时的玉器更是精美绝伦。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雕“玉龙”、“玉凤”被认为是中华龙凤图腾的开端。这里的部落也是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是农业文明较早的地区。这里发现了大型墓葬群和庙、坛形式的遗址。有学者将这里和燕山南北地区合为一个文化区系,和两三千年后炎帝、黄帝活动频繁的涿鹿、阪泉一带重叠。

剧情让“叛乱者”逃亡东北方向或西南方向,是埋下一个关于多元文化区域的伏笔。他可能到了松花江流域,甚至到了朝鲜半岛,也可能到了汉水流域或四川盆地。

3、重大场景构想与表现要点

除了将重点文化区域以事件、人物来表现以外,本章中还设置了一些标志性来还原当时的社会结构变化、制度演进、生产发展水平、生活状态和部落之间的关系等。

豫陕晋黄河走廊

这个走廊之于中华远古文明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渭河与黄河交汇,然后向东奔涌,形成数百里的黄河河谷走廊(包括崤函谷地),由潼关起始,经三门峡到孟津,北面是山西省中条山脉,南面是秦岭余脉。这个河谷走廊连接两片新月沃土,还连接涑水河谷和伊洛盆地,是关中地区东出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在远古时期,关中先祖迁徙,这是最重要的路径,所以是我国远古文明遗迹非常集中的地区。

为了表现这里壮美和重要性,除了有韶山之下的部落,我们还在场景中设计了斗兽和结伴东行的情节。

部落冲突

万邦时代虽然部落相对封闭,互相之间联系不紧密,但部落间一定会有冲突或小规模战争,可能是为了抢夺矿产、先进的生产工具或人口。在7000年前,虽然很多地区都进入农业文明,部落之间相对稳定,但还有很多游团式的部落,部落到攻击和掠夺是很容易发生的。另外,临近农业部落之间发生械斗和冲突也应该常有。

部落间的冲突也可能还来自贸易。这个时候,应该有了部落之间的原始贸易,也就是最原始的以货易货,比如铜、盐、玉的交换,有些地方是不产这些东西的。没有贸易,也无法解释千里之外两个遗址之间的文化器物为什么有那么多共性。有贸易就需要接触,有接触就应该有故事。易货贸易是很难取得平等的。

货币的雏形

货币的出现是建立在普遍的社会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起初,以货易货是常态,但是如果有不便,就有可能将随身最便捷但又珍贵的东西作为抵押,这种抵押既是证明,也是无法赎回时的一种补偿。一旦这种抵押物未被赎回,就有了等价物的性质。如果这种等价物比较多,开始流转,这可能就是最初的“货币”。

根据考古发现,远古时期的记账和财务管理最先起源于中东,在中国也有相关发现。由于部落规模的扩大,人数超过1000人的部落在万邦时代是很平常的,各种往来不能仅仅依靠记忆和人情提供担保(超过150邓巴数),所以,早期等价交换物、对价抵押物和记账方式一定要产生。

分配、交换和集市的雏形

部落集体生产所得如何分配?简单的“平均分配制度”不合逻辑。我们推理:能者多得,剩余可以平均分配;饥荒时只供应有能力为部落做贡献的人。

万邦时代是氏族公社时期,会不会有私产?至少流动人口所带货物是私有的,能够自助处置。

流动人口增多,所带货物有差异性,就可能有交换,最初就是物物交换。如果交换能定期进行,比如“日中而市”,这样就有了“市”的雏形,有“城”有“市”就是后来的城市。

社会分工与等级制度

动物学研究表明,动物群体都是有等级制的,所以即便是再原始的生产发展水平,人类社会自从开始成为人类也是有等级划分的,但是等级制度作为一种文明标志进行演化另一回事。原始社会大概大部分时间是不需要分工的,有事大家一起做,只有简单的分工。只有人口多了,并且有了相对稳定的聚居区,就会有一部分人可以不从事生产而从事“服务”工作。有一部分人(包括首领)开始不从事具体生产,这种明确分工是作为一种文明标志的等级制度的开始。

修建城堡

考古发现,新石器中晚期很多地区形成了以壕沟、大型房屋、给水系统、大型墓葬等为特征的集聚地,是早期城邦的雏形,但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极少有石头城堡的遗存。事实上除了很少的山区(如古代巴国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用石头筑城和建房子的传统,一般是砖和木结构。在7000年前如果要建城堡,或者叫城寨,可能是要用少量石头,大部分是火烤的泥土高墙。考古发现,5000年前炎黄时期开始有大量的“城邦”,甲骨文中“邦”指一个个方形城堡。但是,更早一些,是不是也有城堡的建设呢?

抢婚、婚姻、一夫一妻。

7000年前是浪漫美好的时代,先进的农业部落开始有了一夫一妻制,父亲在家庭中主导,夫妻共同抚养孩子。从对偶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应该经历了几千年,现在考古发现大汶口有组建家庭的遗存。那时候可以随便谈恋爱,没有什么管束。一夫一妻制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一直都会有冲突,一直需要磨合。

关于近亲婚配,先涉及人类繁衍的现实选择,后来以伦理约束,这经过漫长过程才取得共识。摩尔根的“普纳路亚”制可能排除了旁系之间的婚姻,包括堂兄妹不能结婚。自然选择的警示过于漫长,或许,在特定时间点,只有神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传说伏羲以俪皮定“嫁娶之礼”禁止兄妹结婚,如果是,也在六七千年前。

由于近亲婚配的限制,抢婚应是普遍现象。剧情中这个抢婚的部落可能来自黄河更下游,在人们看来更“野蛮”的部落。部落是不允许近亲婚娶的,当男子在部落里没有合适的女人可娶,部落就会找机会到外面去求,求不成就抢,抢婚并不存在道德障碍,在很多部落看来理所当然,就看谁更强了。

青阳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因为这个部落是父系社会,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了稳定的家庭。远古时期有没有姓氏呢?这时候大概是没有姓的。如果有,也要从母。中国一直到有文字时代,人的“姓”从女,说明不仅母系氏族社会姓什么要看母亲,父系社会也是,可能因为父系社会的一夫一妻制一直都是不是稳定的。

友谊、正义与道德

人类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道德伦理问题。比如,原始社会环境恶劣,抛弃老弱病残当不是违反族规的,甚至是符合生存第一的原则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个规则需要被打破,所以会有激烈的冲突

很多道德问题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演化中形成的,如友谊。所以,我们在场景中重点表现了无怀与风、鲲等人的友谊。所谓正义,正是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开始慢慢升华为集体性诉求的。

宗教、图腾与万神时代

万邦时代的原始社会发展进程,孕育了原始宗教的诞生,万邦各个部落应都有自己的信仰对象,要么信仰部族的创始者,要么信仰某种自然界的力量,以动物为主,或者是两者的糅合。部族会有一种符号记录这种信仰,这就是图腾。这是万神信仰的开始,应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神,一个神。经过部落合并融合,又进入到一个部族的“多神信仰”,多个部族的“万神信仰”,这种万神信仰直到颛顼时代实行“绝地天通”才结束。

剧情中的拜龙神是一种推测,因为夺得了“玉龙”。至于后来蚩尤部落的图腾有很多说法,有说是“鸟”,有说是“牛”。

原始宗教除了慰藉心灵困惑和解释自然难题,还通过祭祀人员或首领阐释应遵守的社会规则和法则。文明的进步应首先来源于宗教的约束。

传说人物、无怀与少昊令

从动态看,万邦时代的相对安稳在后来不断的发展中将结束,各类文化之间的迁徙和冲突将加剧,黄河中下游三大新月沃土上的部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传说以血缘、世系来证明这一点,但更重要的还是经济发展中的利冲突和相互融合。

传说5000年前的炎帝就是神农,那么只能理解为炎帝所在部落的号是神农,即神农部落,而炎帝本人叫做“炎”。又说蚩尤部落是炎帝部落的分支(如果是,则此炎帝不是炎黄联盟时期的炎帝,而是更早的神农)。所以三皇之后,到炎黄之前,有几千年的万邦时代,典籍中也有传说人物的记载。所以,我们选择传说中伏羲的一个后代无怀作为主人公,将万邦串联起来。

山东和陕西这么遥远,如何联系在一起了?就是神农部落的分支迁徙到了山东,蚩尤和炎帝都是神农部落的后裔,而神农部落又是伏羲部落的延续。所以顺着这个传说线索,在这个故事里将六七年前的无怀“流放山东”。

伏羲为太昊,在剧情中出现少昊为一伏笔。史载黄帝有长子为玄嚣(即青阳),因崇伏羲(即太昊)而号少昊,黄帝曾令少昊统领“东夷”各部落。少昊为至阳,可抵暗黑。让青阳发少昊令,是向妇女致敬,同时在此伏“少昊”,以与黄帝相联系。

首领的产生

氏族社会是随着各种部落的不断融合瓦解的,一个氏族部落里的人不一定具有血缘关系。而这时候,氏族头领的产生不是纯粹的世袭制,也不是纯粹的禅让制,一切基于部落长期生存和延续的实际需要。要做部落头领可能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勇武智慧,能够统领部落,二是能够得到神谕,也就是祭祀(巫师)的认可,三是能够得到上一任首领的认可。在这种条件下,继承“王位”的,可能是子嗣,也可能不是,大部分情况都不是。子嗣世袭,需全社会对某个血统的合法授权,也就是“天授王权”。

所以剧情中的无怀虽有史料记载,但是作为第十五代,也不一定必然是部落首领。况且到了第十五代,不可能一脉单传,应该早有上千后代了,这里的“无怀”只是其中之一。

部落首领的产生,应该举行一定的仪式以取得合法的、正式的认可。三皇之后的各位传入多数都有传说,无怀也不例外,据《管子·封禅》说:昔无怀氏封泰山。

部落联盟的雏形

 “朝贡”和互助应是联盟开始时的一种部落关系的表现形式,最有实力的部落负责联络各部。六千年前,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部落联盟,但是因为部落之间的边界已经重叠,冲突越来越多,从博弈角度,部落之间必须形成某种联盟关系,所以联盟雏形是有的。泰山汶水以及黄河入海口地区,形成大大小小很多联盟,是后来蚩尤部落联盟的雏形。而河南的黄河南岸形成了黄帝部落联盟,关中地区和崤函走廊地区形成炎帝联盟。

直到5000年前,以三块新月沃土为各自的中心,三大联盟形成“三邦鼎立”局面。这个区域能够形成三大“酋邦”并成为未来中华发展史的主线,应与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环境有关。

史籍中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有各种紧密联系。根据方位推断,可能炎帝联盟发展壮大之后,不仅占有关中和豫西黄河走廊,而且出孟津,占有黄河下游以北大片土地,炎帝和蚩尤这两个联盟在黄河以北地区是接壤的,比如在涿鹿地区。而黄帝联盟居中偏下,主要在黄河以南,这样互相接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如图)。但是黄帝联盟和炎帝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

三个巨大的部落联盟的形成,是炎黄联盟的“前传”。那么三邦是如何形成的呢?请看第三部曲“三邦鼎立”。

 



[1]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会种植蔬菜、水果。在半坡遗址有白菜籽出土,考证是距今6000至7000年。

[2] 7000年前在陕晋一代还有什么远古野兽?猛犸象和剑齿虎应该在1万年前就消失了,所以这里可能遇到的动物是现在还存在但不多的动物,如雪豹、大象、犀牛等。

[3]关于人的潜能。现代人为了养尊处优,发展了很多人体机能的替代品,这就是所谓“进步”。实际上,人除了智力以外,其他机能是下降的。看看《挑战不可能》就知道,所谓千里眼、顺风耳、草上飞、第六感等,对于远古人类都不是稀奇的事情,恶劣的环境造就很多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特异机能。

[4]仰韶文化遗址的彩陶之上除了有精美花纹,还有很多符号,考古学家认为是文字的雏形。

[5]伏羲作八卦记载于《易 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包牺就是伏羲。

[6]这里的裴地暗指裴李岗。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西北,是中原地区新石器中期的代表,距今约8000年前。

[7]这个时候“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中五个都有了,唯一存疑的是马。据说马在5500年前才开始驯化,起源于西部的中亚草原,也可能就在新疆地区,但是这里设想可以更早,毕竟大规模驯化不一定,但是少量的总该有。中亚草原的马通过甘肃进入中原不是不可能,所有这里应该有马的角色。

[8] “黎”暗指后来九黎,也和南方河姆渡人联系在一起

[9] “青阳”借用了后来黄帝的长子名。

[10]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木制工具的残片,有榫有卯,应可以制造精良的无辐条轮车。

[11]关于青铜刀。6700年前中国开始有了冶炼铜器,但都是黄铜,姜寨遗址有黄铜片和黄铜环出土,可能都是作为一种饰物。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5000年前。无怀这个时代有没有青铜制品,还无佐证。

[12]大约公元3400~公元前3000的苏美尔人的乌鲁克Uruk(伊拉克东南)泥板记录:在37个月间,共收到29086单位的大麦。

[13]距汶河流域向南的商丘地区被认为是燧人氏的出生地,史载有“燧明国”。既然是用火的始祖,我们设计他们具有火攻的奇技。

[14] 直到商之前,黄河中下游流域都有大象,商出土的文物中有捕猎大象的情景。史料里也有殷王捕获犀牛71头的记载。

[15]为什么伏羲化身为“风”?史载:伏羲“风姓也”。

[16]《帝王世纪》中说伏羲五十代,又或传十五世,第十五世叫“无怀”。又有传说无怀为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